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6篇
农学   41篇
基础科学   4篇
  2篇
综合类   155篇
农作物   12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0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夏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治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治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治 ,采取以控制菌源为基础 ,病情监测为依据 ,改善栽培条件为手段 ,实施药剂防治为保障的综合防治技术。(1 )控制菌源是防治玉米大、小斑病的基础。从三年监测结果看 ,在病区凡是使用未充分腐熟的玉米秸秆的地块 ,发病早而重。为此 ,  相似文献   
52.
哈茨木霉SH2303防治玉米小斑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茨木霉SH2303是本实验室分离获得的1株具有生防效果的菌株,该菌株能够较好的防治玉米小斑病。通过离体叶片试验确定哈茨木霉SH2303诱导玉米抗小斑病的持效期达15 d。盆栽及大田试验表明,防治玉米小斑病防效分别达到78.1%和56.3%。盆栽试验表明,哈茨木霉 SH2303处理的叶片在挑战接种小斑病菌后第36 h,玉米体内防御反应酶系PAL和SOD活性达到峰值。同时,防御基因Pal和Sod的表达水平也明显上升。综合分析表明,哈茨木霉SH2303的诱导抗性作用是防治玉米小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3.
玉米大、小斑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大、小斑病是我国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病害,主要在夏玉米生长后期,高温多雨情况下发病严重。病害多为害叶片,有时也侵染叶鞘和苞叶,甚至为害果穗,使玉米叶片过早枯死,成为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病害。  相似文献   
54.
近年来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在阜阳市玉米产区呈现流行速度快、发生面积大、为害严重的趋势,其流行的主要原因是品种抗性差、气候条件恶化、栽培管理粗放、盲目引种等,笔者据此提出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55.
玉米小斑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玉米小斑病的症状、病原及发生特点,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56.
一、玉米、大蒜种植模式(1)播种期。以两者共生期20~25天推算,气温稳定在15℃以上,4月15~20日套种玉米于蒜行间。(2)种植密度。玉米行距67~68厘米,以亩种植密度4200~4500株确定株距25厘米左右,每穴1~2粒种子。(3)苗期管理。5月20~25日收获大蒜并清除残膜,亩施5~7公斤尿素作平衡肥。大蒜收获1周后防除杂草。(4)肥料运筹。亩施纯氮总量  相似文献   
57.
<正>玉米穗腐病是玉米生长后期的重要病害之一,又称玉米穗粒腐病,属世界性病害。一般品种发病率为5%~10%,感病品种发病率可达50%左右,造成严重损失。玉米穗腐病不仅因果穗腐烂而导致直接减产,而且可使带菌的种子发芽和幼苗成活率均降低,造成进一步的损失。  相似文献   
58.
近日有农户来电反映,玉米叶片发红,特别是下部老叶最为明显,不知道是啥原因,应该如何防治。能够造成玉米叶片发红的原因有很多,低温冷害、病虫危害、缺磷缺钾,都可能导致玉米叶片发红甚至变紫。但从农户反映情况看,近期玉米叶片发红,主要由缺钾引起,其次是玉米小斑病发生严重。  相似文献   
59.
2006年,陆良县大莫古镇玉米制种基地用6种药剂对杂交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农药75%好速净可湿性粉剂,10%世高水分散剂两种药剂对杂交玉米小斑病防治效果明显,防治的最佳时期为心叶末期至吐丝期。  相似文献   
60.
玉米叶斑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其发酵培养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平板对峙、温室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筛选到1株对玉米叶斑病(弯孢叶斑病、大斑病和小斑病)具有较好防效的细菌菌株ST-87-14。温室盆栽试验显示其对玉米弯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可达100%,对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3.30%和87.60%。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T-87-14防治玉米弯孢叶斑病的效果达52.04%,对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43.56%和48.16%。通过温室试验,证明菌株ST-87-14的菌体和胞外代谢产物都能对玉米叶斑病起到防病作用。通过16S rDNA序列测定和生理生化鉴定明确了菌株ST-87-14为枯草芽孢杆菌。通过对常见11种病原真菌的平板对峙培养,结果表明,ST-87-14菌株具有较广的抑菌谱。通过单因子试验,确定了ST-87-14菌株发酵培养基的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豆饼粉。通过L9(34)正交试验优化出该菌最适发酵培养基配方为(g/L):蔗糖30g、豆饼粉2.0g、NaCl 1g、CaCO31g、KH2PO40.2g和MgSO4.7H2O 0.3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