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50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46篇
林业   1724篇
农学   289篇
基础科学   46篇
  189篇
综合类   1640篇
农作物   35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276篇
园艺   818篇
植物保护   63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268篇
  2013年   193篇
  2012年   270篇
  2011年   349篇
  2010年   435篇
  2009年   411篇
  2008年   535篇
  2007年   418篇
  2006年   465篇
  2005年   424篇
  2004年   150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61.
李敏捷  向国红  顾振华  彭友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814-11815,11848
通过对湘北地区园林植物灌木种类及分布的调查,基本摸清了该地区现有灌木71种,32科。对灌木在造景中应用方式的调查分析表明,其造景方式主要有片植、列植、篱植、散植和丛植等;提出了湘北城区灌木植物应用和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962.
沈夏淦 《花卉》2014,(1):9-9
海桐(Pittosporum tobirn)又名七里香、山矾、山瑞香,是海桐科海桐属常绿灌木,产于我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台湾等省,朝鲜和日本亦有分布。  相似文献   
963.
茶园扁刺蛾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林  刘月生 《中国茶叶》2005,27(2):21-21
扁刺蛾[Thosea sinensis(Walker)]属鳞翅目刺蛾科,分布广泛,食性杂,幼虫称"痒辣子",取食茶和油茶等多种乔木和灌木的叶片,严重时将茶树吃成光杆.幼虫体具毒刺,触及皮肤,会疼痛红肿,影响采茶等田间作业.近年来该害虫在浙江省的一些林间和林-茶结合地带的无公害茶园和有机茶园中为害较重.调查发现,有些茶园中每米茶行的虫口甚至高达数百头.笔者初步观察了扁刺蛾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并在无公害茶园进行了防治,现将结果简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64.
赵美卿  卫立新  郭凌云 《农业工程》2022,12(10):107-113
针对裸根灌木幼苗具有根系软、乱和股头多等特点,以及已有的链夹式移栽机不能满足小行距高密度移栽要求,提出了一种可用于株距<200 mm、行距<160 mm,10行同时移栽的新型灌木幼苗移栽机械。对高密度灌木幼苗的移栽工艺研究后,设计了移栽机栽植机构、放苗机构、起垄机构、旋耕机构及悬挂系统,并进行传动系统仿真,结果表明,移栽机的传动系统达到移栽过程中设计要求。设计了一种新型开沟器,根据开沟器的实际受力特点,运用离散元技术和有限元分析技术对其进行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开沟器强度满足要求。对新型移栽机的物理样机进行现场移栽试验,结果表明,该移栽机能高效解决根系软、乱和股头多的裸根灌木幼苗移栽问题,并且平行排布、除草方便,适合小行距高密度移栽。幼苗植入深度(移栽深度)7~12 cm,直立度80°~90°,移栽苗成活率90%以上。   相似文献   
965.
本文旨在研究川甘亚菊和灌木亚菊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1,8-桉叶油醇、樟脑、马鞭草烯醇、冰片和桃金娘烯醇)对赤拟谷盗幼虫的活性作用。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通过熏蒸、触杀和驱避等测试方法评价两种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对赤拟谷盗幼虫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川甘亚菊挥发油、灌木亚菊挥发油和1,8-桉叶油醇均具有一定的熏蒸活性(LC50分别为94.60、81.17 mg/L和18.42 mg/L)和触杀活性(LD50分别为216.93、100.50μg/头和52.69μg/头)。同时,在高测试浓度(78.63 nL/cm~2和15.73 nL/cm~2)时,分别处理2 h和4 h后川甘亚菊和灌木亚菊挥发油以及桃金娘烯醇对赤拟谷盗幼虫均表现出较明显的驱避活性,冰片驱避活性接近于阳性对照避蚊胺。因此,川甘亚菊和灌木亚菊挥发油对赤拟谷盗的幼虫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966.
由于气候原因,北方地区冬季通常万木凋零,因此,需要引种各种常绿树,根据冬季植物进行科学配置和移植,展现勃勃生机的景象。基于此,在分析和吸取北方常绿树移植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北方常绿树种移植的原理以及技术,希望能够为其养护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7.
