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2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4篇 |
农学 | 16篇 |
基础科学 | 5篇 |
2篇 | |
综合类 | 96篇 |
农作物 | 5篇 |
畜牧兽医 | 4篇 |
园艺 | 29篇 |
植物保护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2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16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65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探海岛棉真叶,用4%纤维素酶加0.4%果胶酶的CPW10M溶液(pH值为5.8),温度在25±1℃,暗光,静止条件下酶解5~6h后,以100r/min离心30~60s分离原行质体的效果较好。取材时的叶龄,酶液浓度,酶解时间,离心速度及时间都对原生质体的完整及活性有直接的影响。在光学显微镜下逐个观察原生质体的形态,以判断它们的活性。 相似文献
83.
1964年2月中旬到3月上旬,由于北方冷空气不断侵入我区,阴雨天气偏多,温度偏低,故早稻的播种期一般推迟了。就五塘实验区来说,3月上旬末气温始稳定在10—12℃,8日才正式开始播种,大批播种则在3月中旬,至3月下旬初才播种结束。由于播种较迟,秧苗生长缓慢,到了春分时节,秧 相似文献
84.
对节瓜4个品种花芽分化的节位进行了组织学观察,并对其开花节位和性别表现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节瓜的花芽分化规律一致,都在植株第2片真叶展平时期、第6节处开始花芽分化;分化节位与植株展平叶片数之间呈显著线性关系;不同生长阶段花芽分化速率不同,苗期较快,抽蔓期较慢;田间栽培节瓜的现蕾节位和植株花性别表现因品种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85.
86.
87.
为了寻找快速测定苜蓿秋眠性的方法,利用来自美国的11个苜蓿秋眠标准对照品种,分析了不同品种的幼苗子叶到第1真叶、第1、2真叶间距离与苜蓿的秋眠性、抗寒性的关系,发现苜蓿的秋眠级与子叶到第1真叶节间距极显著正相关,与第1~2真叶节间距也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越冬率也极显著正相关;子叶到第1真叶节间距与越冬率极显著负相关(P0.01),第1~2真叶节间距也与越冬率极显著负相关(P0.01);以子叶到第1真叶节间距、第1~2真叶节间距可评价苜蓿品种的秋眠性与抗寒性。苜蓿不同秋眠类别组之间的子叶到第1真叶节间距、第1~2真叶节间距存在显著差异,可以用子叶到第1真叶节间距、第1~2真叶节间距大致测定苜蓿的秋眠类别,但是不同秋眠类别组内子叶到第1真叶节间距、第1~2真叶节间距在不同品种间多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以子叶到第1真叶节间距、第1~2真叶节间距不能精确测定苜蓿的秋眠级。 相似文献
88.
89.
90.
<正>在温室大棚生产条件下,由于空气温度高,一旦黄瓜病株出现后,12~14天即可蔓延到全温室大棚植株发病,造成提早拉秧,一般减产10%~30%,重者达50%。一、病症主要表现在叶片上,苗期子叶出现褪绿点,逐渐呈枯黄色不规则病斑,在潮湿条件下,子叶背面产生灰黑色霉层,子叶很快变黄枯干。成株期,真叶染病,叶缘或叶背面出现水浸状斑点,早晨尤为明显,病斑扩大后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黄绿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