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粘虫为远距离迁飞性、暴发性害虫。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华南、江南地区压缩小麦面积,虫源减少,江苏省仅在东部沿海、沿江的局部地区发生。但近年来,由于南方越冬虫源数量增大,春季江苏省麦田有加重发生的趋势。一、发生规律越冬分界线为北纬33度,通常2~3月一代粘虫由华南地区向江南及 相似文献
72.
提高冷季型草坪草越夏能力的途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冷季型草坪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难以越夏的问题,根据冷季型草坪草的生长习性和江南地区的气候特征,探讨了选用抗逆性强的草种、进行多草种混播建坪、实施坪床土壤改良、做到适时适量灌水、注意合理施肥、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做好病虫害防治、合理修剪和改善小气候环境等提高冷季型草坪草越夏能力的九条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73.
75.
江苏昆山地区本土自留种薄皮香瓜肉质脆嫩,香味浓郁,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因种植难度较大,薄皮香瓜被当地瓜农弃种。为提高本土自留种薄皮香瓜的产量和品种,作者开展了栽培模式对比试验。试验结果发现,薄皮香瓜较适宜设施立架栽培,应用该模式种植薄皮香瓜,病虫害发生较少,商品瓜整齐度高、糖度高,每667 m2产量2 000 kg、净收益达10 000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该文从播种育苗、整地筑畦、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方法、采收等方面介绍了昆山地区本土自留种薄皮香瓜大棚立架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6.
江南地区古典园林冬季微气候改善策略——以南京瞻园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江南地区古典园林内不同类型空间对冬季微气候的改善效果,以南京瞻园为研究对象,按封闭性在瞻园内选取典型的3类空间(开敞性、半开敞性、封闭性),共设置10个测点,在2016年1月19、20、21日连续3 d对瞻园内微气候进行了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微气候因子的现场实测,以总结江南地区私家造园在冬季对微气候环境改善的具体理法。结果表明:园林中的水体对微气候的优化效果最为明显,植物配置对微气候的优化主要体现在风速及湿度上。通过分析冬季瞻园各空间内的实测数据,提出对山石、水体、植物、建筑布局的优化策略,以提高室外活动空间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77.
“地广人稀”是先秦乃至秦汉时期我国广大江南地区的基本发展状况。在这一历史阶段.我国的主要核心农区,如关中农区、中原农区、齐鲁农区等,无一例外地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在这些地区,地方行政机构多且密度大.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地方行政体系。这一状况是与这些地区农区的面状分布相联系的:即由于其开发早, 相似文献
78.
我国饮茶的历史十分悠久,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特别是进入唐代以后,茶业迅速崛起,成为当时社会发展中的一大亮点。有唐一代,茶叶在人们的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繁荣了商品经济;而且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时也推动了制瓷业的发展,凡此等等。强大的经济功能影响所及,在社会实际生活中有具体的表现,现择其数点,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79.
唐代西南、江南地区茶叶的产地分布面广,但西南产地分布的广泛程度总体不及江南;茶叶的地理布局颇不平衡,西南更为突出;茶叶的分布格局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茶叶产地在唐后期呈扩大趋势,江南更加突出。对两区茶叶地理分布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挖掘潜力,打造茶叶品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0.
现当代社会中作为传承和传播茶文化内涵的主要载体——茶馆,在大众的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享受。本文选取茶馆环境设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江南地区与山西地区茶馆环境设计的异同,旨在为当前中国茶馆环境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范例,也为传播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