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79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10篇
  21篇
综合类   242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33篇
园艺   47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1年   13篇
  198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71.
河南仰韶村文化遗址的土壤指示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作为生物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土壤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古人类遗址土壤研究中,通过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包含物特征,可还原古人类活动类型以及强度。在河南仰韶村文化遗址内,分别选取一个受到古人类活动干扰的土壤剖面(简称文化剖面)和没有受到古人类活动干扰的土壤剖面(简称自然剖面),通过观察和分析,比较两个剖面在遗物遗迹、土壤理化性质以及植物遗存方面的差别,从而获取该遗址的土壤指示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文化剖面中出现陶片、石器、灰坑、灰烬层和文化层;通体粒度组成偏砂,在灰烬层砂粒含量达到最大;低频磁化率(χlf)高于自然剖面,且出现异常高值,频率磁化率(χfd)略低于自然剖面;色度参数红度(a*)、黄度(b*)、亮度(L*)值低于自然剖面,均在灰烬层出现最小值;容重小于自然剖面,在文化层出现最小值;全磷含量高于自然剖面,在灰烬层和文化层出现极大值和最大值;禾本科(Gramineae)和藜科(Artemisia)含量高于自然剖面,存在驯化的粟、黍、水稻植硅体;有机碳同位素(δ13C)值较自然剖面偏正,指示剖面植物类型以C4为主;炭屑含量大约为自然剖面的4倍。土壤在古人类活动影响下,宏观上,土体中的侵入体和剖面形态特征与自然剖面具有明显的差别;微观上,粒度组成、磁化率、色度、全磷、容重、孢粉、植硅体、炭屑和有机碳同位素也与自然剖面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472.
李晓  朱彦榕 《林业调查规划》2022,(3):185-189+195
基于升级利用废弃铁路遗址文化资源,探究现存老旧工业遗址及绿色林地基底的生态价值。文章选取镇江宝盖山铁路遗址为讨论对象,采用GIS、RS技术与传统林业调查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镇江宝盖山铁路遗址沿线的植被及绿地景观状况进行调查与客观分析。结果表明,区域绿地面积为12.3万m2,占总土地面积的38.06%,共有植物126种,隶属46个科;目前存在着山体及原生林遭受周边建筑物蚕食,原生山林特色逐渐弱化,整体林相景观较差,山游步道线路混乱,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等问题。藉此,提出合理利用植被资源,分层协调资源分配,健全绿地生态景观科学管理等重塑生态景观策略。  相似文献   
473.
日照是中国历史上文明肇始最早的地区之一。虽然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要素有文字的形成、青铜器的使用、城市的出现和礼仪中心的产生等等,但发达的农业也是诸多要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新石器时代,日照地区的原始农业就较为发达。据相关考古发现,证明早在距今6200~4600年的大汶口文化时期,日照地区的农业和饲养业就已成为当时主要经济来源,而狞猎和采集已退居次要地位。日照地区出土的大量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遗存,如高柄杯和石质农具,都说明这一点。尤其是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酒具——高柄杯。占到了出土器物的百分之四十五,表明当时日照地区的原始农业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进入龙山时代。农业年产在社会终济中更是占据了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474.
通过对元上都遗址周边1990、2000和2010年TM影像解译及实地调查获得其土地利用状况数据,利用单一土地动态度指数、综合土地动态度指数、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及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对1990―2010年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并揭示其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始终以草地、耕地为主,沙地与其他土地类型镶嵌分布。草地总体呈减少趋势,所占比例减少6.28%;耕地与沙地总体呈增加趋势,所占比例分别增加1.92%和3.33%。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较快,具有明显波动性。1990―2000年的综合动态度为0.92%,2000―2010年为0.42%。其中,沙地变化速度最为迅速,年均递增速度达3.23%。土地利用程度逐渐增大,由农牧业转变为非农牧业。气候暖干化、北缘沙地扩展、退耕还林还草、城镇化建设、农牧业、工业和旅游业发展、滥砍乱伐、过度放牧等因素的综合作用驱动了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协调土地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对研究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至关重要,是保护元上都遗址的必要途径,是传承草原文化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475.
