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8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13篇
  7篇
综合类   137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42篇
园艺   5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对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制备巨菌草(Pennisetum sp.)腐植酸和黄腐酸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硝酸、盐酸、乙酸、草酸、氨水均能降解纤维素、半纤维素或木质素从而生产腐植酸和黄腐酸,其中10.0%氨水提取巨菌草得到的腐植酸含量最高,其次为37.5%硝酸和37.5%盐酸,草酸和乙酸提取得到的腐植酸含量最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毛霉(Mucor)、根霉(Rhizopus)、青霉(Penicillium)在巨菌草腐殖质的形成中均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中根霉对木质素的降解程度最高,生成总腐植酸的含量最高。根霉发酵制备得到的总腐植酸含量是10.0%氨水提取得到的总腐植酸含量的1.45倍,毛霉发酵制备得到的总腐植酸含量是10.0%氨水提取得到的总腐植酸含量的1.29倍,而枯草芽孢杆菌和青霉发酵制备得到的总腐植酸含量比10%氨水提取得到的总腐植酸含量低。37.5%硝酸提取得到的黄腐酸含量是毛霉发酵制备得到的黄腐酸含量的1.79倍,22.5%盐酸提取得到的黄腐酸含量是毛霉发酵制备得到的黄腐酸含量的1.98倍。综上可知,生物发酵法制备得到的总腐植酸含量比化学法提取得到的总腐植酸含量要高,而化学方法提取得到的黄腐酸含量比生物发酵法制备得到的黄腐酸含量要高。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不同比例巨菌草发酵饲料对绵羊瘤胃发酵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选择24只3~4月龄绵公羊[平均体重(31.55±2.00)kg]为试验动物,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对照组A,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B、C、D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20%和30%复合益生菌(植物乳杆菌、乳双歧杆菌和凝结芽孢杆菌的比例为1:1:1,含菌量各为108CFU/kg)发酵的巨菌草饲料,每组6只。预试期7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D组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戊酸含量以及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A组,分别提高了4.37%、4.70%、17.30%、4.54%和5.23%;D组干物质(DM)和粗蛋白质(CP)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A组和B组,分别提高了4.15%、3.27%和3.35%、2.91%; D组瘤胃pH和氨氮含量均显著低于A组,分别降低了3.45%和11.14%;且D组和C组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分别显著高于B组和A组,分别提高了3.05%、4.37%和1.93%、3.23%(P <0.05)。可见,在基础日粮中添加复合益生菌发酵的巨菌草饲料,可改善绵羊瘤胃...  相似文献   
4.
<正>食用菌俗称"蘑菇",是大型真菌经发育形成的可食子实体(含菌丝体),是具有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的绿色食品,药食两用特性深受大众喜爱。也因此特性,近几十年来全国各地食用菌产业得到蓬勃发展。目前,食用菌的工厂化生产已成为农业现代化工厂化生产的成功典范,食用菌发展处在最好时期。近日,笔者对宁夏彭阳县设施农业发展建设情况进行了走访调研,"长城塬菌草园"独特的经营模式为食用菌这一  相似文献   
5.
6.
氮素对巨菌草苗期生长和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巨菌草为试材,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氮素对巨菌草苗期生长和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素浓度的增加,株高、根总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分根数、根尖数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叶片数、叶面积、茎粗则呈上升趋势;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先增大后减小,胞间CO2浓度(Ci)则逐渐降低;光合色素、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硝态氮(NO-3-N)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上升趋势,丙二醛(MDA)含量呈下降趋势。研究表明,适量的氮素供应(5.00~10.00mmol/L)可以促进植株生长,提高光合能力,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减少MDA含量及提高抗氧化物酶活性,有利于植株生长并增强了其抵抗逆境胁迫的能力,氮素供应不足(0.00~0.50mmol/L)或过量(15.00mmol/L)均不同程度限制了植株的正常生长及生理代谢活动。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覆土厚度(覆土厚度分别为2 cm、5 cm、10 cm)对云南地区巨菌草出苗率、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7 d、22 d后,覆土厚度2 cm、5cm出苗率显著高于覆土厚度10 cm(P<0.05);覆土厚度5 cm、10 cm的株高显著高于覆土厚度2 cm(P<0.05);覆土厚度5 cm的鲜草产量(56.51 t/hm2)显著高于覆土厚度2 cm、10 cm(P<0.05);巨菌草干物质(DM)含量17.0%、粗蛋白质(CP)含量11.9%、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64.6%、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39.0%、粗纤维(CF)含量35.7%、淀粉含量0.5%,相对饲喂价值(RFV)为84.29。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出苗率、鲜草产量、营养成分和RFV等,巨菌草在云南省种植的最适覆土厚度为5 cm。  相似文献   
8.
