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4篇
  免费   182篇
  国内免费   314篇
林业   335篇
农学   467篇
基础科学   133篇
  540篇
综合类   1972篇
农作物   293篇
水产渔业   40篇
畜牧兽医   210篇
园艺   201篇
植物保护   119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114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120篇
  2016年   149篇
  2015年   144篇
  2014年   184篇
  2013年   198篇
  2012年   305篇
  2011年   338篇
  2010年   231篇
  2009年   239篇
  2008年   212篇
  2007年   274篇
  2006年   245篇
  2005年   189篇
  2004年   164篇
  2003年   133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5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为探究施氮量对番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结构和氮转化功能的影响,以设施番茄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设置不施氮处理(CK,0 kg·hm-2)、低氮处理(L,115 kg·hm-2)、中氮处理(M,225 kg·hm-2)和高氮处理(H,450 kg·hm-2),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与FAPROTAX(Functional annotation of prokaryotic taxa)功能预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为主要优势细菌门,相对丰度为35.99%~40.06%,与CK处理相比,M处理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而H处理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M处理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中,有益细菌属Gaiella、Geminicoccus、红杆菌属(Solirubrobacter)、节杆菌属(Arthrobacter)的比例高于其他处理。施氮量变化未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产生显著影响,但显著改变了氮转化功能类群的...  相似文献   
52.
农杆菌介导法将Bt基因转入大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尚前  王罡  季静  王萍 《大豆科学》2007,26(1):103-106
以6个品种大豆体细胞胚为受体,以Bt基因为目的基因,应用根癌农杆茵介导法对大豆进行了遗传转化,经体细胞胚萌发、生根及壮苗培养和卡那霉素选择培养,获得了完整的抗性再生苗,经PCR、PCR-Southern和点杂交分析鉴定,初步证明外源基因Bt已整合到大豆的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53.
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的推广体制已不适应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农业合作推广体制的做法,加强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是对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的必要补充和完善.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人力和物力,深入农业第一线,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促使先进的科研成果同农业生产实践有效对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  相似文献   
54.
不同原料好氧堆肥过程中碳转化特征及腐殖质组分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畜禽粪便(牛粪和羊粪)为主料,添加不同作物秸秆(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为辅料在堆肥过程中的碳转化特征及腐殖质组分的变化规律,采用条垛式好氧堆肥研究了不同原料组合(T1:牛粪+玉米秸秆;T2:牛粪+小麦秸秆;T3:羊粪+玉米秸秆;T4:羊粪+小麦秸秆)在堆肥过程中总有机碳(TO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腐殖酸含量的碳转化特征以及胡敏酸(HA)和富里酸(FA)的含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所有处理的TOC含量随堆肥过程的推进而下降,至堆肥结束时T1~T4处理的TOC含量分别下降了22.1%、21.5%、23.6、23.7%;DOC含量也随堆肥过程的推进而降低,至堆肥第15天时降低至最低,T1~T4处理分别降低至6.57、5.47、4.73 g·kg-1和4.93 g·kg-1,但不同处理的变化规律明显不同:以牛粪为主料的T1和T2处理在第10天以前几乎无变化,而以羊粪为主料的T3和T4处理从一开始就迅速下降至最低值,至堆肥第15天时T1~T4处理的降幅分别为32.4%、36.5%、51.8%和39.3%;总腐殖酸(THA)含量的增加始于堆肥的第10天,第15天时达到最高值,最高值分别为25.5%、22.5%、29.8%和30.0%,整个堆肥过程中T3和T4处理显著高于T1和T2处理(P<0.05)。随堆肥过程的推进,游离腐殖酸(FHA)含量逐渐降低,堆肥结束时降幅为7.6%~18.0%; HA含量逐渐增加,至堆肥结束时增幅为65.4%~197.8%,堆肥过程提高了胡敏酸态碳。T3和T4处理的FHA和HA含量在整个堆肥过程中始终高于牛粪组合T1和T2处理。FA含量随堆肥进程推进逐渐下降,至堆肥结束时降幅为44.9%~54.9%。羊粪中较高含量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HA可能是堆肥产品中THA和HA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在以牛粪为主料的堆肥配料中适当加入羊粪可以提高堆肥产品的腐殖酸含量和胡敏酸态碳。  相似文献   
55.
