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50篇 |
免费 | 32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46篇 |
农学 | 52篇 |
基础科学 | 9篇 |
51篇 | |
综合类 | 450篇 |
农作物 | 63篇 |
水产渔业 | 15篇 |
畜牧兽医 | 196篇 |
园艺 | 33篇 |
植物保护 | 8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25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25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25篇 |
2016年 | 25篇 |
2015年 | 26篇 |
2014年 | 34篇 |
2013年 | 36篇 |
2012年 | 58篇 |
2011年 | 88篇 |
2010年 | 56篇 |
2009年 | 58篇 |
2008年 | 57篇 |
2007年 | 43篇 |
2006年 | 47篇 |
2005年 | 58篇 |
2004年 | 57篇 |
2003年 | 41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57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71.
872.
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生物化学教学中的难点,本文从运用直观演示、结合实际应用、自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及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适应21世纪对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873.
根据民族医学院校学生英语基础弱的特点,探索适合其特点的双语教学模式,笔者在临床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开展中,参照外文原版生化教材,自编双语教材;用中英文两种语言授课,收到一定效果。认为采用“双语过渡”模式较适合现阶段民族医学院校双语教学。 相似文献
874.
875.
茶多酚类化合物抗癌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基础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20
本文对近五年来国际上关于茶多酚类化合物对人体抗癌活性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和综述。全文分抗氧化活性、对关键酶的调控、阻断信息传递、抗血管形成和细胞凋亡五个方面讨论了其抗癌机理,并对茶多酚今后的开发前景和研究动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76.
877.
VAM真菌诱导植物产生防御反应的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丛枝菌根(Vesicular-Arbuscular Mycorrhizae,VAM(AM)是植物界分布最广的一类内生菌根。参与VAM(AM)形成的真菌,即AM真菌具有活性营养(寄生)特性,在其侵染植物根系过程中能诱导主植物产生防循反应,主要包括:(1)植物细胞壁的加固;(2)病程相关蛋白的积累;(3)次生代谢的加强。因此,AM真菌的侵染及其菌根的形成对于提高植物抗病性、保持植物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78.
通过不同氮素营养水平的水稻田间试验,研究稻叶生物化学成份(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蛋白质、纤维素、淀粉含量) 与水稻冠层高光谱遥感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叶位的下移,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光谱特征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明显减弱,绿峰反射率、红谷反射率、红边波长、蓝边面积和“三边”面积构成的植被指数等变量与上叶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纤维素、叶鞘淀粉含量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而蛋白质含量与各种变量的相关系数均非常低。兰边面积、兰边面积和红边面积构成的植被植数与上叶叶绿素含量之间,红边面积 、绿反射峰与红反射峰构成的植被指数与叶鞘淀粉含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达到了0.01极显著检验水平,因此,可利用这些变量建立上叶叶绿素a、纤维素和叶鞘淀粉含量的估测模型。 相似文献
879.
为提高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调整课程体系,实行多元化教学模式,尝试因材施教的层次教学方法,将基础训练教学、综合技能教学和科学研究相互结合;整合重组实验教学内容,使得实验教学相对独立又自成体系;改革考核方式,分项目进行考查,重视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和结果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科研素养。 相似文献
880.
中国农业技术类型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生产发展,粮食产量实现了历史突破性的"十连增",但由于受到了资源禀赋限制和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影响,未来中国粮食产业增产潜力并不容乐观。选取水土资源、劳动力资源作为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而打破约束实现粮食持续增产的唯一手段是必须依靠农业技术进步来支撑农业发展。通过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受到生物化学型技术和机械型技术的干扰型影响,在目前资源禀赋不断恶化的情况下,未来依然能够实现粮食可持续的增产可行路径是增加两类技术的要素投入,其中生物化学型技术投入在粮食生产中起主要影响作用,应作为农业科技投入的重点以及近几年农业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向,尤其是以农业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将为中国粮食产业带来革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