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6篇
  免费   107篇
  国内免费   101篇
林业   273篇
农学   162篇
基础科学   89篇
  389篇
综合类   1160篇
农作物   73篇
水产渔业   15篇
畜牧兽医   143篇
园艺   248篇
植物保护   172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142篇
  2012年   147篇
  2011年   168篇
  2010年   175篇
  2009年   157篇
  2008年   160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2008年强平流降温橡胶树寒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拉尼娜现象和异常大气环流影响.2008年1—2月中国植胶区出现罕见的强平流降温天气过程。导致各植胶区橡胶树普遍直接受害或引发了病虫害等次生灾害,严重影响了中国本年度以及以后一段时间的天然橡胶生产。为了查明灾情。总结抗灾减灾经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在灾害发生过程和灾后开展了一系列的调研工作。现就调查情况作如下讨论:  相似文献   
162.
干旱区盐渍化沙地梨的定植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探讨了干旱区盐渍化沙地上,苗木类型,定植方式,生存环境地梨树定植成活率的影响。杜梨苗经耐盐性锻炼后再定植于土壤含量盐量≥0.55%的沙地上,其成活率可达88.3%-93.0%,定植的平均有效成本降低16.40元/666.7m^2。杜梨苗直接定植比植梨砧木成品苗的成活率高17.0%,沟植的树行内土壤全盐量比穴植的低0.62%,二者苗木成活率差异明显。梨园行间种植甜菜的苹果梨年生长量为行间土地  相似文献   
163.
对元江自然保护区内干热河谷肉质多刺灌丛群落进行研究,调查了群落物种组成、外貌、演替等,分析了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①群落可明显的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层间植物。共有维管柬植物81种,隶属于37科70属。②该群落种子植物科、属、种的热带成分与温带成分之比分别为20:0、59:4、61:15,其热带程度虽逐级降低,但仍然表现出很强的热带性质。其在科级和属级单位上热带性质的分布型均以泛热带成分(包括变型)占主导地位;在种级单位上占首要位置的是热带亚洲分布(包括变型)。③群落的物种多样性高,草本层的各项物种多样性指数均高于灌木层。④该群落种子植物特有种类型较丰富,云南特有种有3种。  相似文献   
164.
孙海燕  罗兵  喻德跃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0):1906-1907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修饰植物次生代谢途径,提高有用次生代谢物的含量成为植物生物技术发展领域的热点之一。对次生代谢产物在植物抗虫基因工程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5.
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保护夹竹桃植物资源,对从秦岭山区夹竹桃茎中分离得到活性较高的内生真菌J14进行鉴定,并对其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分析对菌株J14进行鉴定,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对该菌株的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1 H-NMR、13C-NMR数据鉴定其结构,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乳酸链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以及小麦赤霉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烟草枯萎病菌、白菜黑斑病菌对所得化合物进行抑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经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分析,鉴定菌株J14为链格孢霉(Alternariasp.SPS-04)。从其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交链孢甲醚(1)、交链孢酚(2)、malformin A1(3)、胸腺嘧啶(4)、尿嘧啶(5)、黄嘌呤(6)、赤藓醇(7)和甘露醇(8)。化合物3、4、5、6、7首次从链格孢属真菌发酵产物中得到。化合物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1.95μg/mL,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3.91μg/mL。  相似文献   
166.
脱硫石膏对次生碱化盐土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由于土壤碱化引起物理性质恶化限制了土壤盐分淋洗,降低土壤交换性钠含量,提高土壤入渗率是决定碱化盐土能否改良成功的关键。通过油葵田间试验,探讨了脱硫石膏不同施用量(0、11.25、22.5、33.75、45 t/hm2)对次生碱化盐土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施用脱硫石膏可有效降低次生碱化盐土pH值、碱化度和总碱度,提高土壤入渗率,促进盐分离子淋洗。当脱硫石膏的施用量为11.25 t/hm2时,土壤pH值、碱化度和总碱度降低至8.20、7.66%和0.12 cmol/kg,并低于土壤发生碱化的临界指标,油葵成熟期株高、根长、单株干质量和产量分别达到74 cm、18.6 cm、57.6 g和1 077.0 kg/hm2。脱硫石膏改良效果和其用量不呈正相关,脱硫石膏过量可增加土壤可溶性全盐含量,抑制油葵生长发育。脱硫石膏中的Hg、Pb、Cr、Cd等重金属元素含量低于我国相关标准要求及试验田土壤背景值,施用脱硫石膏不会引起土壤重金属元素总量变化。  相似文献   
167.
