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13篇 |
免费 | 110篇 |
国内免费 | 390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27篇 |
农学 | 330篇 |
基础科学 | 461篇 |
557篇 | |
综合类 | 1348篇 |
农作物 | 178篇 |
水产渔业 | 29篇 |
畜牧兽医 | 121篇 |
园艺 | 120篇 |
植物保护 | 24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3篇 |
2023年 | 95篇 |
2022年 | 113篇 |
2021年 | 133篇 |
2020年 | 123篇 |
2019年 | 140篇 |
2018年 | 108篇 |
2017年 | 177篇 |
2016年 | 216篇 |
2015年 | 161篇 |
2014年 | 181篇 |
2013年 | 157篇 |
2012年 | 237篇 |
2011年 | 180篇 |
2010年 | 159篇 |
2009年 | 136篇 |
2008年 | 126篇 |
2007年 | 135篇 |
2006年 | 120篇 |
2005年 | 118篇 |
2004年 | 82篇 |
2003年 | 77篇 |
2002年 | 82篇 |
2001年 | 74篇 |
2000年 | 61篇 |
1999年 | 35篇 |
1998年 | 40篇 |
1997年 | 36篇 |
1996年 | 28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6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43.
在陕西渭北旱塬进行了连续三年定点小麦田间试验,通过栽培模式、氮肥水平、种植密度三因素的不同处理,研究多因素小麦栽培优化组合.结果表明:采用垄沟、覆膜、秸杆覆盖栽培模式对小麦穗数不产生影响;施用氮肥能极显著地影响小麦穗数,在施纯氮0~240 kg/hm2范围内,每增减纯氮1 kg,增减穗数4 288;增加播量,极明显地提高小麦穗数;不同的栽培模式、氮肥用量和小麦种植密度对小麦的穗粒数不产生影响;覆膜栽培与垄沟栽培之间千粒重差异显著,种植密度对小麦千粒重在不同的条件下影响明显,覆膜栽培条件下,高氮肥水平,低密度(播种量180 kg/hm2)的千粒重大于高密度(播种量225 kg/hm2),垄沟模式下,高氮水平(施纯氮240 kg/hm2)与中氮水平(施纯氮120 kg/hm2)之间差异不显著,但与不施氮肥相比,千粒重明显提高,秸秆覆盖模式下,高密度(播种量225 kg/hm2)与不施氮、高氮水平组合的平均千粒重最低,两者差异不显著,但与其它各组合差异显著.正常降水年份,旱地小麦采用一定的农业栽培模式,能够显著影响小麦的产量,尤其是覆膜下,产量显著高于对照;降水量多的年份,采用垄沟模式及秸秆覆盖模式对小麦产量甚至产生负效应.施用氮肥对小麦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在施纯氮0~240 kg/hm2范围内,每增减纯氮1 kg,增减籽粒产量5.7 kg;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产量与生物产量的影响显著,秸秆覆盖栽培和常规栽培(对照)模式下籽粒产量差异显著,产量排列次序都为高密度(播种量225 kg/hm2)大于低密度(播种量180 kg/hm2),低氮和不施氮时,增加密度,可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44.
光质对生姜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光质对苗期生姜叶片光能利用及光合特性的影响,为生姜苗期遮光处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莱芜大姜为试材,采用不同颜色塑料薄膜及尼龙纱网进行苗期遮光处理,创造光强相同而光质不同的环境条件,测定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速率和光呼吸速率日变化及光合特征参数。【结果】不同处理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动态相似,但叶片Fv/Fm、Fv’/Fm’、ΦPSⅡ、qP和光化学反射指数(PRI)均以绿膜处理最高,其次为蓝膜和白膜处理,红膜处理最低;而PSⅠ和PSⅡ间激发能分配不平衡偏离系数(β/α-1)和NPQ则以绿膜处理最低,蓝膜、白膜和红膜处理依次升高。叶片Pn日变化均为有明显午休的双峰曲线,但由高到低依次为绿膜、白膜、红膜、蓝膜;而Pr及Pr/Pn则相反。红膜处理叶片AQY较高而光补偿点较低;绿膜处理叶片CE、RuBP最大再生速率及光饱和光合速率较高。【结论】适当增加遮光光质中绿光比例,生姜叶片午间光抑制程度较轻,PSⅠ和PSⅡ间线性电子传递协调性较好,激发能热耗散较低,光能利用效率较高。因此,绿膜处理叶片适应强光能力较强,Pn较高。 相似文献
45.
通过系统观察不同土壤类型棉田水分动态变化规律,研究了膜下滴灌棉花苗期、蕾期、花铃期、吐絮期土壤含水量以及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水分的变化。结果表明,沙土和粘土从苗期到吐絮期含水量变化趋势相似,并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趋势近似于抛物线,苗期土壤含水量最低,随棉花的生长发育,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至花铃期达最大,到吐絮期,土壤含水量又下降,与蕾期相当。不同土壤质地0~100cm土层各层次的土壤水分含量存在差异,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呈下降趋势。在不同生育期,沙土的含水量明显低于粘土。这种变化与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生物学特性以及棉花根系的生长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46.
47.
运城旱地小麦不同方式地膜覆盖增产效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1997年,在运城市峨嵋岭旱源区以露地常规条播为对照,就地膜平铺全覆盖精量穴播和起垄半覆盖精量条播技术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地膜覆盖方式对小麦均有较好的增温和保墒效果,改善了麦苗生态环境,协调了小麦对水热条件的需求,促进了小麦生育进程,延长了幼穗分化和灌浆时间,使单株分蘖成穗、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明显优于对照,达到了每亩增产87.3和54.6kg的显著效果。而两种覆盖方式间的效果差异不显著,从而肯定了两种覆盖均不失为旱地小麦实现高产稳产的一项战略性措施。 相似文献
48.
49.
旱地马铃薯不同膜色不同覆膜方式品种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宁夏西吉县黄土丘陵缓坡地上进行不同膜色与不同覆膜方式旱地马铃薯不同品种间的水分、温度、经济效益等研究,结果表明:蓄水保墒能力,膜色的影响不大,主要取决于覆膜方式;平抑地温变化方面,黑色膜比白色膜作用强,适应马铃薯栽培。3因素中品种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最明显,其次是覆膜方式,膜色影响较小。为获得高产,推荐首选组合是黑色全膜×庄薯3号,其次是白色全膜×庄薯3号,再次是黑色半膜×庄薯3号与白色半膜×庄薯3号。 相似文献
50.
Zapata GL Britos RM Pintos ME Dreizzen E Lausada NB Arauz S 《Veterinary ophthalmology》2005,8(3):207-209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was to determine the physiological values of urea nitrogen and creatinine in tears, and to compare the results with those obtained from serum. Thirty healthy thoroughbred horses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Tear fluid samples were obtained using a glass capillary tube placed in lower conjunctival cul-de-sac. Blood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the jugular vein. Tear and serum urea nitrogen and creatinine levels wer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by an enzymatic colorimetric method. Urea nitrogen values were 4.22+/-1.84 mmol/l in tears and 4.44+/-1.78 mmol/l in serum, whereas creatinine values in tears were 14.14+/-7.74 micromol/l and in serum 147.63+/-12.17 micromol/l. Statistical analysis confirmed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serum and tear urea levels (P<0001).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blood and tear creatinine values. Mean value of creatinine obtained from tears was 9.6% of the mean value from serum. Urea nitrogen and creatinine levels can be measured in tear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serum and tears urea levels. This finding may permit development of a new alternative laboratory diagnosis of uremia based on the content of urea in tear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