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0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77篇
林业   49篇
农学   52篇
基础科学   8篇
  23篇
综合类   412篇
农作物   55篇
水产渔业   61篇
畜牧兽医   446篇
园艺   52篇
植物保护   12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我国部分地区猪圆环病毒2型分离株的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解我国猪圆环病毒2型(PCv2)流行毒株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对本实验室分离到的19株PCV2分离株通过病毒全基因组克隆和测序分析,将其分为2个大基因群和3个亚群,其基因组分别为1 766 nt、1 767 nt和l 768 nt,各占15.8%、73.7%和10.5%.以1 767 nt毒株为基准,其基因组第39或1 039位有1个碱基缺失后突变成1 766 nt毒株;第1 040位有1个碱基插入后突变成1 768 nt毒株.对19株病毒ORF2编码的Cap蛋白分析发现,有4株病毒编码基因发生了突变,出现了705 nt和708 nt两种突变型,使ORF2编码的Cap蛋白C末端分别有1和2个氨基酸增加.同时,本实验选用Acc I和Fba I内切酶对19株病毒基因组PCR产物进行了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其结果可作为流行毒株分型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92.
[目的]研究油用向日葵恢复系的选育方法。[方法]在现有技术中向日葵恢复系的选择过程比较漫长且结果不明确的情况下,为了改变从杂种一代F1以后连续自交的作法,在早代就开始进行测定其配合力,有目的的选择,方向比较明确,提高选择效率,创造新的优异资源。[结果]选育出油用向日葵新葵19号恢复系654R,该恢复系植株性状好、抗病性好、抗逆性强、配合力高、杂种优势强。[结论]该研究提供了一种油用向日葵恢复系新的选育方法,并对654R进行利用。  相似文献   
93.
蚕豆油壶菌火肿病的发生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蚕豆火肿病在四川的地理分布、病害循环及影响发病的因素,从而掌握该病的发生规律。【方法】通过病害普查,确定蚕豆火肿病的地理分布。采用室内测定研究温度和越冬对休眠孢子囊萌发的影响。进行田间试验,调查病害发生情况,研究病害循环和影响病害发生的因素。【结果】蚕豆火肿病在四川的地理分布局限在川西北阿坝州海拔2 400m以上的春播蚕豆区。病害的循环和发病特点是:病菌以病残体中的休眠孢子囊,在土壤中休眠(越夏和越冬),作为初侵染源。次年春播蚕豆后,休眠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侵染蚕豆苗。田间发病后,病菌不断产生游动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作为再侵染源,病菌的再侵染频繁。游动孢子藉风雨在田间短距离传播。病害的发生流行曲线呈"S"型。连作和施用带病残体的厩肥有利发病。尚无对火肿病的抗病品种。【结论】这些结果揭示了蚕豆火肿病的发生规律,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4.
火鹤花衰退病诊断与检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绍升  谢志成 《植物检疫》2003,17(5):264-268
本文描述了火鹤衰退病病害症状和2种穿孔线虫(香蕉穿孔线虫Rodopholus sim-ilis和柑橘穿孔线虫R.citrophilus)的鉴定特征,提出了检疫检验和疫情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95.
为了明确关中地区越冬茬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发生和流行规律,通过分析该病发生与番茄品种、定植期及传播介体烟粉虱之间的关系,并采用PCR技术对田间病原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在8月中下旬至11月上中旬开始侵染,翌年3月中下旬发生再侵染,秋季病情减轻;烟粉虱种群数量与病害发生程度呈线性正相关;不同番茄品种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的抗性差异显著,其中大番茄品种布鲁尼1288和DRW7728,小番茄品种千禧和美红对该病表现为免疫;分子检测结果表明,4个样品中均扩增出543 bp的特异片段,与NCBI数据库Gen Bank的TYLCV序列(登录号为GU084381、KC138544.1、KC138543.1和JX456642.1)的相似性达99%。研究表明,关中地区番茄病毒病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番茄品种、定植期及烟粉虱发生动态是影响该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6.
