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8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124篇
林业   2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25篇
  71篇
综合类   301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612篇
园艺   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5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本研究旨在研究牦牛颈上神经节(SCG)对其生境适应的形态学特征,以探讨高原动物交感神经系统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适应的形态学机制.运用常规HE及尼氏染色法,并采用形态计量学和SPSS16.0统计软件,对成年牦牛和黄牛SCG的形态学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牦牛SCG的长、宽和厚度均显著地小于黄牛的相应数据(P<0.01);牦牛的SCG主要由表面被膜、神经节单元、神经纤维、血管及结缔组织组成,被膜较黄牛的薄,结缔组织所占比例较黄牛的少,但节内组织较黄牛的致密;牦牛的神经节单元主要包含神经节细胞、卫星细胞、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和神经纤维,该组成特征与黄牛的相似;其神经节单元单个视野内节细胞、卫星细胞及成纤维等细胞与黄牛的基本相同(P=1),但牦牛节细胞间的神经纤维较黄牛的少,而血管数显著多于黄牛的(P<0.01);牦牛SCG的头部以神经节单元为主,尾部以神经纤维为主,其特征与黄牛的相似.结果提示,在青藏高原高寒、低氧的极端生态环境中,牦牛在半放野、全年放牧的状态下,其SCG经长期进化形成了体积较小,神经节细胞、卫星细胞及其细胞间神经纤维较少,但血管十分丰富等形态学特征以适应极端生境.  相似文献   
92.
为揭示牦牛皱胃组织结构和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分布与数量变化的规律,采用组织化学法、图像分析法及透射电镜技术,对牦牛皱胃组织结构及上皮内淋巴细胞、浆细胞和肥大细胞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牦牛皱胃胃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构成.皱胃幽门腺区胃小凹深度最深、腺体最长、肌层最厚;3个腺区肌层厚度、腺体长度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幽门腺区与胃底腺区、贲门腺区之间胃小凹差异极显著(P<0.01),胃底腺区与贲门腺区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牦牛皱胃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和浆细胞数量,3个腺区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肥大细胞数量以胃底腺区最多,幽门腺区最少,两者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贲门腺区与胃底腺区和幽门腺区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皱胃各腺区固有层中均有大量的弥散淋巴细胞和孤立淋巴小结.电镜观察表明,胃小凹柱状上皮细胞排列紧密.幽门腺区固有层中有大量的黏液细胞,黏液细胞呈高柱状或锥体状,核位于基底部,在细胞顶端常聚集有较多的电子密度较高的颗粒.胃底腺区和贲门腺区有大量的壁细胞和主细胞.牦牛皱胃的组织结构和其他反刍动物基本相似,但各层有其明显特点.牦牛皱胃各腺区固有层中均有大量弥散淋巴细胞和孤立淋巴小结,使牦牛皱胃具有比其他反刍动物更强的黏膜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3.
为了研究在施用不同量牛粪后土壤-甜高粱体系中钾元素的利用和分布情况,试验分析了牛粪、甜高粱及土壤试验前后速效钾、全钾含量和甜高粱产量。结果表明:试验前在最浅层(0~≤5 cm)土壤中速效钾含量极显著低于>5~≤10 cm、>10~≤15 cm、>15~≤20 cm土层(P<0.01),4个土层土壤钾含量分别为27.73,43.27,42.97,40.40 mg/kg;试验后各土壤层全钾、速效钾含量与试验前相比均有增加;不同施肥处理对甜高粱速效钾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施化肥组甜高粱总产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钾元素在植株茎叶及根系中的富集作用表现为茎叶>根系。说明单施有机肥不是最佳施肥方式,需要有机肥、无机肥混合施入。  相似文献   
94.
本文旨在探讨Dazl基因与犏牛雄性不育的关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黄牛、牦牛和犏牛睾丸组织中Dazl基因mRNA表达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种牛中Dazl基因在睾丸组织中特异表达,且犏牛睾丸组织中表达量最低,其中黄牛与牦牛、黄牛与犏牛差异显著(P<0.05),犏牛与牦牛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Dazl基因在三种牛睾丸组织特异表达,说明Dazl基因在细胞周期运行中发挥作用,Dazl基因在犏牛睾丸组织中低表达与犏牛雄性不育相关。  相似文献   
95.
