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4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9篇 |
农学 | 2篇 |
综合类 | 63篇 |
畜牧兽医 | 1篇 |
园艺 | 8篇 |
植物保护 | 3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23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1篇 |
2003年 | 2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为探寻防治梨小食心虫的最佳药剂及其配比,开展梨小食心虫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成虫高峰期过后2~3d,分别喷施25%灭幼脲+杀灭菊酯1500倍液,或除虫脲2500倍液,均能有效控制梨小食心虫的发生及危害。 相似文献
82.
利用5种果树食心虫的性诱剂通过诱捕法调查了延安苹果产区苹果园中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李小食心虫、苹果蠹蛾和桃蛀螟的发生情况及成虫在田间的种群消长动态;对梨小食心虫和李小食心虫性诱剂的“交互引诱”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苹果园中发生的食心虫主要有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和李小食心虫3种,未诱捕到桃蛀螟和苹果蠹蛾。不同调查点的诱捕结果均表明,李小食心虫成虫种群数量最大,属于优势种群,梨小食心虫次之,桃小食心虫种群数量相对最小。桃小食心虫雄成虫1年有2个发生高峰期,越冬代成虫羽化出土极不整齐;梨小食心虫在苹果树整个生长季均可诱捕到,雄成虫1年具有不明显的4个发生盛期;李小食心虫越冬代成虫羽化较为整齐,雄成虫1年有2个明显的发生高峰期,该虫在延安地区年发生2代。梨小食心虫和李小食心虫性诱剂的“交互引诱”试验表明,2种食心虫的性诱剂对种内和种间雄蛾均具有引诱活性,但梨小食心虫性诱剂对种内和种间雄蛾的引诱能力均显著强于李小食心虫性诱剂,诱蛾量分别是李小食心虫性诱剂诱蛾量的2.75和2.30倍,2种食心虫性诱剂的“交互引诱”能力具有不对称性。本试验明确了延安苹果产区食心虫的种类组成及主要食心虫在田间的种群消长规律,对预测预报和治理苹果园食心虫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3.
试验比较了不同类型的12种杀虫剂对梨小食心虫为害桃梢的防效和对桑白蚧的兼治效果.结果表明:35%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8 000倍液、10%啶虫脒微乳剂3 000倍液、1%甲维盐水剂1 500倍液、80%灭多威可溶粉剂1 500倍液具有较好的防效.240 g/L螺虫乙酯悬浮剂1 000倍液防治桑白蚧效果较突出,其次为2.5 g/L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2.5%联苯菊酯乳油1 000倍液和40%毒死蜱乳油1 500倍液.氯虫苯甲酰胺、啶虫脒、甲维盐虽对梨小食心虫防效较好,但本试验发现,可能会导致桑白蚧为害加重,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4.
【目的】明确苹果不套袋栽培模式下梨小食心虫的发生动态、危害情况及性迷向素的防治效果,为不套袋苹果园中梨小食心虫的精准防控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通过性信息素诱芯监测烟台等3个地区不套袋栽培苹果园中梨小食心虫的发生动态,调查梨小食心虫蛀果率,分别研究在越冬代、第1代和第2代成虫羽化前期施放梨小食心虫性迷向素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结果】烟台、威海、泰安3个地区梨小食心虫成虫田间始发期为 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发生末期均为10月上旬,共出现5个高峰,7—9月为群体数量高峰期;3个地区不套袋苹果园中性信息素诱芯对梨小食心虫的全年诱捕数量为每诱芯213~1 837头,显著低于套袋苹果园(每诱芯729~ 3 715头)( P <0.05),而不套袋苹果园的梨小食心虫蛀果率为3.38%~6.13%,显著高于套袋苹果园(0.13%~0.50%)( P <0.05)。在不套袋苹果园中,性迷向素在梨小食心虫越冬代、第1代和第2代成虫羽化前期施放对梨小食心虫雄成虫交配行为均具有显著干扰效果,迷向率为87.28%~99.80%,不同时期施放处理间差异显著( P <0.05)。第5 代幼虫危害盛期(09-11—10-08)的蛀果率调查发现,性迷向素在第1代和第2代成虫羽化前期施放对梨小食心虫蛀果防治效果分别为92.89%和95.53%,显著高于越冬代羽化前施放(81.77%)( P <0.05)。【结论】烟台、威海、泰安3个地区梨小食心虫的发生动态趋势、成虫发蛾高峰期和持续时间在套袋和不套袋苹果园中差异不明显,但梨小食心虫在不套袋果园中的危害重于套袋果园。在不套袋栽培苹果园中使用性迷向素结合常规化学防治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效显著高于单独常规药剂防治,其中在梨小食心虫第1代和第2代成虫羽化前期施放性迷向素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5.
探讨光周期变化对梨小食心虫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为科学预测梨小食心虫种群动态的季节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在温度(26±0.5)℃,RH(70±10)%人工气候箱中,研究15L∶9D、14L∶10D、13L∶11D、12L∶12D和11L∶13D 5个光周期对梨小食心虫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不同光周期条件下梨小食心虫幼虫发育历期、成虫寿命和产卵量明显不同(P0.05),12L∶12D条件下幼虫发育历期最短、成虫寿命最长,产卵量最高;13L∶11D条件下幼虫发育历期最长;11L∶13D条件下成虫寿命最短,产卵量最低。但成虫产卵前期无显著差异(P0.05)。光周期变化对梨小食心虫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6.
性信息素迷向技术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明确性信息素迷向技术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在北京市平谷区桃园进行了该技术的防效试验,平均每公顷悬挂900根梨小食心虫迷向丝(4月和7月各悬挂1次)。结果表明,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各代成虫的迷向率可达84.62%~100%,且持效期在3个月以上,对各代幼虫蛀梢防效为77.78%~92.31%,蛀果防效为83.33%。同时,全年果园减少农药使用2次。因此,使用迷向技术可有效地干扰梨小食心虫的交配,减少后代的种群数量,从而减轻其危害。 相似文献
87.
88.
为掌握李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筛选防治李小食心虫的有效药剂,开展了李小食心虫性诱剂监测及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李小食心虫在河南省林州市1a发生2代,越冬代成虫高峰期出现在4月上旬,1代成虫高峰期出现在6月上旬,越冬代成虫发生量大,占诱虫总量的68.4%,1代成虫发生量少,占诱虫总量的31.6%;采用10%的阿维除虫脲乳油500倍液、1 000倍液、1 500倍液,20%的毒死蜱微囊悬浮剂500倍液、1 000倍液,20%的氰戊马拉松乳油500倍液,树冠喷雾防治李小食心虫,越冬代成虫高峰期出现后连续喷药2次,间隔期15d,1代成虫高峰期出现后喷药1次,防效在83%以上,但从经济方面考虑,以20%的毒死蜱微囊悬浮剂500倍液及10%的阿维除虫脲乳油1 000倍液最为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89.
90.
砀山县桃园梨小食心虫性诱剂3种诱芯田间诱蛾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红托 岳兰菊 刘洁 盛世蒙 王梅英 范知礼 赵国荣 盛承发 Wang Hongtuo Yue Lanjü Liu Jie Sheng Shimeng Wang Meiying Fan Zhili Zhao Guorong Sheng Chengfa 《植物保护》2010,36(3):166-168
梨小食心虫是安徽省砀山县果树的头号害虫,目前种群仍呈上升之势。为改进防治技术,2009年在砀山县对常用的3种梨小性诱芯的诱蛾效果进行了田间对比,在2个桃园采用水盆诱捕法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诱芯平均诱蛾量分别是北京公司甲和公司乙的5.17倍和3.52倍,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