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6篇
农学   32篇
基础科学   4篇
  4篇
综合类   348篇
农作物   45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74篇
植物保护   10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11.
【目的】评价蔬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对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明确药剂对不同发育阶段菌核病菌的毒力效应以及氟吡菌酰胺防治蔬菜菌核病的作用方式和田间应用效果,以指导氟吡菌酰胺的科学使用。【方法】从山东省昌乐、寿光、青州、临朐和泰安等地的蔬菜产区采集173株来自黄瓜、番茄、茄子、西葫芦、芸豆、辣椒等6种作物上的田间菌核病发病组织,室内分离纯化后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测定氟吡菌酰胺对病菌菌核产量、菌核形态和菌核菌丝型萌发的影响;采用离体茄子叶片接种试验确定氟吡菌酰胺防治菌核病的作用方式;最后通过两年田间药效试验进一步验证其实际应用效果。【结果】氟吡菌酰胺对菌核病菌的菌丝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且对来自不同作物的173株菌核病菌的抑制中浓度(EC50)差异不大,分布在0.02-0.30 μg·mL-1,表明这些菌株可被用来分析蔬菜菌核病菌对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水平。EC50频率分布图呈单峰偏正态曲线分布,变异系数较小,表明该地区的蔬菜菌核病菌对氟吡菌酰胺均表现敏感。氟吡菌酰胺对菌核病菌的菌核产量、菌核形态以及菌核菌丝型萌发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在氟吡菌酰胺1.6 μg·mL-1处理浓度下,该药剂对3株来自不同作物的菌核病菌表现出相同的抑制趋势,其菌核的数量和干重均明显降低,形态明显变小,表明该药剂能够有效地减少菌核病菌的初侵染源数量,并降低其侵染活性;而经过连续3 d的观察,5 μg·mL-1氟吡菌酰胺对3株病菌的菌核菌丝型萌发的抑制率均在95%以上,表明该药剂有能力抑制菌核病菌的这一侵染方式,从而保护作物茎基部免受菌丝侵染。离体叶片接种防治试验表明,氟吡菌酰胺具有保护作用与治疗作用,40 μg·mL-1的保护效果为100.00%,治疗效果为88.81%,显著高于对照药剂多菌灵和菌核净的防治效果,但该药剂对菌核病的保护作用明显优于治疗作用,表明该药剂在田间使用时应在病害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使用,从而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2016和2017两年的田间药效试验中,氟吡菌酰胺200 g a.i./hm2处理对茄子菌核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30%和87.60%,显著高于氟吡菌酰胺其他施用剂量以及对照药剂菌核净600 g a.i./hm2、多菌灵1 150 g a.i./hm2的防治效果。【结论】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氟吡菌酰胺对菌核病菌的菌丝生长、菌核形成及萌发均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且在田间能够有效地控制菌核病发生,因此该药剂是防治菌核病的高效药剂,可作为现有防治药剂的补充。  相似文献   
112.
为探讨不同杀菌剂对抑制油菜菌核萌发及子囊盘的杀灭效果,采取室内测定和田间试验的方法,对7种常用杀菌剂的药效以及不同外部条件对菌核萌发、子囊盘数量及其存活率的影响进行试验研究。结果显示,供试7种杀菌剂均能显著抑制菌核萌发,并对子囊盘有显著的杀灭效果,田间防效均达到70%以上;不同外部条件对菌核萌发、子囊盘数量及其存活率有显著影响,在潮湿状态下菌核萌发率达到64.4%,干燥状态下能够存活但不能萌发,水淹状态下菌核死亡率达到90%以上,在药剂处理条件下虽能存活但萌发率较低;杀菌剂处理对不同深度土壤中的菌核萌发的抑制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埋土深度大于7cm很少萌发子囊盘,小于4cm能够较好萌发;使用杀菌剂土表喷雾处理能显著抑制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其抑制率达到66.7%以上,但随埋土深度增加对菌核萌发抑制率明显降低。说明多菌灵、百菌清、菌核净及甲基托布津均可作为今后抑制油菜菌核萌发及杀灭子囊盘的较理想药剂,同时采取稻-油轮作、播栽前土壤深翻或土表药剂处理,能显著降低田间菌源量,是控制病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3.
依据NY/T761—2008标准第二部分,采用气相色谱法对黄瓜中乙烯菌核利残留进行测定,分析检测过程中的各不确定度分量来源,建立了不确定度评定的数学模型,进而对各不确定分量进行合成与扩展。结果表明:黄瓜中乙烯菌核利残留测量结果的合成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分别为2.78%和5.56%(k=2),其中标准溶液的稀释与定容过程、乙烯菌核利残留的提取和净化过程所产生的回收率差异、色谱峰面积测量导致的误差是测量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本研究结果可为客观评价蔬菜中农药残留检测结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4.
通过地膜覆盖技术研究了太阳能对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菌核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太阳能处理对灰霉病菌菌核的萌发指数、萌发率和菌丝生长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太阳能土壤处理21 d,覆膜土下30 cm菌核腐烂,不能萌发;处理35 d,覆膜土表菌核全部死亡。  相似文献   
115.
最近几年来,在吉林省大安市各水田生产区都有"白穗"现象发生,而且呈逐渐上升趋势,经过多名技术人员鉴定其症状,除少部分因虫害引起外,绝大多数是因病害引发的,同时具有菌核秆腐病及恶苗病症状,病理已在培养鉴定之中,生产上按这两种病防治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16.
以葡萄糖为显色底物,作标准曲线,用硫酸-苯酚法、DNS法和蒽酮法3种方法检测菌核侧耳多糖含量.结果表明,DNS法稳定可靠、操作简便、反应灵敏且干扰少,采用DNS法,菌核侧耳经液体培养的干菌丝粗多糖含量为11%.  相似文献   
117.
根据免耕稻田纹枯病菌核在田间的分布特点,对纹枯病菌核量田间调查方法进行了改进。试验分别对15块免耕稻田采用传统的土壤淘洗法和直接观测法进行纹枯病越冬菌核量调查,结果表明,直接观察法测得的菌核数量远多于土壤淘洗法测得的数量,并且在省时、省力的同时也使调查结果更加真实可靠。因此,直接观察法更加适用于免耕稻田纹枯病越冬菌核数量的调查。  相似文献   
118.
菌核侧耳担孢子收集及萌发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东华虎奶-1号(Pleurotus tuber-regium)子实体为材料,采用了弹射、贴壁、菌褶冲洗等方法收集担孢子,结果表明,菌褶冲洗法是菌核侧耳担孢子收集的最佳方法。孢子萌发条件的研究结果表明,菌核侧耳孢子萌发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较高,最适温度为30℃;无机盐离子和光照、黑暗交替处理都能促进孢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119.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检测油菜菌核病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高通量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建立检测和监测油菜菌核病菌群体数量的方法。利用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的茁-微管蛋白基因内含子序列的特异性,设计引物对SclSF (5'-CTCAAATCTCCGAAAGTT -3') / SclAF (5'-TGCAGACGGGTAATATG -3'),建立和优化了SYBR Green 玉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体系。结果表明,该引物对能够从8种所测试的十字花科植物常见病原真菌中特异性扩增出油菜菌核病菌;所建立的实时定量PCR 技术可应用于油菜病叶和病茎中菌核病菌的早期检测及菌核病的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120.
通过3种农药在烟叶中的降解动态研究,建立了烟叶中溴氰菊酯、仲丁灵和菌核净残留量的气相色谱法分析方法,其最小检出浓度分别为0.002、0.003、0.005 mg/kg,且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符合烟叶农药残留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