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3篇
  免费   127篇
  国内免费   321篇
林业   167篇
农学   278篇
基础科学   143篇
  787篇
综合类   1253篇
农作物   286篇
水产渔业   25篇
畜牧兽医   103篇
园艺   102篇
植物保护   167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125篇
  2020年   129篇
  2019年   147篇
  2018年   113篇
  2017年   146篇
  2016年   177篇
  2015年   144篇
  2014年   143篇
  2013年   196篇
  2012年   239篇
  2011年   182篇
  2010年   145篇
  2009年   139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41.
42.
Field and pot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co-cultivation and crop rotation on the growth and corm rot disease of gladiolus (Gladiolus grandiflorus sect. Blandus) cv. Aarti caused by Fusarium oxysporum f.sp. gladioli (Massey) Snyd. and Hans. In the field experiment, gladiolus was co-cultivated with 10 agricultural/horticultural crops viz. Allium cepa L., Brassica campestris L., Capsicum annuum L., Eruca sativa Mill., Helianthus annuus L., Tagetes erectus L., Zea mays L., Vinca rosea L. and Rosa indica L., in a soil infested with F. oxysporum. All the crops except V. rosea and R. indica reduced disease incidence. The effect of H. annuus and T. erectus was significant and more pronounced than other co-cultivated crops. In general, root and shoot dry biomass, corm fresh weight, number of cormlets and number of flowers per spike decreased as compared to the un-inoculated monoculture gladiolus treatment (negative control) but these parameters enhanced as compared to the F. oxysporum inoculated monoculture gladiolus treatment (positive control). In a pot experiment, all the crops of the field experiment except V. rosea and R. indica were sown in rotation with gladiolus. Pot grown plants of different species were harvested at maturity and the soil was inoculated with F. oxysporum. Gladiolus was cultivated 1 week after inoculation. Disease incidence was significantly suppressed in all the treatments ranging from 29% to 53%. The highest suppression of disease incidence was recorded in T. erectus (53%) followed by B. campestris (49%). The effect of preceding crops on various vegetative parameters was similar in the pot experiment to that of the field experiment. The present study suggests that corm rot disease of gladiolus can be managed by mixed cropping of H. annuus and T. erectus or cultivation of T. erectus and B. campestris in rotation.  相似文献   
43.
不同有机酸对大豆生长的化感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试验采用发芽试验、水培试验及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经GC-MS检测出的大豆根系分泌物和根茬腐解液中的几种有机酸对大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3-硝基邻苯二甲酸、邻甲氧基苯甲酸、3,4-二氯苯甲酸、肉桂酸等四种有机酸均抑制了大豆种子的萌发,表现在萌发率、胚根长和 胚根干重与对照相比均有所降低,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且有机酸浓度不同,抑制程度也有所差别;3-硝基邻苯二甲酸、邻甲氧基苯甲酸、3,4-二氯苯甲酸、肉桂酸、邻苯二甲酸等五种有机酸不同程度地抑制了水培大豆幼苗的生长发育,表现在株高、干物质重、相对生长速率等均低于对照,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且随着有机酸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44.
大豆连作障碍机制研究初报   总被引:56,自引:6,他引:56  
于广武  鲁振明 《大豆科学》1993,12(3):237-243
大豆连作减产早已为生产实践所证实。本文在对连作大豆减产规律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大豆—土壤两个生态系统出发,对减产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导致大豆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是由土壤营养元素亏缺,物理、化学及生物活性改变,病虫害加剧等原因综合作用于大豆,使大豆生育受阻,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45.
以海南广藿香为试验材料,采用GC-MS对连作障碍下广藿香(连作组)和正常生长广藿香(对照组)在发育过程中的挥发油和百秋李醇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连作组和对照组广藿香挥发油含量均随植株生长期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在210 d达到最高;生长150 d后,连作组广藿香的挥发油含量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连作组和对照组广藿香挥发油中百秋李醇积累模式相似,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在第210天含量达到最高。在广藿香的不同生长期,连作组广藿香油有效成分百秋李醇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广藿香,质量更次。连作广藿香的挥发油含量和百秋李醇含量明显下降,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6.
林丽宏  张君涛 《北方水稻》2010,40(4):35-36,39
水稻苗床地种植大豆,品种选择是关键。试验通过对14个大豆品种(系)进行田间调查、室内考种和产量鉴定筛选出适宜佳木斯地区水稻苗床地不同播期种植的大豆品种。结果表明,6月1~5日苗床复种可种植:安01-1233、安02-348、丰收25、垦丰11等;6月6~10日苗床复种可种植:丰收27、北豆10、北03-96等;6月11~15日苗床复种可种植:合丰42、合丰37等。  相似文献   
47.