随着国家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出现了大量以引导公众走近遗址文化、了解遗址遗存、保护考古遗址、展示遗址历史文化为目标的城市公园。本文探讨了南京明外郭高桥门公园基于遗址保护的绿化景观设计,重点研究如何从遗址保护视角进行遗址区和非遗址区的绿化设计,通过分析其绿化表达策略、绿化配置原则等,探讨了不同功能分区绿化配置形式和植物品种的选择等。高桥门公园作为南京明外郭秦淮新河百里风光带上历史展示的重要节点之一,基于遗址保护的绿化设计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价值,以期为同类型案例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76.
分析了禅意空间地定义、特点,探讨了禅意空间在传统工业遗址再利用的景观修复设计中的塑造手法和所运用的主要设计元素。  相似文献   
477.
遗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记忆,是人类文明发展所遗留下来的财富。随着人们对遗址价值认识的不断加深,遗址开发日益得到了重视。在众多的遗址开发方式中,遗址公园这种集遗址文化保护、休闲娱乐、美化环境于一体的模式,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和青睐。由于缺乏针对于遗址公园景观设计相关专业理论的引导,在我国遗址公园的景观建设中出现了遗址利用过度、遗址文化内涵表现力不强、景观建设违背历史原真性的诸多问题。本文就杜陵遗址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做了重要论述。  相似文献   
478.
  目的  金中都水关遗址有约870年的历史,是金中都现存最大的遗址。其中木结构作为遗址的基础和主体,在整个水关结构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探明水关遗址木结构的详细组成,无损检测和评估木构件的缺陷状况,旨在为金中都水关遗址修缮、保护提供依据,为同类型的地下木结构的无损检测和评估提供借鉴。  方法  首先对木结构现场进行勘测、校对,获得擗石桩、基础木桩、衬石枋3类木构件的典型尺寸、位置、数目及相互关联等信息,还原水关木结构模型;其次,根据3类木构件各自特征,以其中的236根木构件为对象,进行现场检测和实验室分析,包括敲击、尺寸测量、含水率测量、微钻阻力检测和树种鉴定等;最后,汇总现场检测和实验室分析所获得的信息,对被测木构件状况给予分等,并归纳木构件腐朽缺陷存在规律。  结果  重构了金中都水关遗址木结构三维模型,发现木结构应当由204根擗石桩、771根基础木桩、92根衬石枋组成;遗址木构件主要缺陷形式为腐朽及腐朽导致的材料缺失,次要形式为裂纹;从单根木构件来讲,地面以上部分腐朽程度相对较轻,而地面以下部分腐朽程度相对严重;遗址木构件树种以落叶松为主,樟子松为辅。  结论  金中都水关遗址木结构整体状况较差,未发现状况良好的A等木构件。在3类木构件中,擗石桩的整体状况相对最好,基础木桩的整体状况相对最差。实践证明,对水关遗址木构件的缺陷状况,综合利用敲击、尺寸测量、含水率测量和微钻阻力检测等进行检测、评估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79.
水泉遗址是辽西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典型遗址,2021年度首次发现的防洪护堤设施更彰显了其重要地位。该遗址植物遗存的浮选过程中发现了包括粟、黍和大豆在内的炭化农作物种子,以及禾本科、豆科、藜科、蓼科、蔷薇科、茄科和锦葵科在内的炭化非农作物种子。经过科学的分析和讨论,我们认识到水泉遗址先民从事着以粟、黍为主,大豆为辅的较发达的多品种旱作农业,农业经济在其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80.
黄青蓝 《广东园林》2009,31(3):14-18
以广东佛山河宕贝丘遗址公园设计方案的背景、理念和思路为主线。着重阐述了大地艺术在古文化遗址保护方面应用的意义与作用;探讨了当下艺术与景观的关系、艺术介入空间的意义,以及如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和谐地处理环境艺术与城市整体建设及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