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林业   6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正>"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句古俗语,出自《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说的是人们指责人不要太苛刻、看问题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之打交道;水不能太清澈,没有些杂质或者食物,鱼就养不活了。但是,  相似文献   
12.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中国历史上都提倡早婚,按照《礼记》所规定的男女成年标准,嫁娶年龄一般是男20岁、女15岁。但各朝代略有不同,如唐代为男15岁、女13岁以上;明代为男16岁、女14岁以上。古代人认为"男有室女有家"后,人们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稳定和谐。在周代,已到适婚年龄的男女的终身大事还被列入了官方议程,专门设置了管理男婚女嫁的政  相似文献   
13.
以尤金·A·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指导,文章以中国儒家古代经典《礼记》的两个英译版本为例,即理雅各和老安的英译本,探讨这两个英译本在词汇层面,句子结构的保留,句意传达等方面的得失,并比较他们在句子,风格和文体方面是否对等,是否传达出了源文深层的文化信息。以期为中国古代经典的译者提供一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4.
红枣.又名大枣。自古以来就被列为“五果”(桃、李、梅、杏、枣)之一,历史悠久。红枣是原产中国的传统名优特产树种.距今已有8000多年历史。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就开始利用红枣发酵酿造红枣酒,作为上乘贡品,宴请宾朋。红枣的营养保健作用,在远古时期就被人们发现并利用。《诗经》已有“八月剥枣”的记载了。《礼记》上有”枣栗饴蜜以甘之”:并用于菜肴制作。  相似文献   
15.
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一个古老的话题,从儒家经典《礼记》中的“大同”设想,到美国现代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撰写的《富足社会》,每个国家、每个时代都在叩问、求解这一难题。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九次全委会对“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进行了专题研究和部署。巴南作为重庆主城农村面积最大、农民人口最多、农业比重最高的主城区,破解这一世界级难题,对重庆乃至全国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6.
对清华简《尹诰》提出五项质疑:(一)与传世本《礼记·缁衣》所引《尹诰》文义不合太甚;(二)称呼混乱;(三)叙事内容与《尚书·汤誓》互相冲突;(四)“金玉”连用不应出于夏商之际;(五)与传世文献多有雷同,且夹杂后世语言。  相似文献   
17.
古贵今俏话茭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茭白,别名:茭瓜、茭笋、蔬子.系禾本科多年生宿根性水生草本植物.茭白原产中国及东南亚,但作为蔬菜栽培的,只有中国和越南,其中又以中国栽培最早.茭白最早被作为谷物栽培,据<礼记>记载:"食蜗醢而菰羹".菰食就是菰米饭,可见周朝已用茭白的种子为粮食.唐朝诗人杜甫有"滑忆雕胡饭,香闻锦带羹.  相似文献   
18.
浅谈黑木耳     
张兴长 《福建农业》2006,(12):31-31
黑木耳是一种细腻、柔嫩、鲜美的食用菌和药用菌。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木耳又叫木蛾、丁杨、树蕈。我国人民采食、利用黑木耳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一百年,西汉戴圣在《礼记》中写道:“芝杨木耳皆人君燕所加庶馐也“。就是说香菇、木耳是皇帝宴席上不可白缺少的菜肴。后魏末期的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就曾介绍了有关黑木耳的烹调食用方法,煮五沸、云腥汁、置冷水中。唐宋以后,民间常以黑木耳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唐代大文学家韩昌在收到道士送来黑木耳后,写了这样一首诗:”软湿青黄状可猜,欲意还唤木盘迥,烦君白八华阳洞,直割乖尤左耳来”,把黑木耳的性状勾画得惟妙惟肖。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礼>古记"之说,指出这种<礼>类战国古文记文,是一种长期为人所忽略的古代学术文体.近年出土的战国楚简中,见有多种此类"<礼>古记"的作品,与传为子思之学的儒家传统有关.研究出土文献中的"<礼>古记"类作品,不仅使我们得以考察传为子思学派作品的早期面貌,而且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学术文献的文献形式与文体.  相似文献   
20.
李白 《农业考古》2012,(3):24-29
《国语·周语》云:民之大事在农。作为一个以农业为生的民族,周人是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的。上到统治阶级,下到庶民百姓,无不如此。为表明农业生产在统治集团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也为鼓舞周人的劳动热情和夺取丰收的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