在冬小麦季设置秸秆不还田翻耕(CT)、秸秆还田翻耕(CTS)、秸秆还田旋耕(RTS)和免耕秸秆覆盖(NTS)4种处理,研究耕作方式对华北小麦-玉米两熟区作物周年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对当季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影响显著,对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影响不大,但秸秆还田提高了夏玉米产量。RTS、CTS、CT 3个处理小麦季产量差异不显著,而NTS由于有效穗数不足,产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与CT相比,NTS周年产量平均减产5.13%,RTS增产2.69%,CTS增产2.33%。耕作方式对当季小麦土壤水分含量影响大,而对后茬夏玉米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较小。NTS提高了小麦季土壤水分含量,增加了土壤储水量,与CT相比,0~60 cm土壤储水量2010年和2011年分别增加39.07 mm和26.65 mm。从耗水构成来看,土壤水在冬小麦耗水中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灌水和降水;而夏玉米耗水以降水为主,且降水中有一部分转化为土壤水储存起来。NTS提高了冬小麦季土壤储水量,降低了土壤水分的消耗,冬小麦季耗水最少。与CT相比,NTS小麦季平均节水22.40 mm,周年耗水量也以NTS最少;但NTS冬小麦产量降低导致其小麦季和周年水分利用效率均最低。从作物周年产量和水分利用的角度来看,如何提高免耕秸秆覆盖小麦季产量,进而提高周年产量,发挥其节水优势,是该耕作模式在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区推广应用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48.
为明确酚酸类物质在连作植烟土壤中的变化特征,探讨土壤主要环境因子对酚酸类物质的影响,以不同连作年限(4 a,6 a,8 a,14 a和16 a)植烟土壤为对象,研究了不同连作年限植烟土壤酚酸类物质、理化性状、酶活性和细菌多样性的变化特征,并利用Mantel Test分析了酚酸类物质与土壤主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连作年限增加,土壤酚酸类物质和速效钾含量升高,pH、有机质含量、细菌菌群丰度和多样性降低,水解性氮和有效磷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Mantel Test分析表明,土壤酚酸类物质含量与理化性状、酶活性和细菌丰度显著相关,且与理化性状相关性最高;不同酚酸类物质含量与土壤主要环境因子相关性存在差异,其中,对羟基苯甲酸和阔马酸与植烟土壤理化性状、酶活性以及细菌丰度的相关性最高。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连作植烟土壤酚酸类物质具有明显积累特征,植烟土壤环境恶化;酚酸类物质积累受理化性状、酶活性和细菌多样性影响,且理化性状影响最大;不同酚酸类物质受主要土壤环境因子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对羟基苯甲酸和阔马酸积累所受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49.
稻田氮素径流损失是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之一,以巢湖地区单季稻田为研究对象,利用该地区1957—2019年的历史气象数据,通过设定插秧区间(6月6—25日)及施肥期水位(3,10,20 cm),建立SMNRL模型,模拟不同插秧时间和田面水水位稻田氮素流失,研究降低长江中下游平原气候区单季稻田氮素径流损失风险的插秧时间与水位控制模式。结果表明:(1)施肥后,稻田田面水氮素浓度呈指数衰减,基肥期田面水氮素衰减期为9天,分蘖肥和穗肥期为7天。(2)在LW、HW组合中,各施肥期占全生育的氮素径流损失为基肥期>分蘖肥期>穗肥期。在LW组合中,基肥期为氮素径流损失高发期,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氮素流失为72.4%~98.4%,1.9%~27.6%,0~8.3%。(3)控制水位比选择插秧时间对降低氮素径流损失更有效。相同水位下,适宜的插秧期氮素径流损失在全生育期施肥中合计能减少0.4~4.5 kg/hm^2,降低32.8%~80.3%;相同插秧时间下,LW、MW组合相比HW组合氮素径流损失能减少8.8~13.1 kg/hm^2,降低92.1%~98.8%。(4)在LW、MW、HW 3种组合中,插秧期分别以6月19日、6月11日、6月17日为界,将6月6—25日分为前后2个阶段,前1阶段插秧产生氮素径流损失均值显著低于后1阶段,分别低37.0%,25.0%,21.7%。(5)降低巢湖地区稻田氮素径流损失有效措施为施肥期水位控制为3 cm,并选择6月6-19日期间进行水稻插秧。  相似文献   
50.
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1961?2014年297个气象站的日雨量数据,耦合单季稻生育期和洪涝灾情数据,统计单季稻不同生育阶段、不同等级的洪涝灾害样本过程降水量序列,基于S-W分布拟合检验,采用t-分布区间估计法计算样本序列95%可信区间的下限值,确定指标阈值,构建各省单季稻分生育阶段洪涝灾害的等级指标,并采用预留独立水稻洪涝灾害样本进行指标验证,分析了区域1961-2010年单季稻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和风险分布。结果表明:同等洪涝灾情等级时,抽穗-成熟期的洪涝灾害指标阈值最高,拔节-孕穗期次之,移栽-分蘖期最低;同一生育阶段、同等灾情等级时,5省份的洪涝灾害指标阈值从低到高依次是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浙江;各省每年均有单季稻洪涝灾害发生,发生次数呈波动增减,无明显的线性趋势;随着洪涝灾害等级加大,洪涝发生的次数减少;灾害的多发区主要位于鄱阳湖和黄山地区、浙江沿海及恩施和张家界一带;移栽-分蘖期灾害风险指数普遍较高,大部分地区风险指数在0.6以上;拔节-成熟期,风险指数高值区明显缩小,主要位于浙江沿海地区,其余大部分地区处于低值区,风险指数大都低于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