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0篇
林业   15篇
农学   22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28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一、樟子松覆膜套笼抗旱造林复合技术应用模式(“六位一体”造林技术) 主要内容:樟子松覆膜套笼抗旱造林复合技术是榆林市横山县林业技术干部根据当地实际总结出的集保水、防晒、防虫为一体的抗旱造林综合配套技术。即:在流动、半固定沙地先行搭设生物沙障,再栽上灌木如紫穗槐、柠条、沙蒿等固定流沙,套种以蓖麻,然后每亩混交栽植33~40株樟子松。其主要技术路线是搭设障蔽—大坑换土—壮苗深栽—浇水覆膜—套笼—生物防虫。  相似文献   
22.
无论是观叶、观花、观果植物,还是盆景粗胚或成型的作品,其获得营养的途径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直接从盆土中吸收,包括水分和矿质营养等;二是从施肥中获得,包括根部浇施、叶面喷施和叶筒灌注,主要为无机养分;三是由叶片从空气中获得,即叶片中的叶绿体借助太阳能为动力,捕获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用于制造有机物。另外,根部有根瘤菌或其他共生菌根的花卉种类,可通过菌根共生获得一部分养分。给盆栽观赏植物进行定期换盆,是补充花卉营养来源、改善根部营养环境的最有效措施。那么不少花卉爱好者会问:盆栽花卉什么时候应该进行换盆?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换盆的标准是什么?怎样进行换盆?换盆后的缓苗期应该怎样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23.
按照传统观念,每隔两三年或四五年就要给盆景换一次土。这项繁重的工作花费了我们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特别是大规模的生产和收藏单位,换盆更成了一大负担。  相似文献   
24.
陈卉 《新农业》2007,(12):17-17
盆栽花卉随着植株的生长发育,花盆过小已影响到花卉的正常生长,栽培多年的盆土也会缺少营养元素,同时久用的盆土土质板结,通透性差,对花  相似文献   
25.
湿陷性黄土具有干燥状态下属低压缩性土,但当其水饱和时,就变成高压缩性土的特性;因此,当把它用作建筑工程地基土时,必须对它进行处理。工程中常用换土压实法或强夯法来处理软弱土地基。  相似文献   
26.
近几年,一些桩景培育并未到位,主干上与下粗度比例失调,距根部较近的侧枝枝径未达干径的1/4……这些有“水份”的作品照图屡见刊载,作者本人也不想讲自己作品的不足。难怪赵庆泉大师呼吁:要重视培育、改进培育技术。笔者以前曾提出通过迟剪、促根、防缩枝以培育榕桩侧枝(见《中国花卉盆景》1997年七期)。这些年从实践中又悟出“要树立整体意识,改进培育方法,综台育桩,才能少走弯路,加速成型”的道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各有各的功能,它们既分工又协作,使植物构成为一个整体。育桩就应促使植物各器官形成整体合力。那么,整体育桩要注意哪些环节?  相似文献   
27.
28.
辽西地区近些年来干旱频率加剧,1980~1984年降水量仅为常年的57%,致使造林成活率不足30%,成林生长速度缓慢,且林分不稳定。对于别无其他水分来源、完全依靠天然降水的辽西干旱山区,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的核心问题,就是尽可能地把天然降水更多地蓄积在土壤  相似文献   
29.
树木盆景何时进行换盆(换士)才合适?其根据是什么?过去许多书刊所介绍的都是以盆养年限而定。笔者认为这比较笼统,也不够全面,如单纯按年限(以年限为主)进行换盆,对有些桩景,不仅不能达到换盆的真正目的,而且还会因换盆时机掌握不当,给桩景造成伤害。所以,依笔者的经验,树木盆景换盆一定要有针对性,何时换盆,首先要看桩景的生长情  相似文献   
30.
新法防蝎病     
1、钙土疗法 每平方米饲养场所用钙片20片研末后与少许葡萄糖加入蝎子的饲养土内.可有效补充蝎子所需营养。每次倒盆或清换土时一并操作即可.此法对促进孕蝎产仔和仔蝎难蜕皮均有特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