林应兴 《北方园艺》2021,(11):142-147
菌草灵芝为试材,从菌草灵芝栽培技术研究、成分提取及分析、免疫学研究、毒理安全、质量安全5个方面系统阐述了菌草灵芝研究现状.结果 表明:菌草灵芝不仅筛选和确定了更适菌草栽培的灵芝菌株和菌草栽培配方,以及不同生长期菌草灵芝有效成分含量,而且采用超声、酶法辅助热水提取多糖、三萜类化合物等菌草灵芝有效成分可提高得率,菌草有效活性成分粗多糖的免疫作用优于纯多糖,且菌草灵芝的毒理和质量安全研究分析表明菌草灵芝无不良反应,质量安全可控,可作为保健产品、美容产品或食品的主要原料或辅料应用于各加工领域.同时,为菌草灵芝进一步深入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巨菌草种植机普遍存在的重、漏播率高、人工劳动强度大、种茎易破损等问题,该文设计了一种槽型辊式排种器。先分析排种过程中的种茎受力状态,推导出种茎的受力角为目标值的函数,确定送种辊入种槽长宽尺寸为20 mm×20 mm;其次,采用弹性垫料改善送种辊排种进程,基于受力角为目标的函数,优化求解得到垫料侧边垫料厚4 mm、底部垫料厚8 mm;最后采用虚拟样机软件ADAMS建立了种茎排种动力学模型,对其排种过程进行仿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实验室台架试验和田间排种试验。台架试验表明,排种器实现种茎有序地排种,垫料有效地提高排种流畅度;田间试验过程中排种作业稳定,排种合格率均值为93.33%,排种间距变异指数均值为13.63%,平均漏排和重排指数均值为4.1%和2.5%,各项指标均符合巨菌草种植要求。该研究可为同类排种器和巨菌草种植机的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孙婷婷  徐磊  周静  樊剑波  陈晏 《土壤》2016,48(5):946-953
针对江西贵溪Cu、Cd重金属污染土壤,通过田间试验,比较无机生物材料羟基磷灰石及3种植物(海州香薷、巨菌草、伴矿景天)与羟基磷灰石联合修复对土壤总Cu、Cd的吸收及对活性Cu、Cd的钝化吸收能力差异。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法,比较不同修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评估土壤微生态环境对不同修复措施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羟基磷灰石的施加可显著提高土壤pH,并有效钝化土壤活性Cu、Cd含量,但对土壤总Cu、Cd的含量影响较小。植物与羟基磷灰石的联合修复在显著降低土壤活性Cu、Cd(P0.05)的同时,减少了植物根际土壤总Cu、Cd的含量(P0.05)。不同修复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影响差异明显。单独施加羟基磷灰石与土壤真菌群落呈显著正相关,使土壤真菌生物量提高,从而引起真菌/细菌(F/B)的升高。植物与羟基磷灰石的联合修复可有效缓解土壤真菌化的趋势,其中巨菌草与羟基磷灰石的联合修复可有效提高土壤革兰氏阳性、革兰氏阴性细菌生物量及多样性,降低F/B值,从而降低土壤真菌病害的风险。不同植物根系活性代谢引起有机质的积累促进植物与羟基磷灰石处理中根际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聚类增强树(Aggregated boosted tree,ABT)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修复模式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要因素,其次土壤pH和Cu的含量及活性也是改变重金属污染区域微生物群落的因子。该研究从微生物群落结构角度解释了植物与羟基磷灰石联合修复对土壤微生态体系的作用,为开展Cu、Cd等重金属污染地植物与无机生物材料的联合修复方式的筛选及实施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