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7699篇 |
免费 | 4100篇 |
国内免费 | 520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8238篇 |
农学 | 5699篇 |
基础科学 | 4474篇 |
11518篇 | |
综合类 | 38112篇 |
农作物 | 3616篇 |
水产渔业 | 2098篇 |
畜牧兽医 | 7926篇 |
园艺 | 2231篇 |
植物保护 | 308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78篇 |
2023年 | 1573篇 |
2022年 | 2365篇 |
2021年 | 2707篇 |
2020年 | 2632篇 |
2019年 | 3001篇 |
2018年 | 1633篇 |
2017年 | 2897篇 |
2016年 | 3679篇 |
2015年 | 3090篇 |
2014年 | 4435篇 |
2013年 | 4322篇 |
2012年 | 6301篇 |
2011年 | 6030篇 |
2010年 | 4775篇 |
2009年 | 4730篇 |
2008年 | 4160篇 |
2007年 | 4844篇 |
2006年 | 4032篇 |
2005年 | 3178篇 |
2004年 | 2531篇 |
2003年 | 2185篇 |
2002年 | 1614篇 |
2001年 | 1495篇 |
2000年 | 1351篇 |
1999年 | 1056篇 |
1998年 | 835篇 |
1997年 | 750篇 |
1996年 | 675篇 |
1995年 | 703篇 |
1994年 | 607篇 |
1993年 | 457篇 |
1992年 | 388篇 |
1991年 | 315篇 |
1990年 | 254篇 |
1989年 | 215篇 |
1988年 | 159篇 |
1987年 | 109篇 |
1986年 | 61篇 |
1985年 | 34篇 |
1984年 | 30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26篇 |
1981年 | 17篇 |
1980年 | 10篇 |
1979年 | 12篇 |
1978年 | 9篇 |
1962年 | 7篇 |
1956年 | 8篇 |
1955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草类植物病害是限制草牧业生产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抗病品种的开发利用是目前防治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植物抗病机制的研究对开发抗病品种和构建生态环境友好型病害防治至关重要。植物受病原菌侵染时形成多种复杂的防御机制,本研究主要从植物组织结构抗性、生理生化抗性、抗性基因和抗性数量性状位点(QTLs)定位等分子机制方面综述草类植物抗病机制研究进展,并提出我国草类植物抗病机制研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办法,以期为草类植物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加之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强度逐渐增加,导致全球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减弱,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达到新高,所造成的温室效应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中国草地碳汇资源得天独厚,发展草原碳汇经济成为履行国际承诺、打造碳汇新经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综述中国草地固碳减排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包括草地碳汇和家畜生产减排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草地碳汇、人工草地建设等方面,并提出中国草地固碳减排发展建议,以期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及草地固碳减排的贡献提供理论基础,为推动我国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93.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又称牛传染性脓包性外阴阴道炎、坏死性鼻炎、红鼻病等,主要引起呼吸道发炎为主的急热、热性、高度传染性传染病。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IBR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以及诊断方法、疫苗研究进行分析,采取综合措施,首先对出入境动物进行严格检疫,严禁从疫区引进牛;其次加强饲养管理和改善卫生条件,定期进行检疫;最后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一旦发现可疑病例,立即采取隔离、封锁、消毒、紧急接种疫苗等措施。另外,对于IBR的治疗,目前没有特效药,一般使用抗生素对症治疗,或结合服用中药等,以提高牛只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994.
995.
996.
自汉代苜蓿引入我国以来,受到历朝历代的重视,民国时期亦不例外,苜蓿种植利用也得到了发展。在收集近现代有关苜蓿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民国时期西北地区苜蓿种植利用情形进行了梳理与归纳,结果表明,在民国时期西北地区乃为我国苜蓿种植集中区,在陕西、甘肃、新疆、绥远(西部)、宁夏和青海等都有种植,据不完全考查,种植苜蓿的县有52个,其中以陕西最多,达22个县,甘肃次之为14个县,新疆为8个县,绥远(西部)为3个县,宁夏2县(道)和青海1个县。特别是陕甘宁边区发展苜蓿的势头高涨,如1942年边区政府在延安、安塞、甘泉、志丹、定边、靖边等县种植苜蓿达3万亩,陇东种植苜蓿2.3万亩;1944年延川县紫花苜蓿保留面积2.0万亩,到1949年,陕西全省种植苜蓿约98.49万亩。1949年新疆苜蓿保留面积达29300 hm2。绥远河套地区还进行了苜蓿粮草轮作,并建立了苜蓿种植基地。为了鼓励苜蓿种植,边区政府出台了不少政策,例如,1941年边区政府公布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关于种牧草的指示信》,1942年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卅一年推广苜蓿实施办法》等,李仪祉在治理黄河的方略中,从大农业、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出发,提倡广种苜蓿,肥田养畜,并提出了4条种植苜蓿的措施。李烛尘提出,苜蓿根入土深,且能耐旱,适宜西北地区种植和培植草原。苜蓿除用于饲喂家畜外,幼嫩时可当蔬菜食用,在灾荒年也是百姓很好的救荒食物,苜蓿作为农产品常出现在兰州的市场上,试验表明苜蓿保存水土流失的作用要大于作物。 相似文献
997.
