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6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72篇
林业   339篇
农学   84篇
基础科学   49篇
  333篇
综合类   862篇
农作物   53篇
水产渔业   18篇
畜牧兽医   219篇
园艺   56篇
植物保护   124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127篇
  2011年   144篇
  2010年   131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81.
小兴安岭红松阔叶混交林土壤动物群落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苗雅杰  殷秀琴 《林业科学》2005,41(2):204-209
红松 (Pinuskoraiensis)阔叶混交林是我国温带典型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之一 ,对于红松阔叶混交林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 ,主要侧重于植被、鸟类、兽类及微生物等方面 ,关于土壤动物的研究很少。土壤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担负着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任务 (张荣祖等 ,1980 ;路有成等 ,1994 ;Lodgeetal .,1994 ;傅必谦等 ,2 0 0 2 ) ,它们的组成、数量及动态变化等都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 (北右三 ,1977)。笔者对小兴安岭红松阔叶混交林的士壤动物群落进行 2年的研究 ,目的在于探讨土壤动物群落的动态变化特征及与环…  相似文献   
82.
采用定位观测方法与水集水区试验技术方法,利用1-6月份艰测数据,从土壤水分、坡面径流、集水区径流量等方面对大岗山地区人工针阔混交林、天然常绿阔叶林典型森林集水区的森林水文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⑴人工针阔混交林森林土壤水分量大值(51.8mm)出现在5月份,最小值(33.2mm)出现在3月份,且垂直变化幅度不大。⑵坡面径流量月变化较大,与一次性降水有密切关系,可用指数式y=0.1266e^0.0502x表示。⑶与人工针阔混交林相比,天然常绿阔叶林具有较强水土保持能力和显著水源涵养作用。  相似文献   
83.
利用不同时期遥感信息资源、结合实地调查测绘,编制不同时期果林类型图,经过叠合比较,建立动态分类系统,获得果林类型动态图,以此分析淳化县泥河沟流域1986 ̄1995年果林面积的动态变化与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84.
根据内蒙古第五次和第六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分析计算了内蒙古各沙区森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内蒙古各沙区森林总碳储量为4 898.05万t,其中沙地为4 614.85万t,沙漠为283.2万t。5年间(2003—2008年)内蒙古各沙区森林总碳储量净增加921.07万t,平均每年净增加184.21万t,核算成二氧化碳总量为675.44万t,占内蒙古年排放量二氧化碳的2.36%。  相似文献   
85.
边坡是高速公路生态最脆弱的部分,其防护和绿化是公路生态建设的重点。本文针对填沙路基边坡,对不同植物群落生态防护效应进行了探讨,同时分析了不同植物群落覆盖度、地上生物量、灌木生长速率的生长动态变化,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6.
广东省基于连续清查资料的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根据1983~2007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6期数据,从资源数量、结果、质量、地理分布等四方面分析研究广东省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情况和原因。结果表明:全省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林分蓄积和林分生物量呈增加趋势;中幼林和用材林仍是构成森林资源的主体,但阔叶林逐渐成为优势森林类型,生态林比重明显提高;虽然林地生产力在逐渐提高,但森林质量仍处于较低水平;全省森林资源分布仍呈现北部资源多、南部资源少、东西两翼沿海较平均的格局。  相似文献   
87.
利用湖北省太子山林管局1999年和2009年2期的森林资源二类清查及2006年调查数据资料,对10年来各类土地面积结构、森林资源结构(林龄结构和林种结构)和森林资源质量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太子山林管局森林总面积、有林地面积和苗圃地面积增加,其他类型土地面积减小;幼龄林面积增加,中龄林和近熟林面积减少,且近熟林比重很小,林龄结构不尽合理;用材林比重下降,生态公益林面积增加;森林资源质量缓慢提升,高于湖北省平均水平,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从动态变化的结果提出相应的经营对策,以期调整林业结构,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8.
河北省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BP神经网络和地统计方法,对1980~2009年间河北省耕地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耕地土壤有机质具有西北高东南低的格局;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机质总体呈现上升趋势。1980年的低值区域到了2009年SOM上升变化明显,成为热点;北部坝上、西部太行山区及东部沿海地区到2009年SOM含量下降,成为冷点。分析表明,这种变化格局的形成与施用有机肥、实施秸秆还田等社会经济过程有关。本研究为预测有机质变化趋势、改善土壤质量、优化种植结构和耕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89.
荔枝叶面、花穗和果实上真菌消长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组织分离方法对荔枝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部位的致病和非致病真菌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分离到14个属的真菌,其中致病菌11种,非致病菌3种.炭疽属Colletotrichum sp.和拟茎点霉属Phomopsis sp.真菌在叶片、花穗和果实上属于常驻菌群;非致病菌壳囊孢属Cytospora sp.真菌全年出现在成熟叶片上,分离频率为43.7%;而芽枝孢属Cladosporium sp.和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真菌在荔枝开花和挂果期广泛分布.茂名地区2009年降雨量为1 396.9mm,当日均降雨量在0.2~12.4 mm区间时,花穗和果柄上链格孢属真菌与日均降雨量呈正相关,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11.99+2.5 x(r2=0.99,P<0.01),而炭疽菌属、拟茎点霉属、芽枝孢属、白地霉属真菌与日均降雨量相关性不显著.果实上致病菌变化趋势为第2次生理落果期和果实成熟期含有致病真菌最多,采前落果期致病菌分离频率最低.在果实发育过程中,降雨量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影响致病菌分离频率.  相似文献   
90.
贾松伟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8):3980-3983
以小江流域不同时期遥感数据为基础,应用多种景观格局指数,对小江流域的景观格局效应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斑块形状都极不规则,而且还呈明显增大趋势;小江流域的景观类型多样性在研究期间呈递增趋势,但增幅不大,同时景观优势度指数则表现出递减趋势,表明该研究区中各景观类型所占比例的差异在不断减小,这从景观均匀度指数上也得到了验证.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居民点与工矿用地的破碎度最大,草地的破碎化程度最低,这与居民点与工矿用地的分布比较分散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