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5839篇 |
免费 | 2768篇 |
国内免费 | 3579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219篇 |
农学 | 2302篇 |
基础科学 | 2378篇 |
22097篇 | |
综合类 | 15724篇 |
农作物 | 1142篇 |
水产渔业 | 56篇 |
畜牧兽医 | 1591篇 |
园艺 | 543篇 |
植物保护 | 313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34篇 |
2023年 | 1250篇 |
2022年 | 1642篇 |
2021年 | 1689篇 |
2020年 | 1739篇 |
2019年 | 1953篇 |
2018年 | 1601篇 |
2017年 | 2395篇 |
2016年 | 2853篇 |
2015年 | 1942篇 |
2014年 | 2227篇 |
2013年 | 3149篇 |
2012年 | 4016篇 |
2011年 | 2980篇 |
2010年 | 2316篇 |
2009年 | 2385篇 |
2008年 | 2148篇 |
2007年 | 2343篇 |
2006年 | 2057篇 |
2005年 | 1726篇 |
2004年 | 1336篇 |
2003年 | 1153篇 |
2002年 | 918篇 |
2001年 | 874篇 |
2000年 | 755篇 |
1999年 | 560篇 |
1998年 | 487篇 |
1997年 | 500篇 |
1996年 | 425篇 |
1995年 | 459篇 |
1994年 | 426篇 |
1993年 | 322篇 |
1992年 | 270篇 |
1991年 | 259篇 |
1990年 | 184篇 |
1989年 | 158篇 |
1988年 | 95篇 |
1987年 | 78篇 |
1986年 | 40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4篇 |
1978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62年 | 5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简述了国内外盐碱地的现状与分布,生物改良盐碱地的方法,已被科学家们所共识。我们利用碱茅属(Puccinelia Parl)植物改良盐碱地已取得重大进展。新育成的“吉农朝鲜碱茅”(P.chinampoesis Ohwi CV.“Jinong”)具有更加优良的性状和广泛的适应性。该品种将在“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盐碱地改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2.
土壤—作物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一种多目标土壤—作物资源优化配置的数量化分析方法,并对江苏省东海县土壤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结果表明:白浆土、岭砂土、包浆土、紫砂土等岗岭低产土应稳定小麦面积,压缩玉米面积,优先发展春花生、大豆、水稻;洼地砂姜黑土、水稻土应发展小麦—水稻和小麦—玉米两熟制,并适时换茬;介于上述两类土壤间的潮棕壤亚类和潮土类应大力发展小麦—花生两熟制。 相似文献
43.
草地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利用Java技术和Web方式实现,分析了用户需求和系统优势,阐明了数据库的设计思路、结构及系统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44.
本试验采用人工践踏的方式,研究了不同组合配比的基质对无土草坪耐践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良好的无土草坪基质配比及适合的厚度是保证无土草坪优良的耐践踏性及观赏性的关键。本试验中,草坪草生长基质层和弹性材料层均为25 mm,结构合理、厚度适中,克服了现有草坪基质薄、持水力差的缺点。在相同践踏强度下,能维持较高水平的草层高度、草坪盖度和草坪草分蘖数,分别达到了5.14 cm、97.60%和123.97 个·dm-2,且停止践踏后草坪质量能快速恢复。均匀混合的草坪草生长基质层和弹性材料层,在厚度一致的前提下并不耐践踏,实际效果不好。土壤坪床的处理效果最差。因此,具有独立的草坪草生长基质层和弹性材料层且厚度适中的基质,适用于生产耐践踏性好的无土草坪。 相似文献
45.
在青藏高原东缘东祁连山高寒草甸草原开展平地划破草皮和缓坡地划破草皮试验,研究了划破改良措施对土壤特征及地下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划破干扰对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紧实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7-8月,在此期间划破干扰对平地的改良效果均显著优于缓坡地;划破初期,划破干扰减小了平地与缓坡地划破沟内表层地下生物量,但经过4个月的生长季,划破改良显著增加了平地表层土壤地下生物量,而缓坡地表层土壤地下生物量反而较其对照区有所减小;划破处理可以有效增加平地各个土层有机碳含量,而对于缓坡地,反而降低了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研究证实,平地划破草皮措施有利于生产力较低的高寒草甸草原禾草-嵩草草甸的综合改良,但划破草皮措施对以嵩草为优势种的缓坡地草甸草原需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46.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旱塬玉米土壤呼吸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实施保护性耕作10年后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和CO2释放的影响,采用LI COR 6400 09土壤气室连接红外线气体分析仪测定了玉米(Zea mays cv.Zhongdan No.2)土壤呼吸速率,采用平板涂抹计数法测定了根际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结果表明,免耕和秸秆还田处理玉米花期土壤呼吸速率降低了8.3%和7.8%,玉米收获期土壤呼吸速率降低了15.5%和13.6%;土壤10 cm处地温与土壤呼吸速率变化趋势一致,且在传统耕作处理下最高;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和秸秆还田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根际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但各类微生物数量之间的比例恒定;土壤呼吸速率与3类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呈负相关,但不显著。可利用免耕和秸秆还田提高黄土旱塬土壤碳库贮量。 相似文献
47.
