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7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26篇
林业   185篇
农学   119篇
基础科学   41篇
  42篇
综合类   812篇
农作物   18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18篇
园艺   538篇
植物保护   21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124篇
  2021年   110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132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128篇
  2015年   140篇
  2014年   186篇
  2013年   180篇
  2012年   183篇
  2011年   140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明确不同类型杀菌剂对贵州4个地区蓝莓灰霉病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5种杀菌剂的室内毒力测定。发现不同结构类型杀菌剂对蓝莓灰霉病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地抑制作用,测试地区菌株对丁子香酚和氟硅唑相对比较敏感,表现为低抗,二者在测试地区的蓝莓灰霉病上均可作为首选药剂使用;不同地区菌株对腐霉利、嘧菌酯和多菌灵的敏感性差异较大,3种药剂只能在敏感或低抗菌株的地区作为首选,在中抗地区作为轮换药剂谨慎使用。为增强杀菌剂效果、延长使用时间,应根据地区病原抗性、杀菌剂持效期及作用类型科学确定药剂间的合理轮用或混用。  相似文献   
82.
由灰葡萄孢引起的蓝莓灰霉病是蓝莓生长和贮藏期间的重要病害,为筛选出有效防治蓝莓灰霉病的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4种杀菌剂对蓝莓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化学杀菌剂毒力由强到弱依次为腐霉利、嘧菌酯、吡唑醚菌酯、氟硅唑、多菌灵、己唑醇、啶酰菌胺、溴菌腈、嘧霉胺和噻呋酰胺,EC50值分别为0.56、0.81、0.82、1.46、1.65、1.77、11.86、13.76、55.85和425.76 mg·L-1;生物杀菌剂毒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丁子香酚、中生菌素、多抗霉素和井岗霉素,EC50值分别为1.13、13.65、59.47和499.38 mg·L-1。  相似文献   
83.
测定了安徽省安庆市9个主栽蓝莓品种的感官品质、营养成分和加工品质,采取聚类分析法评价蓝莓品种的综合品质。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蓝莓的品质存在明显差异,单果密度、还原糖、总酸差异较大。巴尔德温单果密度最大,达到9.0 g/cm^3;夏普蓝的总糖、总酸、蛋白质、电导率和出汁率最高,分别为11.26%、10.4%、1.32%、1.69μS/cm和70.2%。9个品种经聚类分析可划分为4类,第1类夏普蓝,第2类顶峰,第3类奥尼尔、园蓝和独秀8号,第4类巴尔德温、杰兔、粉蓝和灿烂。  相似文献   
84.
蓝莓也称越桔,是一种灌木浆果,其营养价值远远高于苹果、葡萄等水果。蓝莓不仅富含常规营养成分,而且含有极为丰富的黄酮类和多糖类化合物、花青素,因此又被称为“水果皇后”和“浆果之王”,具有非常大的开发价值和培育价值。  相似文献   
85.
以采集于定军山蓝莓基地的蓝莓(Blueberry)品种灿烂(Brilliant)的种子为材料,对不同大小种子(B种子、M种子、S种子)分别采用不同梯度(3.0、4.0、5.0、6.0、7.0、8.0)的pH处理,在光照恒温恒湿培养箱内进行种子萌发试验,研究pH对不同大小蓝莓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蓝莓B种子的萌发特性优于M与S种子,萌发时滞(14.00±1.28)d,萌发率(42.08±10.04)%。不同pH处理条件下B种子、M种子在发芽势、萌发率、子叶展开率、发芽指数、萌发值等各项指标上差异显著(p<0.01),且pH=4.0时各项萌发指标达到最大值,说明pH为4.0的偏酸条件下更有利于蓝莓种子的萌发。蓝莓S种子在不同pH处理下几乎无萌发,没有表现出与萌发环境pH之间的直接关联性。  相似文献   
86.
为研究1-甲基环丙烯结合~(60)Co-γ辐照处理对蓝莓贮藏品质的影响,以蓝莓为试材,研究对照CK:不做任何处理;S1:1μL·L-1 1-MCP处理;S2:1.5kGy辐照处理;S3:1μL·L-1 1-MCP+1.5kGy辐照处理在(0±0.5)℃下对蓝莓贮藏期活性成分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S1、S2和S3处理在贮藏后期均能够显著延缓感官品质、含水率、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维生素C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的下降,提高蓝莓果实FRAP、还原力、DPPH·和O_2~清除力等抗氧化活性相关指标,且在S1、S2和S3处理中,S3处理在感官品质、含水率、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维生素C含量、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等指标效果最好。因此,采后用1μL·L-11-MCP+1.5kGy辐照处理对蓝莓保鲜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7.
以天津蓟州区8个蓝莓品种为试材,通过-1℃下贮藏70 d内果实8项指标的变化,研究了不同蓝莓品种的耐贮性。结果表明:各指标显著下降时的贮藏天数分别为果实硬度贮藏至第14天,维生素C和花青素含量贮藏至第35天,好果率和可溶性糖含量贮藏至第42天。说明果实硬度最先下降。可溶性固形物、总酚和类黄酮含量均呈先增加后下降。贮藏70 d后,各品种的好果率逐渐下降,但都在80%以上;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下降了20%~49%、7%~36%、18%~41%;维生素C、总酚、类黄酮和花青素含量分别下降了28%~53%、6%~40%、29%~74%、20%~54%。"布里吉塔"的各项指标均最高(除类黄酮外),"蓝金"的类黄酮最高。隶属函数综合分析显示耐贮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布里吉塔">"蓝金">"莱克西"="北陆"="蓝丰"="瑞卡">"奥尼尔">"伯克利"。  相似文献   
88.
以麻江蓝莓采后贮藏病果为试材,采用形态学、rDNA-ITS序列对比的方法,对病原菌的生物学进行鉴定,并通过离体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杀菌剂对蓝莓主要致病菌的室内毒力,以期为麻江蓝莓采后病害防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蓝莓采后腐烂病原菌菌株种类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青霉(Penicillium)、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cocculi)、香灰菌(Xylaria sp.)、木霉菌(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粪壳菌纲藻(Sordariomycetes sp.),其中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青霉(Penicillium)、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cocculi)为主要致病菌。通过对青霉(Penicillium)室内毒力结果表明,10余种杀菌剂中以咪鲜胺对蓝莓采后腐烂病原菌主要致病菌蓝莓采后腐烂病原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活性,其EC_(50)值分别为0.007 9μg·mL~(-1),推荐作为蓝莓田间防控的有效药剂。  相似文献   
89.
以3年生蓝莓品种"久比利"(‘Jubilee’)为试材,以无纺布育苗袋、PVC控根器、砖槽和普通塑料盆为限根容器,研究不同限根方式对蓝莓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开展规模化蓝莓限根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限根栽培不同程度抑制了蓝莓植株地上部的营养生长和根系的生长构成,减小单株植物占地面积,增加单位面积栽培数量。限根栽培促进果实糖分积累,降低可滴定酸含量,提高了产量和品质。试验结果还表明,过小的栽培容积会使植物营养供应不足,根系无法得到伸展,大量缠绕在盆壁内侧。另外,栽培容器材质的透水性、透气性也至关重要。综上所述,初步筛选出40 cm×35 cm无纺布育苗袋、35 cm×35 cm PVC控根器适合进行蓝莓限根生产。  相似文献   
90.
分析了主要气象因子对蓝莓花芽分化影响的主要意义,列出了蓝莓花芽分化的6个关键阶段,指出了影响花芽分化的主要气象因子,根据6个关键阶段分别说明了气象因子在花芽分化不同阶段的影响,希望通过这些分析可以帮助果农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