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3篇
  免费   203篇
  国内免费   260篇
林业   435篇
农学   92篇
基础科学   161篇
  1450篇
综合类   1171篇
农作物   29篇
水产渔业   12篇
畜牧兽医   216篇
园艺   115篇
植物保护   205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178篇
  2013年   215篇
  2012年   221篇
  2011年   201篇
  2010年   217篇
  2009年   236篇
  2008年   259篇
  2007年   198篇
  2006年   182篇
  2005年   173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1篇
  1953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黄土丘陵区退耕地土壤养分变异特征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在延安、安塞和吴旗选择典型黄土丘陵不同植被类型区的不同年限退耕地为试点,通过S型方法采集土样,应用土壤养分系统研究法进行了养分分析,并应用传统统计学对土壤养分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区土壤养分性质均存在着空间变异。受传统农业影响的有机质、全N、有效N和速效K的变异较大;而全P和速效P的变异相对较小。不同退耕年限的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变异系数存在着明显差别。退耕初期,受耕作和施肥影响,土壤养分含量较高,植被特征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且变异性较大;随着耕作施肥活动的停止和植被恢复对土壤养分的消耗,使土壤养分含量有一个降低的过程,土壤养分的变异也较大;而随着植被恢复和群落演替的继续,植被枯落物逐步增多,土壤也逐步发育,植被指数与土壤养分均呈增长趋势,并在退耕地20年左右时达到稳定状态,但土壤的发育往往滞后于植被特征的变化。  相似文献   
82.
在山地丘陵区,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中的分等因素属性值估算受到大、中型山体阻隔影响,造成分等单元各分等因素属性赋值结果的失准。以青海省平安区为研究区,研究基于阻隔因素的分等因素属性值估算方法,并与反距离权重插值、样条函数插值方法进行了交叉验证。结果表明:不同的插值方法对3个分等因素空间分布趋势的模拟基本一致;由于插值原数据的特征与插值原理的不同,导致基于阻隔因素的插值方法对不同的土壤性质表现不一致。土壤有机质和有效土层厚度最适宜的插值方法是基于阻隔因素的样条函数插值,而在土壤pH值插值中,基于阻隔因素的反距离权重插值精度最高;研究区内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有效土层厚度的插值精度比不考虑阻隔因素的样条函数插值的平均绝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均方根误差、相对均方根误差分别提高了11. 23%、10. 98%、7. 54%、9. 20%和15. 08%、11. 74%、17. 41%、9. 40%;采用基于阻隔因素的样条函数插值方法对有机质含量和有效土层厚度进行插值,二者实测值与预测值之间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 927和0. 901。  相似文献   
83.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枣林露水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12年和2013年叶片湿度传感器(LWS)、温湿度仪、热扩散式探针(TDP)、中子仪实测的露水强度、冠层温湿度、树干径流、土壤水分及气象站监测的气象因子,分析了枣林生育期内露水量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其与水资源输入、输出项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和2013年枣林露水量随生育期变化呈现递增趋势,果实成熟期达到最大值。露水总量分别为31.31、37.87 mm,分别占同期降水量、蒸腾量和蒸发量的6.87%、10.00%、17.65%和7.90%、15.00%、17.90%,露水量日平均值分别达0.44、0.47 mm。此外,露水量具有发生频率高、稳定性强、重度露水量(大于0.20 mm)比重大的特点。在枣树全生育期内,露水量作为水资源输入项会引起蒸腾量在果实膨大和成熟期显著降低(P0.05),但对蒸发量无显著影响。研究显示露水是该区枣林重要水源,是水量平衡中不可缺少的输入项。  相似文献   
84.
为探讨黄土丘陵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以及驱动机制,以罗玉沟流域作为典型流域,基于1986、2001年的TM影像为数据源,对土地利用格局分布进行分析,并运用CA-Markov模型,以2001年的土地利用格局为基础,预测了2016年流域的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分布。结果表明,罗玉沟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在1986年以前,以坡耕地为主,面积占59.67%,其次为梯田、草地和林地。从1986年到2001年林地和梯田的面积均有显著增加,坡耕地面积则显著减少,其余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不大。从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来看,面积增加大  相似文献   
85.
浮山县位于山西省临汾市东部,属太岳山南麓黄土丘陵区,总面积940km2,平均海拔1000m,属温暖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2℃,年平均日照时数2293.9h,年平均降水量600mm左右,无霜期害农产品标志推广与监管示范县”称号。  相似文献   
86.
人工降雨作用下黄土边坡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自然界中,降雨是诱发黄土滑坡的主要因素,但由于黄土特殊的结构性和力学特性,导致对此问题的研究仍然不够系统和深入。为了对降雨诱发黄土滑坡失稳机理有更深的了解,进行了人工降雨作用下的黄土滑坡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在前两次的降雨中,平均入渗率为86%,之后入渗率由于地表径流的增加而随时间逐渐减少,最后维持在40%左右;在一定的降雨强度下,黄土边坡会先产生坡面侵蚀和水土流失,形成冲蚀沟和泥流运动,然后引发多重滑体的牵引式滑坡;滑动变形区为坡面下0~1.6m之内的浅层土体。降雨入渗使土体的孔隙水压力增大致使有效应力减小以及产生指向坡外的渗透力导致坡体不稳定,这一双重效应为降雨诱发黄土滑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7.
基于三轴剪切试验的原状黄土结构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三轴剪切试验对陕西杨凌原状黄土的结构性进行研究。基于邓肯-张双曲线模型,对邵生俊提出的结构性参数进行改造,这样就避免了计算时人工插值求参数的繁琐和不准确性,以及克服了该公式在ε1=0和ε1=15%时没有意义的缺点。然后以此改造后的结构性参数为基础分析围压和含水率对黄土结构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非饱和原状黄土的结构性参数随应变增大先降低后趋于稳定。在相同的含水率下,围压越小,结构性参数越大;在相同的围压下,含水率越低,结构性参数越大。最后,在原状黄土的应力应变关系中引入结构性参数后该曲线表现出了较好的归一性,说明了此结构性参数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88.
黄土旱塬区轮作培肥试验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10年轮作培肥试验结果表明,作物轮作中增加豆科类养地作物比例将明显地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培肥土壤,豆科作物茬口在土壤养分状况优于小麦茬口,而且其茬口的培肥作用,累加效应显著,有机肥与氮磷配施(NPM)在试验的几种轮作系统中都具有优越的培肥土壤作用。单施磷肥在豆科牧草芷蓿连作中同样有一定的培肥作用,而在卷入了非豆科作物的小一豌豆轮作系统中,则未表现出改善土养分的作用。  相似文献   
89.
陇中黄土高原丘陵区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介绍了陇中黄土高原丘陵区的自然地理特点,分析了其生态环境现状,认为极端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超负荷的人口对该地区构成了双重压力。提出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是实现整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深入分析了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主要原因。在实地调研与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陇中黄土高原丘陵区生态建设的发展方向,即:(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设指导思想;(2)走建设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与发展小流域生态  相似文献   
90.
半干旱低山丘陵区生态环境一般比较脆弱。针对辽西半干旱低山丘陵区的自然特点,分析了限制农业发展的因子及适应发展的要素,应用生态学原理,提出“三环”式土地开发复合模式,并配以“四型──粮食自给型、果牧商品型、农工业互补型、林草防护型”的治理措施,1990年开始治理,历经7a实践,取得了明显的“三大效益”,实现了农村各业的优化组合,有效地发挥了资源的综合生产潜力及环境效应,基本形成了具有高效持续发展功能的现代农业新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