为了系统性研究灌木植物根系的固土力学效应,探讨土体对根系的摩阻特性,以4种不同土壤粒径(原级配,1.0~2.0,0.5~1.0,<0.5 mm)和3年生的典型护坡植物种火棘及紫穗槐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直剪的方式对根系进行根—土界面直剪摩擦试验。结果表明:(1)根—土及土—土界面的摩阻强度与垂直荷载呈明显的正线性关系;随土体粒径的增加,根—土及土—土界面的摩阻强度、摩擦系数、黏聚力和摩擦角均呈现下降趋势,且在相同粒径范围内,火棘根—土界面摩阻特性显著优于紫穗槐和素土;(2)根—土界面与素土界面的剪应力随位移的增长速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根—土界面剪应力与位移关系曲线呈现曲折蜿蜒式上升,而素土曲线表现为平缓式上升;(3)土体粒径越小,根土间接触面的比表面积越大,细小的土壤颗粒与根表面发生镶嵌,加大接触面的咬合力,使摩阻能力加大。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探讨灌木植物根—土相互作用力学机制,以及利用灌木植物提高试验区边坡土体稳定性、防治坡面浅层滑落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68.
徐慧 《花卉》2014,(9):6-7
木槿属锦葵科灌木或小乔木,原产于亚洲东部。花艳丽,作为观赏植物广泛栽种。木槿高达3-6米,树皮灰褐色,皮孔明显,分枝多,稍披散,小枝褐灰色.幼时有绒毛,后渐脱落。  相似文献   
969.
暴雨条件下灌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模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暴雨条件下不同灌木种植模式对不同坡度边坡的固坡效应,探索灌木固坡发挥效用的临界坡度,为生态工程措施在山地灾害防治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制作灌木模型开展室内降雨试验,探究4种坡度(20°,35°,50°,60°)条件下4种灌木种植模式(稀植、适中种植、密植、裸坡)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并利用考虑灌木自重和根系牵引力影响下的修正公式计算边坡安全系数(Fs)。[结果] ①20°和35°的灌木边坡发生沟蚀破坏,与种植模式无关;裸坡、50°灌木边坡和60°稀植、密植灌木边坡发生渐进式破坏;60°适中种植灌木边坡发生整体滑移式破坏。②在20°和35°边坡上种植灌木能够在降雨过程中有效增强边坡的稳定性,减少4%~70%坍塌量;在50°和60°边坡上种植灌木不仅会降低边坡的稳定性,还会增加10%~33%的坍塌量。[结论] 灌木固坡不能简单归结为有效或者无效,和坡体的坡度密切相关,因此要注意不同坡度上种植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970.
【目的】探究庐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土壤AM真菌群落多样性及分布特征,为推动其地下AM真菌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庐山典型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5种常见树种[(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蜡瓣花(Corylopsis sinensis)、山橿(Lindera reflexa)、女贞(Ligustrum lucidum)、榆树Ulmus pumila)]根际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M真菌)为材料,通过孢子形态学鉴定方法研究其多样性特征、影响因素及分布特征。【结果】从庐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鉴定、分离出55个AM真菌类群,其中包括2个广布种、10个常见种与43个稀有种(按优势度水平划分),其中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属,24种)和球囊霉属(Glomus属,18种)为优势属。此外,不同树种根际AM真菌孢子密度、物种丰富度、Shann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等指标差异总体上不显著(P>0.05),且群落相似度系数较高,其中山橿(L.reflexa)与蜡瓣花(C.sinensis)根际AM真菌群落相似度系数最高(73.85%)。不同树种根际AM真菌种属分布存在差异,其中稀有内养囊霉(Entrophospora infrequens,稀有种之一)只在山橿根际有所发现,稀有种球囊霉17(Glomus.17)只在杜鹃(R.simsii)根际发现,稀有种亮色盾巨孢囊霉(Scutellospora fulgida)只在女贞(L.lucidum)根际发现,稀有种扭形伞房囊霉(Corymbiglomus tortuosum)只在蜡瓣花根际发现。不同树种根系侵染率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高到低依次为蜡瓣花(45.72%)、榆树(U.pumila)(38.60%)、杜鹃和女贞(31.67%)、山橿(29.73%)。通过典范对应分析(CCA)发现土壤因子(全磷、全氮、氨态氮、硝态氮、有机质、pH和含水率)对土壤AM真菌群落变异的解释度为7.29%,而消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分析发现植物种类对土壤AM真菌群落变异的解释度为15.72%。【结论】庐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土壤AM真菌是以稀有种为主的分布模式,该模式下的AM真菌及分布受宿主植物与土壤养分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