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95篇
  免费   342篇
  国内免费   677篇
林业   1358篇
农学   320篇
基础科学   213篇
  2318篇
综合类   1902篇
农作物   169篇
水产渔业   233篇
畜牧兽医   666篇
园艺   72篇
植物保护   263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195篇
  2021年   200篇
  2020年   243篇
  2019年   269篇
  2018年   221篇
  2017年   312篇
  2016年   437篇
  2015年   361篇
  2014年   377篇
  2013年   495篇
  2012年   490篇
  2011年   494篇
  2010年   377篇
  2009年   391篇
  2008年   323篇
  2007年   343篇
  2006年   324篇
  2005年   245篇
  2004年   188篇
  2003年   158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99篇
  1998年   73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木荷马尾松混交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木荷马尾松不同混交比例的林分生物量,蓄积量,生长状况和空间利用方面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一定的密度下,选择适宜的混交比例能显提高林分生产力及空间利用率,当密度为3150株/hm2时,混交比例为1:1有7年生林分生物量最大达m/82.90t.hm^-2,蓄积量最大为V/24.73m^3.hm^-2,叶生物量m/14.27t.hm^-2,林分生长状况良好,该处理林分,空间利用率高,生物量或蓄积量比其它模式提高30-80%,显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可供生产经营参考。  相似文献   
22.
探讨了施用不同水平的尿素和磷酸二氢钾对红蓝石蒜Lycoris haywardii当季和翌年生长季叶片生长状况及鳞茎生物量的影响,并对叶量进行主观评价.结果表明:高用量施用尿素对红蓝石蒜叶片数量、叶片长度、芽数、鳞茎数量以及鳞茎生物量等均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红蓝石蒜对磷酸二氢钾的耐受性良好,高用量施用对当年生叶片数量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翌年影响不明显;叶片数量与鳞茎生物量呈线性相关关系,与主观评价定性结果相一致,可以利用主观评价法估计鳞茎的生物量动态变化,实时掌握施肥对鳞茎产量的影响效果.  相似文献   
23.
关中地区几种苜蓿地上生物量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5个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的地上生物量形成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苜蓿生物量的增长速率不仅与本身生理特性有关,而且与环境密切相关;株高在分枝末期现蕾初期增长速度快.绝对生长速率与相对生长速率在分枝末期现蕾期都较大,此时的水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不同苜蓿品种的群落结构大多为菱形;同化系统与非同化系统的比值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24.
为探讨科尔沁沙地小叶锦鸡儿固沙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季节动态规律,选取6,11,24年生人工群落和天然群落为对象,研究了不同土层深度微生物生物量(C、N、P)和脲酶、蛋白酶、蔗糖酶、磷酸单酯酶、脱氢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随季节的变化特征。土壤按5层取样:0-10cm,10-20cm,20-30cm,30-40cm,40-50cm。结果表明,6~24年生小叶锦鸡人工固沙群落及天然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微生物生物量C和N为夏季>秋季>春季;微生物生物量P为夏季>秋季;6种土壤酶的活性也随季节发生显著变化,夏季显著高于春季和秋季。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6种酶的活性随群落发育年限的增长而升高,但人工群落土壤的生物活性始终低于天然群落。6种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最高值均出现在土壤表层(0-10cm),随着土层的加深生物活性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25.
对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在不同高度(5、10、20、30、40、50 cm)伐桩的萌芽性能和生长量的差异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萌芽点数不受伐桩高度影响;桩高为30 cm时萌芽条地径最大;单株平均生物量、萌芽条数、萌芽条高度随着伐桩的增高先增加后减小,且在桩高为20 cm时出现最大值,适合应用于樟树萌芽原料林营造。  相似文献   
26.
