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03篇 |
免费 | 106篇 |
国内免费 | 378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67篇 |
农学 | 207篇 |
基础科学 | 596篇 |
641篇 | |
综合类 | 1046篇 |
农作物 | 218篇 |
水产渔业 | 123篇 |
畜牧兽医 | 148篇 |
园艺 | 56篇 |
植物保护 | 18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1篇 |
2023年 | 64篇 |
2022年 | 142篇 |
2021年 | 141篇 |
2020年 | 126篇 |
2019年 | 178篇 |
2018年 | 109篇 |
2017年 | 177篇 |
2016年 | 248篇 |
2015年 | 126篇 |
2014年 | 171篇 |
2013年 | 143篇 |
2012年 | 240篇 |
2011年 | 191篇 |
2010年 | 145篇 |
2009年 | 176篇 |
2008年 | 133篇 |
2007年 | 176篇 |
2006年 | 141篇 |
2005年 | 103篇 |
2004年 | 87篇 |
2003年 | 80篇 |
2002年 | 45篇 |
2001年 | 60篇 |
2000年 | 44篇 |
1999年 | 35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以金产5号为试验材料,在培养箱中进行盆栽模拟试验,设定5℃、7℃、9℃、11℃4个播种温度处理,测定出苗率和3叶期相关生理参数,研究金产5号最适播种温度。结果表明,5℃~9℃播种春玉米能够出苗,5℃播种出苗率偏低(86.42%),7℃~9℃播种出苗较好(89.38%~96.88%)。5℃、7℃、9℃处理的植株脯氨酸含量和还原糖含量显著高于11℃处理;5℃处理PEPC活性高于7℃、9℃、11℃处理;5℃、7℃处理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9℃、11℃处理,可溶性蛋白含量随播种温度的降低而降低,说明土壤温度在7℃以上是金产5最适播种温度。 相似文献
102.
黄土半干旱区枣林深层土壤水分消耗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黄土区人工经济林普遍出现利用性土壤干层,制约着植被的恢复与重建。为了准确计算黄土半干旱区密植高产枣林(Ziziphus jujube Mill.)深层土壤(2 m以下)水分消耗量,采用根钻法(洛阳铲)分层获得从地表到细根分布最大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含水率。结果表明:枣林深层土壤水分消耗是一个逐渐加深、逐渐向下的过程。2、4、9和12 a生枣林深层土壤水分消耗量分别为0、29.6、149.9和155.7 mm,可再供水量分别为203.7、167.7、35.5和29.7 mm;枣林生长第9年后,2~4 m土层几乎没有可利用的水分,现有降水和滴灌已经不能满足枣树的耗水需求,枣林吸收土壤水分有向深处延伸的趋势。以降水入渗最大深度为上界、细根分布最大深度为下界计算的深层土壤水分消耗量,能更准确地评估林地利用性土壤干层的程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03.
104.
气吸滚筒式垄上三行大豆密植排种器设计与参数优化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针对1.1 m大垄垄上三行密植大豆栽培技术配套播种机不得不采用单行播种单体前后错排使用,导致播种机结构复杂、通过性差等问题,研究设计了一种与垄上三行大豆密植栽培模式配套的气吸滚筒式大豆排种器。通过理论分析初步确定其主要结构参数并建立充种过程力学模型,运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中心组合试验方法,以真空度、作业速度、型孔孔径为试验因素,以粒距合格指数、重播指数、漏播指数、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为目标函数,参照国标GB6973-2005《单粒(精密)播种机试验方法》实施参数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当参数组合为型孔孔径4.5 mm、真空度4.7~5.9 k Pa、作业速度低于9.1 km/h时,该排种器的合格指数≥95%、重播指数≤3%、漏播指数≤2%、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6.5%。研究结果为气吸滚筒式三行大豆排种器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5.
为了研究沙漠干旱区降雨对砂层非饱和带水分的贡献,该文对风积砂层水分入渗过程中的水分存在形式和运移机理进行了理论和力学分析。通过以触点水为主要储水单元的立方布局颗粒模型推导出水分入渗过程中湿润深度的解析表达式,并进行验证。物理和力学分析表明,砂颗粒表面很难形成较厚的薄膜水,砂层非饱和带水分大部分以触点水的形式存在。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水分入渗的湿润深度与入渗水量和触点水湿润角有关。模型验证表明,水分入渗湿润深度的解析表达式在风积砂层入渗深度计算中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触点水湿润角与砂颗粒粒径的函数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当设定触点水湿润角为π/4时,比例常数为11.5。该研究可为干旱区农业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6.