【目的】探讨对土壤盐渍化进行快速、准确监测技术与方法。【方法】利用 353 个地面表观电导率数据,以及从 Worldview-2 影像获取对应采样点的波段反射率值,结合两波段组合植被指数和三波段组合植被指数,筛选最佳二维、三维波段组合方式,引入人工神经网络、K 近邻和支持向量回归来构建区域土壤盐渍化定量反演模型。【结果】(1) WV-2影像的红边和近红外波段与 ECa 呈现显著相关(P < 0.01)。(2) 二维植被指数(RVI((B5-B2))、NDVI((B6-B2))、DVI((B2-B6)))和三维植被指数(3DVI((B2-B6-B6))、3DVI((B3-B5-B6))、3DV(I(B5-B2-B1))、3DVI((B2-B1-B6))、3DVI((B2-B1-B6))、3DVI((B6-B1-B2))、3DVI((B5-B3-B7)))的波段组合计...  相似文献   
168.
【目的】在转录水平上解析Pi9基因介导的稻瘟病抗性调控机理,为培育抗病水稻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向水稻品种日本晴(NPB)及其转Pi9抗稻瘟病基因株系(NPB/Pi9)接种稻瘟菌。分别于接种后0 h、12 h、24 h、36 h提取叶组织样品,选取12503个水稻基因定制基因芯片,进行水稻基因转录组分析,并通过qRT-PCR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结果】NPB/Pi9在接种后12 h、24 h和36 h的基因表达量分别与其接种0 h表达量比较,共检测到7754个差异表达基因;相应地,感病水稻NPB在以上时间点共检测到7385个差异表达基因;在接种后36 h,NPB/Pi9的差异表达基因数目显著多于NPB。比较NPB/Pi9和NPB相同时间点的基因表达量,共获得406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接种后36 h的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多于接种后0 h、12 h或24 h。因此,NPB/Pi9的稻瘟病防御反应更强烈。对NPB/Pi9与NPB相同时间点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分析,细胞外区域、植物对刺激应答、转录调控、氧化还原、离子结合、次生代谢和植物激素相关的GO分类在接种后呈显著富集,苯丙氨酸代谢、类黄酮生物合成和植物激素信号途径的KEGG通路在接种后显著富集。与效应分子触发的免疫反应(ETI)相关的水杨酸信号途径、几丁质酶,以及与病原相关分子模式触发的免疫反应(PTI)相关的胞外区域、对刺激的应答、木质素合成等,均在抗感水稻之间差异表达。而且PTI/ETI共有的WRKY转录因子、MAPK激酶、茉莉酸和乙烯信号途径等发生差异表达。综上所述,NPB/Pi9和NPB的差异表达模式与ETI和PTI相关,两者相互联系并在Pi9介导的稻瘟病抗性中发挥作用。【结论】与日本晴比较,抗病基因型NPB/Pi9对稻瘟病防御反应更强烈。转录因子、激酶、NBS-LRR基因、几丁质酶、水杨酸、茉莉酸和乙烯信号途径,以及植物次生代谢在Pi9介导的稻瘟病抗病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9.
区域土壤盐渍化状况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相似文献   
170.
Conversion of natural secondary broad-leaved forest to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plantation is a common management practice in subtropical China. In this study, we compared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microbial biomass in one natural secondary broad-leaved forest and two C. lanceolata plantation sites to estimate the effects of forest conversion o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t the Huitong Experimental Station of Forestry 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oncentration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total nitrogen, NH4^+-N and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and nitrogen were much lower under C. lanceolata plantations as compared to natural secondary broad-leaved forest.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rotation of C. lanceolata plantations was only 53%, 46% of that in natural secondary broad-leaved forest, and microbial biomass N was 97% and 79%, respectively. The contribution of microbial biomass C to soil organic C was also lower in the plantation sites. However, the contribution of microbial N to total nitrogen and NH4^+-N was greater in the C. lanceolata plantation sites. Therefore, conversion of natural secondary broad-leaved forest to C. lanceolata plantation and continuous planting of C. lanceolata led to the decline i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the degradation of forest soil in subtropical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