在风沙半干旱区间作(大扁杏||花生||大扁杏)条件下,以花生品种“阜花12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覆膜时期对土壤微生物量碳与花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膜时期花生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顺序为:处理Ⅱ〉处理Ⅰ〉处理Ⅲ〉处理Ⅳ(CK)。不同覆膜时期对花生产量、WUE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产量与WUE的高低顺序均为:处理Ⅱ〉处理...  相似文献   
27.
基于MODIS、Landsat-8 OLI和HJ-1A/1B CCD卫星遥感资料,结合2013-2014年甘南州夏河县桑科草原试验区野外实测数据,建立了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遥感反演模型,筛选出基于不同遥感资料植被指数的生物量最优反演模型,比较分析了生物量最优模型的空间效应。同时,分析了2000-2013年基于MODIS植被指数估算的试验区产草量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草地生物量最优反演模型为基于Landsat-8 OLI NDVI数据的对数模型(y=727.54lnx1+495.23,R2=0.772,RMSE=31.333 kg DM·hm-2);在30和250 m空间分辨率下,基于MODIS NDVI及EVI、Landsat-8 OLI NDVI和HJ-1A/1B CCD NDVI最优模型估算的生物量均高于实测生物量,其中Landsat-8 OLI NDVI数据估算的草地生物量与实测生物量值最接近;2000-2013年试验区草地总生物量整体上具有显著增加的趋势(R2=0.590 7,P0.001),平均增加速率达50.57 kg DM·hm-2·a-1。  相似文献   
28.
【目的】研究安徽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分布特征,为森林碳汇功能的评价提供依据。【方法】以安徽省第8次(2014年)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生物量-蓄积量转换模型法和平均生物量法,结合不同树种含碳率,估算安徽森林植被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并分析了不同森林类型及不同林级、林种和起源的乔木林碳储量分布特征。【结果】安徽不同森林类型的总碳储量为8.51×10~7 t,平均碳密度为20.55 t/hm~2,其中竹林的碳密度最高,为37.33 t/hm~2。乔木林和竹林的碳储量分别为6.42×10~7和1.45×10~7 t,各占总碳储量的75.47%和17.02%;不同龄级乔木林中,中龄林碳储量最大,达2 490.92×10~4 t,约占乔木林总碳储量的40%;过熟林碳储量最小,为256.24×10~4 t,仅占乔木林总碳储量的3.99%,且表现出林龄越大碳密度越高的趋势。用材林和防护林的碳储量分别为3 798.04×10~4和2 205.68×10~4 t,共占乔木林碳储量的93.48%;各林种碳密度大小为特用林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天然林的面积(153.86×10~4 hm~2)略低于人工林(154.81×10~4 hm~2),但由于天然林的碳密度高于人工林,使得天然林的碳储量(3 476.50×10~4 t))反而高于人工林(2 946.29×10~4 t)。【结论】安徽省森林植被具有明显的碳汇能力,但其碳密度较低,应对现有森林进行科学抚育和管理,以提高森林的碳汇能力。  相似文献   
29.
环洞庭湖不同类型防护林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佳  田育新  杨楠  姚敏 《湖南林业科技》2011,38(5):27-29,43
以环洞庭湖的杨树、马尾松、杉木等3种防护林为研究对象,对其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林分中不同树种营养器官生物量所占比例的大小顺序有所差异,各主要造林树种单株生物量均以地上部分占绝对的优势,占全株生物量的87%以上.3种林分中,杉木林分生物量最高,为232 172.5 kg/hm2;马尾松林的生物量最低,为87 4...  相似文献   
30.
羊草+杂类草群落生物量动态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黑龙江肇州县羊草+杂类草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季节动态、地下生物量的分布以及地上生物量与降雨量、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生长季内,群落地上生物量动态模式呈单峰型,符合四次多项式模型增长,最大地上生物量出现在8月5日,其值为197.3m2而后下降;群落地下生物量分布由上至下呈负幂函数变化,其模型为:Bu=Y·(D+10)-x.其中在0-30cm土层中,群落地下生物量占总地下生物量的77%~8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