苜蓿被《救荒本草》《本草纲目》《群芳谱》和《农政全书》以及明皇帝实录与方志等经典要籍所记载,充分体现了苜蓿在明代的重要性、研究的普遍性和种植的广泛性。本研究以记载明代苜蓿的相关典籍为基础,应用植物考据学原理和方法,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对明代苜蓿种植分布与状况、植物生态生物学特性、栽培管理和利用方式等进行尝试性研究考查。结果表明,明代在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北京、甘肃和宁夏等省均有苜蓿种植,其中以“三晋为盛,秦、鲁次之,燕、赵又次之”。在苜蓿植物学、生态生物学研究方面成绩显著,对苜蓿植株形态、花色及其着生部位、荚果种子形状的精准描述已达到现代植物学的水准。同时,对苜蓿的轴根性也有一定的认识,记载其根的形态与黄芪的根相类似。在明代出现了紫花和黄花2种苜蓿的记载;主张苜蓿与荞麦混作,并利用苜蓿的肥田能力,将苜蓿纳入了轮作制度中;提倡7、8月种苜蓿,一年三刈,种子田一刈;苜蓿3年后生长进入旺盛期,7、8年后衰退垦去。在苜蓿饲用方面明代王象晋提出了最佳利用时期,即“苜蓿花时,刈取喂马牛,易肥健食”。同时,在苜蓿的食用、药用等方面人们利用得更加具体有效。此外,苜蓿还可做贡品。 相似文献
998.
为探讨不同水氮处理条件下紫花苜蓿生长状况与草地小气候特征的关系,以2年生紫花苜蓿“巨能7号”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宁夏引黄灌区地下滴灌条件下不同滴灌量和施氮量处理下紫花苜蓿生长特征和草地小气候的变化。结果表明:1)滴灌量和施氮量对紫花苜蓿的株高、叶面积和鲜草产量都有显著的影响,表现为紫花苜蓿的株高、叶面积和鲜草产量均随滴灌量和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增加到一定值时,继续增施氮肥,其鲜草产量增产效果在不同滴灌量处理下表现出不同的趋势。2)与不施氮处理相比,增施氮肥降低了紫花苜蓿株间空气温度、浅层土层温度和株间光照强度,而增加了群体内部空气相对湿度。3)不同滴灌量对紫花苜蓿的生长微环境的调节作用不同,随着滴灌量的增加,紫花苜蓿群体相对湿度逐渐提高,而紫花苜蓿株间气温和浅层土层温度降温效应越明显。4)紫花苜蓿生育期间株高与叶面积、草产量和群体内部相对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群体内光照强度、株间气温、浅层土壤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合理减少滴灌量和施氮量不仅能维持紫花苜蓿良好的生长特征,而且能提高鲜草产量和改善草地生态环境条件。本研究旨在为紫花苜蓿群体微环境生态因子的改善及高产优质栽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9.
肉及肉制品在加工及贮藏过程中易发生氧化而导致品质下降,在动物日粮中添加植物多酚可抑制脂肪及蛋白质氧化,进而提高肉及肉制品在加工及贮藏过程中的氧化稳定性。植物多酚因具有酚羟基结构而具有清除自由基的抗氧化作用,可提高动物机体及肉制品中抗氧化酶的活性,还可激活Nrf2/ARE信号通路从而提高肉制品在加工及贮藏过程中的抗氧化能力。将植物多酚添加到畜禽日粮中,可促进动物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提高其生产性能,且可提高动物机体的抗氧化酶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降低畜禽产品中丙二醛的含量,提高产品的质量,延长产品的货架期。文章介绍了植物多酚,包括黄酮类、酚酸类、非黄酮类化合物及其代表性化合物的结构,并阐述了其抗氧化性机理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旨为研究利用植物多酚提高肉制品的氧化稳定性、安全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00.
在畜禽养殖减抗、禁抗的背景下,替抗产品的开发和应用似乎非中草药莫属,实践证明中草药饲料添加剂代替抗生素作动物抑菌促生长剂是可行的,不仅可以获得良好的防病抗病和促生长效果,而且也解决了抗药性和药残问题。但是中草药由于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栽培、加工、运输、保存、环节多,作用机理不明,以及质量控制标准不完善等,将中草药替代抗生素用于畜禽养殖前路慢慢且千沟万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