为推动农林企业更好地享有数字化转型红利,提升农林企业创新效率并实现农林企业共同富裕的带动作用,以2009—2020年235个A股农林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为基础,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化转型对农林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1)数字化转型与农林企业创新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影响,适度水平的数字化有利于创新效率提升,超过一定临界点后,数字化水平的提高负向影响创新效率;2)数字化转型通过倒U型曲线效应影响企业风险承担水平,进而影响了创新效率,促成了数字化转型与创新效率之间的倒U型关系;3)企业高管的学术经历负向调节农林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创新效率之间的倒U型关系。基于上述结论,不仅企业和高管团队要发挥能动作用,而且政府要加快农业新型基础设施和标准体系建设、加强政策针对性、完善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农业现代化助推农业强国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56.
数字环境下农业科研档案资源开发与发展路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面临数字经济带来的历史性变革.文章基于农业科研档案的内涵价值,探讨数字环境下农业科研档案创新发展的模式与路径.以深化农业科研档案资源价值为导向,分析应用数字技术解决传统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数据与现行数字农业科研档案融合管理的实践策略与技术方案.分别分析传统载体数字化数据与现行数字农业科研档案的优...  相似文献   
57.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取得了长足发展,县域经济发展迅速,但也存在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资金投入不足、体制落后、队伍不稳、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等诸多问题.文章在综合分析发展机遇和面临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增加资金投入、加强政府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8.
大红甜橙遗传转化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红甜橙的实生苗为试材,研究6-BA与IAA的不同浓度组合和Km不同浓度对大红甜橙不同外植体离体再生的影响和IBA的不同浓度对不定芽生根的影响,建立了高效的大红甜橙遗传转化再生体系.该体系的最佳条件是:1)以实生苗上胚轴为外植体.2)以MS无机盐 100mg/L肌醇 0.2mg/LV-B1 1mg/LV-B6 1mg/L烟酸 3%蔗糖 0.8%琼脂(pH5.8) 3mg/L6-BA为不定芽诱导培养基,在26℃黑暗条件下培养7d后,转移至光/暗周期16/8h的条件下诱导不定芽的分化(40d分化率达90%).以1/2MS 3%蔗糖 0.7%琼脂 2.0mg/LIBA为不定芽的生根培养基(40d生根率达94.7%).3)筛选遗传转化转化体的Km质量浓度为50mg/L.  相似文献   
59.
养殖水环境中氮的循环与平衡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养殖水环境中,由于人为的介入和影响。使得水体中氮的各种形态转化和循环过程中发生了改变。笔者详细地介绍了养殖水环境中氮的各种存在形态,及其相互之间的转化和循环过程,同时总结了前人研究和提出的各种养殖水环境中氮的物质平衡模型,为优化水产养殖和保护水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0.
Plasma vitamin D and vitamin D metabolites were measured in Atlantic salmon parr during smoltification and after transfer to seawater. The fish were fed commercial feed for 5 months under natural light, and Na+/K+ ATPase was measured as an indicator of the smoltification statu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recorded in the level of plasma vitamin D metabolites. However, a tendency of increasing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25OHD3 and also a temporary increase in plasma 1,25(OH)2D3 and 24,25(OH)2D3 were recorded prior to seawater transfer. The minor changes in plasma levels of the metabolites indicate a role of the vitamin D metabolites during parr–smolt transformation, although we do not know whether the increased levels are caused by increased synthesis of the metabolites or by decreased binding to receptors or decreased excre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