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53篇
农学   19篇
基础科学   19篇
  49篇
综合类   240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38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51.
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耕地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耕地空间分布格局与演变的驱动机制,为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及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制定耕地资源保护政策与措施,优化耕地保护格局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核密度、空间自相关、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2010—2018年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耕地的空间分布、时空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结果] ①研究区耕地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整体以中、低密度区分布为主,且由低、高密度区向中密度区演变;②耕地空间分布呈正相性,高—高聚类区域主要集中在银川平原,低—低聚类区域分布在灵武市东部、沙坡头区中西部等生态相对脆弱区;③研究区耕地的双向流转是以未利用地—耕地—建设用地为主的生态转换系统,耕地数量稳中有增;④耕地动态度变化有明显的空间聚类现象,且与距离城市的距离成正比,与城市规模成反比;⑤自然条件因子是耕地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社会经济因子是耕地减少主要驱动因素。[结论] 宁夏沿黄经济带耕地保护基本实现动态平衡。耕地变化是以一定的自然条件因子为基础,受经济、人口等社会经济因子综合作用下的效益择优过程。  相似文献   
152.
吴迪 《安徽农业科学》2022,50(9):231-235
运用熵值法对长江经济带2009—2019年新型城镇化率进行测算,之后通过GMM模型分析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2009—2019年城镇化综合发展处在良好水平,综合发展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2)新型城镇化率对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收入结构、非农收入和农业收入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对非农收入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对农业收入的促进作用。传统城镇化率对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收入结构、非农收入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农业收入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因此,为了从整体上进一步提高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水平,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应立足各地区发展实际,着力实施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来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实现长江经济带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3.
为配合新疆兵团农作物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和马铃薯产业化的建设,选择了代表新疆马铃薯种植适宜区的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博尔通古温区,对经挑选引进的13个品种进行田间比较试验,对块茎的产量、理化指标、生育期、植物形态特征与文献报道进行比较分析,旨在筛选出综合效益好的马铃薯品种1~3个。  相似文献   
154.
从城乡产业协调的新视角,综合运用SPSS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11市县的城乡产业关联性进行了多层面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经济带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相关性较强;种植业、牧业与经济带农业的相关性也较强;工业与农业整体上呈较强的正相关性,但部分市县呈负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工业思维发展农业,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5.
长江经济带稻田耕作制度绿色发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之一。稻田耕作制度是长江经济带整个农业耕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长江经济带稻田耕作制度绿色发展,对于维护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均具有重要意义。长江经济带稻田耕作制度具有起源的古老性、模式的多样性、结构的复杂性、功能的高效性和影响的国际性的显著特点。当前,长江经济带稻田耕作制度发展面临着熟制缩减、投入过量、资源浪费、养地削弱、基础脆弱和效益下降等突出问题与挑战。为实现长江经济带稻田耕作制度的绿色发展,应在遵循―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的前提下,采取如下对策与措施:1)绿色覆盖,做到稻田―一年四季,季季皆绿‖; 2)绿色培肥,充分利用绿肥、农家肥、沼液、沼渣,以及生物肥料、专用肥料等培肥稻田土壤,提高稻田地力;3)绿色防控,应用农业防治技术(如实行作物轮作换茬)、生物防治技术、生态调控技术和理化诱控技术等防治稻田作物病、虫、草、鼠、鸟害; 4)绿色修复,采用轮作休耕、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施用修复剂、种植绿肥和修复植物等多种措施,对已―退化稻田‖―污染土壤‖进行修复; 5)绿色利用,包括对稻田农业资源及废弃物的立体利用、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6)绿色产品,将长江经济带稻田―打造‖成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56.
陈红 《中国农学通报》2022,38(14):124-129
本研究旨在提出促进长江经济带第三产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提升的建议,为推进经济带协同一体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基于Min-DS模型,测度2001—2018年第三产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并结合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揭示区域及其子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变化的时空差异特征、贡献率及动态演变规律。以长江经济带为例研究得知:在观察期内经济带第三产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下游地区效率具有显著优势;但各省市效率变化趋势存在较大差异,效率强度区域的空间分布随时间改变;上中下游地区内及之间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时空差异是经济带时空差异的主要来源。本研究系统分析了长江经济第三产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分布及演变特征,得到了其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7.
王文丽    张安录    刘蒙罢   《水土保持研究》2022,29(6):352-362
为深入探究区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以长江经济带为例,基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生态系统健康视角构建相关理论框架,综合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VOR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生态系统健康,分析两者的耦合协调特征并识别了其协调发展问题区域。结果表明:(1)2005—2018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年均值达0.746,整体上呈波动式缓慢上升的趋势,空间集聚特征较为显著。生态系统健康得分均值为0.473,整体呈现小幅波动的趋势,地理空间上则呈现显著的南北分异特征;(2)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生态系统健康耦合协调度均值在0.611~0.624区间内小幅增长,截至2018年,区域内实现协调发展的市域达92.62%,耦合结果在空间上表现为由“相对随机”向“南高北低”的分布转变;(3)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生态系统健康耦合协调问题区域主要存在于长江经济带中下游部分市域,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或生态系统健康单方面滞后抑制了城市协调发展水平的提升。总体而言,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程度正逐步深化,交互过程中形成的耦合系统基本实现了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158.
159.
, 《四川蚕业》2013,41(3):28-28
<正>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全面阐述中国对中亚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政策,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习近平表示,20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  相似文献   
160.
天山北坡经济带42a来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根据天山北坡经济带6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及降水资料,利用线性趋势函数及滑动平均法分析了该区域近42a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近42a来天山北坡经济带年平均气温、平均日最高气温、平均日最低气温及春、夏、秋、冬季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90年代是气温上升最显著时期。平均日最低气温上升的幅度远大于平均日最高气温的上升幅度,并且冬季增温明显。年平均降水量及春、夏、秋、冬季降水自80年代后出现增加趋势。除春季外,其余各季降水均有上升趋势,从线性拟合看,夏季降水量上升趋势最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