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8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0篇 |
农学 | 28篇 |
基础科学 | 2篇 |
2篇 | |
综合类 | 74篇 |
农作物 | 9篇 |
畜牧兽医 | 6篇 |
园艺 | 35篇 |
植物保护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紫薇具有红色、紫色和白色等显著不同的花色以及形态、大小和颜色明显不同的2种雄蕊,使其成为花色多态型和异型雄蕊研究的良好材料.对紫薇花部综合特征和繁育系统进行系统研究,探究紫薇不同花色植株的繁殖策略以及2种雄蕊在传粉过程中的功能作用.[方法]通过野外定点观测,采用传粉昆虫调查、人工授粉以及人工控制套袋试验等方法对紫薇3种花色植株的花部形态特征、开花进程、传粉式样以及花朵的功能形态特征进行检测.[结果]1)3种花色植株的花期和单花开放进程基本相同(单花花期为4~5天).2)3种花色植株的花在形态特征上存在差异.3)3种花色植株的短雄蕊数表现为白色花植株>紫色花植株>红色花植株,花色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红色花植株的单花花粉量和P/O值显著低于其他2种花色植株(P<0.05).4)3种花色植株的花粉活性和柱头可授性动态变化趋势相似;花粉寿命与柱头可授期有部分重叠,长雄蕊花粉活性最高时期早于柱头最佳可授期,短雄蕊的与柱头最佳可授期同步;白色和紫色花植株的柱头最佳可授期比红色花植株的长(约2h).5)2种雄蕊在形态、颜色、花粉量、人工控制试验条件下的结实率和结籽数以及传粉昆虫访花行为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说明2种雄蕊在传粉过程中存在功能分化,即黄色短雄蕊主要起招引昆虫作用,暗黄色长雄蕊主要起传粉作用;但2种雄蕊在花粉活性、花粉组织化学成分以及人工控制授粉后的结实率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表明二者在生理上尚未分化;去除雄蕊试验表明,雄蕊的排列方式是影响2种雄蕊功能分化程度的重要因素.6)P/O值、套袋试验以及传粉昆虫观察结果表明,紫薇不存在无融合生殖、主动自交和自交不亲和现象,其交配方式是以异交为主、自交亲和的兼性异交繁育系统.7)传粉昆虫对红色花植株有明显偏好,访问该花色植株的频率显著高于其他2种花色植株(P<0.01);人工授粉后,白色和紫色花植株的结实率显著提高.[结论]在自然条件下,紫薇的白色和紫色花植株存在一定的花粉限制.此时,增加对雄性功能的投入、延长柱头最佳可授期是其维持繁殖成效的适应策略;在传粉过程中,2种雄蕊既有分工,又有协作.2种雄蕊花药开裂时间不同步,花粉活力维持时间也不同,花粉的这种装配机制是紫薇提高花粉输出效率的繁殖策略.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牡丹重瓣品种“胡红”和“洛阳红”进行追踪观察,对产生牡丹重瓣性的雄蕊瓣化和花瓣自然增生这两个条件进行研究,探索其形态规律,指出这两类花型的形成特点。 相似文献
13.
采用野外观察和实验室检测方法,对云南省个旧市冷墩村的木棉花部结构、雄蕊特征、花粉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自然种群中花部形态特征具有一定变异性,3层雄蕊变异系数大小关系显著。在湿度为60%、温度为35℃时花粉活性最强。研究发现,木棉雄蕊长短变化可能有利于不同传粉生物传粉效率提高和增强适应性;木棉高层雄蕊花药个体大、花粉数量多、活性高,适应干热河谷传粉繁殖条件;温度较低时,底层花药花粉活力相对较高,可为逆境环境下木棉高层花药受损后提供后备花粉源。文章就木棉花部形态与繁殖关系、木棉形态及花粉活力对繁殖的影响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爬竹雄蕊发育异常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爬竹雄蕊发育中有异于正常雄蕊发育过程的现象。观察结果表明,爬竹的某些雄蕊在发育过程中,在不同的时期发生偏离于正常途径的发育,这些异常现象最早出现在雄蕊原基发育时期。异常发育的雄蕊或者不能形成花粉囊;或者形成了花粉囊但囊内细胞高度液泡化,缺乏原生质,无法形成有效的小孢子母细胞。 相似文献
15.
以宁麦8号为试材,研究了茉莉酸类(jasmonates,JAs)的2种主要化合物,茉莉酸甲酯(methyljasmonate,MeJA)和茉莉酸(jasmonic acid,JA)对小麦离体穗颖花开放的诱导效应.结果发现它们均可诱导小麦颖花开放,但JA的活性略低于MeJA.用基于抗茉莉酸甲酯单克隆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在颖花开放前后,对其雄蕊、雌蕊、浆片、内外稃组织中的内源JAs含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雄蕊、浆片和内外稃的JAs含量随着开颖时间的临近而逐渐升高,在颖花开放时达最大值,花后2 h下降;相反,雌蕊的JAs含量在开颖前1 d较高,接近开花时下降,而3到花后2 h大幅度上升.颖花自然开放过程中,浆片鲜重逐渐增加并在开花时达到最大值.MeJA诱导的颖花开放过程也伴随着浆片鲜重的增加.上述结果提示,JAs可能通过作用于颖花的各个组织来调控颖花的开放过程. 相似文献
16.
经利用架桥亲本选育的方法,将三系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导入光敏核不育系,是克服目前现有光敏核不育性不够稳定、易受低温影响、转换期不够彻底的有效途径。本文还提出了以育性转换特性和雄蕊特征为选择实用籼型光敏不育系的批示性状。 相似文献
17.
18.
雄蕊对环境胁迫反应能力减弱导致水稻光敏不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确定光敏不育水稻中突变基因的作用部位,本研究对农垦58s等5个品种(系)进行了系统的光周期反应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幼穗分化开始后的光周期反应不是对农垦58s的花粉育性所特有;而且农垦58s的育性变化也不是专一地对光长起反应。这些结果支持以下假设,即光敏不育水稻中突变基因的作用部位在雄性器官。它的功能是在雄性器官发生中控制对环境信号的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9.
对"赣华79-9”脐橙雄蕊发育过程进行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赣华79-9”脐橙的花药表皮分化发育正常;其药壁组织分化形成4~5层中层细胞,未见纤维层细胞的分化形成;花药发育过程中,直至开花始终未见绒毡层和中层细胞解体消失,花药成熟后花粉囊也不开裂.花粉母细胞分化形成后不再进入减数分裂,导致其花粉囊不产生花粉,或产生极少数透明、色淡、无发芽能力的空粒花粉.药壁组织异常分化和花粉母细胞不进行减数分裂是造成"赣华79-9”脐橙雄性高度不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