建立青藏高原草地乳用牦牛生态系统的思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牦牛是青藏高原的特有家畜之一,不同的草地类型形成了不同的生活生态型,并针对牦牛乳的品质和开发潜力,提出了用黑白花奶牛冻精与母牦牛杂交提高牦牛的产乳性能,特别是采用野牦牛冻精改良母牦牛生产性能的途径.草地乳用牦牛生态系统的建立,一是要遵循牦牛逐水草而牧季节转场的习性;二是为牦牛过冬贮备充足的饲草料;三是建棚圈、实现冷季家畜的舍饲和持续增膘;四是把野牦牛的保护纳入家牦牛生产的范围,使这一系统更富有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相似文献   
96.
甘南牦牛传统放牧生产模式使牦牛生产存在周期长、收益低、草场压力大等问题,而“国家”、“地方”和“牧民”对草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增加收入的迫切需求,使得高生产效率已成为牦牛发展的迫切需要。[目的]为提高牦牛暖季育肥效果,[方法]本试验利用不同饲料对牦牛进行暖季补饲育肥,筛选适合甘南牧区最佳育肥方式,为牦牛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结果]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蒸汽压片玉米+放牧补饲育肥组试验末总增重分别比苜蓿颗粒+放牧和纯放牧的方式分别提高了32.46%,20.97%,经济效益分别比以上两组提高了23.21%,13.55%。[结论]因此,蒸汽压片玉米+放牧暖季补饲育肥方式组适合在广大牧区甘南牦牛生产中推广适用。  相似文献   
97.
研究了4个不同施牦牛粪便的处理对高寒草句植物群落多样性和生产力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1)处理S1,S2和s3的植物群落盖度显著高于对照(SO)(P〈0.05),各处理的植物群落高度与对照(SO)相比都呈上升趋势,且S3与S0差异显著(P〈0.05);(2)处理S1、S2和S3的Pielou均匀度指数与sO相比逐渐下降,且S2与sO有显著差异(P〈0.05)。处理S1、s2和S3的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与S0相比逐渐下降,且S2与S0差异极显著(P〈0.01)。而Simpson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则表现为无规律性。(3)施牦牛粪便后植物群落的地上总生物量出现增加趋势,且S2,S3与s0间达到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8.
以西藏11个地区的牦牛类群共计110头为研究对象,采用PCR方法,首次从耳组织总DNA中扩增出了线粒体12SrRNA基因,并进行了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的长962~965bp;序列分析表明12SrRNA基因有较高的进化速率,11个地区的牦牛品种同源性相对较高;对11种类群的牦牛及亚洲水牛、非洲水牛、欧洲野牛和家牛四种牛亚科的12SrRNA基因序列建立NJ和ME分子进化树,结果显示帕里牦牛、斯布牦牛、巴青牦牛、丁青牦牛、江达牦牛、工布江达牦牛、康布牦牛与桑日牦牛的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99.
牦牛基因组和转录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牦牛基因组和转录组研究现状,以"牦牛、基因组、转录组和高通量测序"为关键词,对2012—2018年的研究进展进行文献检索。研究发现:在牦牛基因组研究方面,已有研究对牦牛基因组进行了首次测序和重测序分析,构建了基因组"草图"和变异图谱,比较了家、野牦牛及与其他物种间全基因组水平上的异同,阐释了牦牛高原适应的遗传学机制,探究了牦牛的驯化和群体历史发展动态,初步揭示了牦牛与普通牛种间杂交渐渗状况,并对部分性状(如角、多肋性状)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遗传机理揭示;在牦牛转录组研究方面,已有研究对牦牛睾丸、卵巢、心脏等多个组织器官及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母细胞和胚胎细胞进行了转录组分析,发掘出一批潜在的与牦牛经济性状及一些生物学变化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为推动牦牛分子育种进程,应进一步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牦牛大数据,继续完善牦牛全基因组结构。  相似文献   
100.
本研究利用18对微卫星对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的16头本地牦牛和18头半野血牦牛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估。结果显示,18对微卫星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7.44,其中TGLA73, BM2113和BGR3012,三个位点的观测杂合度最高为1.0000,AGLA293位点的观测杂合度最小为0.2049。改则县本地牦牛的期望杂合度(HE±SD=0.7000±0.0422)、观测杂合度(HO±SD =0.7243±0.0270)、平均等位基因数(NA=6.22±2.86)以及多态信息含量(PIC=0.636)均要高于改则县半野血牦牛(HE±SD=0.6864±0.0394,HO±SD=0.6940±0.0265,NA=6.06±2.44,PIC=0.622)。另外两个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0.00542,同时结合主成分分析,发现两个群体遗传分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