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496篇 |
免费 | 215篇 |
国内免费 | 11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821篇 |
农学 | 215篇 |
基础科学 | 75篇 |
108篇 | |
综合类 | 3010篇 |
农作物 | 210篇 |
水产渔业 | 26篇 |
畜牧兽医 | 708篇 |
园艺 | 887篇 |
植物保护 | 76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73篇 |
2023年 | 127篇 |
2022年 | 144篇 |
2021年 | 147篇 |
2020年 | 150篇 |
2019年 | 133篇 |
2018年 | 70篇 |
2017年 | 150篇 |
2016年 | 182篇 |
2015年 | 211篇 |
2014年 | 315篇 |
2013年 | 266篇 |
2012年 | 359篇 |
2011年 | 386篇 |
2010年 | 383篇 |
2009年 | 412篇 |
2008年 | 419篇 |
2007年 | 349篇 |
2006年 | 325篇 |
2005年 | 306篇 |
2004年 | 275篇 |
2003年 | 278篇 |
2002年 | 217篇 |
2001年 | 238篇 |
2000年 | 185篇 |
1999年 | 185篇 |
1998年 | 196篇 |
1997年 | 186篇 |
1996年 | 147篇 |
1995年 | 170篇 |
1994年 | 114篇 |
1993年 | 141篇 |
1992年 | 157篇 |
1991年 | 132篇 |
1990年 | 112篇 |
1989年 | 102篇 |
1988年 | 24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66年 | 2篇 |
1965年 | 3篇 |
1958年 | 3篇 |
1957年 | 5篇 |
1956年 | 4篇 |
1953年 | 1篇 |
195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通过对10只绿翅鸭(Anascrecca)食道及胃内未消化或半消化食物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在连环湖的春季(4~5月),绿翅鸭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次之。按鸭数百分比计,取食植物性食物的鸭数占100%(食物频率为1),取食动物性食物的鸭数占40%(食物频率为04);按体积百分比计,在绿翅鸭食道及胃中,植物性食物占总食量的794%,动物性食物187%。 相似文献
142.
143.
144.
柠条鞘蛾是一种中国新记录种柠条种实害虫。该虫在西宁地区1年发生1代,以幼虫被鞘在土壤表层覆盖物下越冬,每年4月初进入化蛹期,4月底开始羽化,5月进入羽化高峰期。5月底产卵,6月中旬孵化,7月下旬出现老熟幼虫,被鞘越冬。 相似文献
145.
鸦胆子巢蛾(Atteva fabriciella Swederus)属鳞翅目(Lepidoptera),巢蛾科(Y ponomeutidae)花巢蛾属,为小型蛾类,分布于广东、澳门。寄主为鸦胆子(Brucea javanica),幼虫吐丝缀叶取食,发生严重时整株树叶被吃光。该虫的形态及生物学在国内尚未见报道。现将调查观察和防治方法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46.
介绍了新型无浆母蛾盒的蛾盒片材的结构、材料和制作方法。经制作与使用证明:新型无浆母蛾盒制作材料好、制作方法简便、式样美观、运输与存放方便、便于拆蛾;新型无浆母蛾盒降低了制作蛾盒的劳动强度,减少了拆蛾时母蛾鳞毛污染环境,避免了因霉菌、绿僵菌等分生孢子对母蛾微粒子孢子检测的干扰,切断了送检母蛾的2次污染,提高了母蛾样品的检出率与效率。 相似文献
147.
148.
不同烟草品种对卡那霉素抗性及耐盐性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卡那霉素对烟草4个品种叶片芽分化和根再生的影响,并对筛选出的卡那霉素抗性最强和最弱的品种进行抗盐能力分析,结果发现,品种CV87对卡那霉素非常敏感,4mg/L或6mg/L浓度下,叶片芽分化率或茎段根再生率均为零,而品种T12却对卡那霉素具有很高耐受性,在300mg/L浓度时,叶片才失去分化能力,而茎段根再生受阻的卡那霉素浓度则高达400mg/L。4个品种抗卡那霉素能力为T12〉SD-1〉NC89〉CV87。高浓度(≥1.0%)盐胁迫,品种CV87受伤害严重,表现为叶片黄化、皱缩并增厚,根再生能力丧失,且叶绿素、脯氨酸、丙二醛及细胞膜透性相对值指标都显著或极显著地低于或高于品种T12,表明品种T12的抗盐能力高于品种CV87。 相似文献
149.
翅多型现象在昆虫中广泛存在,比如蚜虫有有翅蚜和无翅蚜,无翅蚜无翅不能飞行。翅型分化是蚜虫对不良生态环境的适应策略。有翅蚜能飞行,使其逃离不良环境并找到新的栖息地;而无翅蚜繁殖周期短、繁殖量大,有助于维持一定的种群数量。影响蚜虫翅发育的因素有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由环境因素决定的翅的多型现象被称为翅的非遗传多型性。本文就蚜虫翅型分化的生态学意义、影响因素,以及蚜虫翅型分化的生理和分子机制进行了综述。关于影响蚜虫翅型分化的遗传因素的研究较少,部分研究发现豌豆蚜翅型由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所控制。更多的研究表明蚜虫翅型分化受环境因素影响,影响蚜虫翅型分化的环境因素有光周期、温度、种群密度、共生微生物、天敌、杀虫剂及抗生素等,事实上这些环境因素往往不是单方面存在的。保幼激素、蜕皮激素等外源激素会影响包括蚜虫在内昆虫的翅型分化,蚜虫的拥挤效应最终可能也是通过激素调控发挥作用。外源激素可以作用于出生后的低龄若虫也可作用于预产期的成虫,比如给豆蚜中龄若蚜施加保幼激素处理后,会出现超龄若虫,而不是无翅蚜。相反,反-β-法尼烯(EBF)的刺激会诱导有翅蚜后代的产生。另有研究发现,上一代豌豆蚜注射蜕皮激素可以减少有翅后代数量,而通过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EcR受体或施加EcR抑制物也会导致后代有翅个体增加。蚜虫翅型分化分子机制的研究起始于对同一基因型蚜虫有翅、无翅成虫个体的差异表达基因或差异表达蛋白。 相似文献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