为了研究在施用不同量牛粪后土壤-甜高粱体系中钾元素的利用和分布情况,试验分析了牛粪、甜高粱及土壤试验前后速效钾、全钾含量和甜高粱产量。结果表明:试验前在最浅层(0~≤5 cm)土壤中速效钾含量极显著低于>5~≤10 cm、>10~≤15 cm、>15~≤20 cm土层(P<0.01),4个土层土壤钾含量分别为27.73,43.27,42.97,40.40 mg/kg;试验后各土壤层全钾、速效钾含量与试验前相比均有增加;不同施肥处理对甜高粱速效钾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施化肥组甜高粱总产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钾元素在植株茎叶及根系中的富集作用表现为茎叶>根系。说明单施有机肥不是最佳施肥方式,需要有机肥、无机肥混合施入。 相似文献
48.
为探明玉米‖花生茬口显著提高冬小麦旗叶的光合速率和产量的光反应机理,研究了玉米‖花生茬口(间作茬口,ICR)、玉米茬口(MCR)和花生茬口(PCR)及不同施磷水平对冬小麦播前土壤含水量、冬小麦花后旗叶的气体交换参数、光系统Ⅱ(PSⅡ)、光系统I(PSⅠ)及二者间的性能协调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茬口较玉米茬口显著提高了冬小麦播前土壤含水量及旗叶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PSⅡ反应中心供(Wk)/受体侧(Vj)的活性,增强了单位面积吸收的光能(ABS/CSo)、捕获的能量(TRo/CSo)和进入电子传递的光能(ETo/CSo)。间作茬口较玉米茬口显著提高了冬小麦扬花期旗叶PSⅡ初级光化学最大量子产额(φpo)、转化效率(Ψo)、电子传递效率(δRo)及乳熟期的PSⅠ的性能(ΔI/Io)、PSⅡ与PSⅠ协调性(ΦPSⅠ/PSⅡ)和籽粒产量,较花生茬口显著提高了乳熟期的φpo和δRo值。施磷提高了Pn、ABS/CSo、TRo/CSo、ETo/CSo、φpo、Ψo、δRo、ΔI/Io和ΦPSⅠ/PSⅡ值。这说明间作茬口较玉米茬口提高了冬小麦旗叶光反应中心活性,从而提高净光合速率,重要原因可能是间作茬口能保持耕层较高的土壤含水量。 相似文献
49.
在干旱次生盐渍化土壤条件下,采用“3414”配方施肥方案,研究了氮、磷、钾配施对红花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方施肥对红花株高、分枝高、单株花球数、花冠和籽粒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其中以配施N 180 kg/hm2、P 90 kg/hm2、K 120 kg/hm2的处理N2 P2 K2红花花冠和籽粒产量最高。分别对红花花冠产量和红花籽粒产量与氮、磷、钾肥料的相关性进行回归分析,均达到显著水平。在干旱灌区次生盐渍化土壤上,红花花冠理论最高产量为667.98 kg/hm2,最佳施肥量为N 150.59 kg/hm2、P2O5 93.09 kg/hm2、K2O 98.75 kg/hm2;红花籽粒理论最高产量为2 644.47 kg/hm2,最佳施肥量为N 169.50 kg/hm2、P2O5 94.60 kg/hm2、K2O 102.75 kg/hm2。 相似文献
50.
Sidley JA Atkins CE Keene BW DeFrancesco TC 《Journal of veterinary internal medicine / American College of Veterinary Internal Medicine》2002,16(5):541-546
Percutaneous balloon pericardiotomy (PBP) has been performed in people and in a small number of dogs as a treatment for recurrent pericardial effusion with tamponade (PET). We performed this technique on 6 dogs with recurrent PET (5 with heart base tumors and 1 with no identifiable mass).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and fluoroscopic guidance, a balloon-dilating catheter (diameters 14-20 mm) was introduced percutaneously at the 5th intercostal space through a sheath-introducing catheter, positioned across the parietal pericardium, and inflated 3 times. No dog experienced serious complications. The procedure was considered successful in 4 of 6 dogs. One dog is still alive without recurrence of PET 1 year after the procedure. Three dogs died of unrelated disease without recurrence of PET 5. 19, and 32 months after the procedure. The procedure was not beneficial in 1 dog that was euthanized 9 weeks later because of recurrence of pleural and abdominal effusion thought to be secondary to PET. One dog may have temporarily benefited but developed symptomatic PET 6 months after PBP. PBP appears to be a safe, economical, and potentially effective palliative treatment for recurrent PET and is a reasonable, less invasive alternative to surgery for dogs with recurrent PET, especially effusions caused by heart base tumors and possibly idiopathic pericardial effusion. Premature closure of the stoma is a potential cause for long-term failure and was thought to have been responsible for the recurrence of clinical signs in 2 dog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