Due to its high tolerance to acid rain, the North American Colorado blue spruce (Picea pungens) has been among the most frequent substitute tree species used in reforestation programmes in spruce mountain forests in the Ore and Sudeten Mountains in the Czech Republic after destruction by sulphur dioxide pollution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last century. This species was planted on more than 8800 ha of destroyed mountain forest stands in the Ore Mountains alone. New plantations prospered until a massive outbreak of the gemmamyces bud blight, first identified in 2009. The causal agent, Gemmamyces piceae, induced massive bud blight in infected trees – bud loss progressively increased to 70–80% or more, and because the trees were not able to replace the natural loss of older needles, they quickly withered and died. Many plantations disrupted by the pathogen had to be cut down. Although several resistant genotypes have been identified, the cultivation of this species in forest stands has no future in this area. Because this disease was also identified in several ornamental plantations in the area, the bud blight epidemic haunts public green space administrators and nursery and Christmas tree plantation owners. Other pathogens and pests, such as Lophodermium piceae, Sirococcus conigenus and Elatobium abietinum, have also been identified as involved in the damage to P. pungens.  相似文献   
97.
【目的】 鉴定绵羊趋化因子C-C基序配体19(C-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19,CCL19)基因启动子的核心启动子区域和关键转录因子,探究该基因在转录调控方面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绵羊CCL19基因5'-侧翼序列1 000 bp,PCR扩增启动子的7个不同长度的截短片段,并连接至pGL3-Basic质粒;将重组质粒与pRL-TK质粒共转染到293T细胞中,结合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分析不同截短片段的相对荧光活性。利用在线预测软件分析和筛选CCL19基因核心启动子区域内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采用定点突变技术构建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缺失的荧光素酶报告载体,与pRL-TK质粒共转染到293T细胞,分析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缺失质粒的相对荧光活性。【结果】 成功构建了7个不同长度(pGL3-P、pGL3-P1、pGL3-P2、pGL3-P3、pGL3-P4、pGL3-P5及pGL3-P6)的CCL19基因启动子片段的荧光素酶报告载体;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鉴定出转录起始位点上游-256/-186 bp为CCL19基因启动子核心启动子区域,表明该区域对CCL19基因转录调控有重要作用。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到该区域存在POU5F1(-201/-189 bp)、ZBTB26(-228/-217 bp)、FOXI1(-239/-228 bp)、GLI2(-255/-243 bp)和SP2(-219/-211 bp) 5个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并成功构建了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缺失的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分析显示,POU5F1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缺失后绵羊CCL19基因转录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FOXI1、ZBTB26、SP2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缺失后绵羊CCL19基因转录活性均极显著升高(P<0.01)。【结论】 试验成功构建CCL19基因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载体,确定CCL19基因启动子的核心启动子区域为转录起始位点上游-256/-186 bp,并鉴定出转录因子POU5F1结合位点可能是CCL19基因转录的重要调控位点,为下一步研究绵羊CCL19基因在先天性免疫、适应性免疫和淋巴细胞迁移等方面的功能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8.
边界病(border disease,BD)是由边界病毒(BDV)引起绵羊和山羊的一种病毒性疾病,临床症状表现为母羊不孕、流产和死胎,以及羔羊体型异常,多毛,震颤,因此又称"多毛震颤病","茸毛症".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垂直传播,持续性感染的羔羊是该疾病在绵羊中传播的潜在主要传染源.山羊相对绵羊感染症状相对较轻,主要表...  相似文献   
99.
科学疫病防控是现代化家禽养殖产业发展中一项重要和不可或缺的工作,是实现鸡养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由于农村地区的很多养殖户科学疫病防控重视程度不高,在养殖管理过程中并没有构建完善的疫病防控措施,养殖管理方案不当,鸡群处于亚健康状态,身体抵抗能力较差,一旦某些传染性疾病在养殖场中爆发流行,很容易造成严重危害,使大量鸡死亡,给养殖场带来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该文分析农村养鸡防疫存在的问题,论述具体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00.
为制备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抗M蛋白单克隆抗体(MAb),本研究以截短表达的His-M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以截短表达的GST-M重组蛋白作为包被抗原,采用常规的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杂交瘤细胞,通过间接ELISA进行筛选,得到一株稳定分泌抗M蛋白MAb.MAb亚类鉴定为IgG2b型,轻链为к链,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和诱导的小鼠腹水抗体效价分别为1:3000和1:2×105.Western blot试验表明该MAb能够识别重组及天然的PEDV M蛋白.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表明该MAb能够与PEDV感染的Vero E6细胞产生特异性免疫荧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