气吸式水稻芽种直播排种器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气吸式垂直圆盘排种器为对象,采用试验优化设计的方法,研究了在一定真空度下吸孔直径、转速、孔数等对排种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真空度为1.8~4.5kPa排种性能较好;吸孔直径和转速对排种性能影响很大,最佳孔径为2.3mm,排种盘线速度不宜超过0.45m/s,孔数多比少排种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7.
为探究不同栽培深度基质和基质袋摆放对春季袋培番茄产量、品质、养分吸收和基质养分利用率的影响,以‘巴宝丽’番茄为试材,设置不同基质深度(7.5、10.5和13.5cm)及基质袋不同摆放方式(地面摆放和地面下沉20cm),共6个处理,测定了番茄的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和养分吸收等指标。结果表明:栽培基质深度对产量、果实品质均有显著影响;基质袋摆放方式对产量影响不显著,但显著影响果实可溶性蛋白、番茄红素、硝酸盐和有机酸含量;基质深度和基质袋摆放方式对果实硝酸盐含量的影响有显著的交互作用。随着栽培基质深度的增加,产量显著提高,品质明显改善;基质深度13.5cm时,番茄单株产量最高,达3.83kg/株。基质袋摆放方式和基质深度对番茄开花期、初果期及盛果期P和K的累积吸收影响显著,基质深度对番茄开花期、初果期和盛果期N的吸收也有显著影响,基质深度和基质袋摆放方式对开花期和初果期番茄植株N、P和K的累积吸收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基质内N、P和K养分利用率均是基质深度为13.5cm的处理最高,且不同基质袋摆放方式对基质养分利用率无显著影响。综上,为实现省工省力且高产优质载培,在实际生产中推荐将春季栽培番茄的基质深度设置为13.5cm(即基质供应量为9L/株)且地面摆放。 相似文献
108.
普通城门洞形断面临界水深的近似计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普通城门洞形断面临界水深的简捷计算方法。【方法】针对目前普通城门洞形过水断面临界水深计算过程繁琐、误差较大,且依赖图表、不便应用的现状,应用数学变换及逐步优化拟合原理,提出普通城门洞断面临界水深的计算公式,并采用实例对公式进行验证。【结果】得到了城门洞形断面临界水深的近似计算式,实例计算及误差分析结果表明,在工程实用范围内(临界水深与拱顶半径之比为1.13~1.85),所建立的公式最大相对误差仅为0.33%。【结论】所建立的公式物理概念清晰明确、形式简捷,为工程设计及水工设计手册的编制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9.
不同生态区播期对直播稻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目的】探讨不同生态区直播条件下播期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为品种及其适宜播期的科学区划布局提供初步理论依据。【方法】苏南太湖稻区常熟(N 31.4°)以迟熟中粳、早熟晚粳和中熟晚粳为材料,苏中里下河稻区姜堰(N 32.3°)以中熟中粳、迟熟中粳和早熟晚粳为材料,苏北淮北稻区东海(N 34.5°)以早熟中粳、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粳为材料,通过分期播种试验,比较研究不同播期对直播稻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结果】随着播期的推迟,各类型品种的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相应推迟,生育期明显缩短,总体表现为播期每推迟1 d,生育期缩短0.6 d左右。同一品种类型,随纬度的升高,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逐渐延迟,生育期依次变长。同一试验点,随播期的推迟一般晚粳品种较中粳品种生育期天数缩短略多。生育期随播期推迟而缩短主要表现在营养生长期和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期,变化范围为2-24 d,生殖生长阶段则相对稳定,变化范围仅为-2-1 d。各类型品种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均表现出随播期的推迟呈显著或极显著的减少趋势,其差异主要源于抽穗前积温与光照时数的不同,其中尤以拔节前的差异最为明显,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同一试验点,各类型品种间生育期的积温与光照时数均表现为晚粳品种大于中粳品种;同一类型品种,随试验点纬度升高,积温呈依次减少的趋势,光照时数除杂交品种以外均呈依次增加的趋势。随播期的推迟,各类型品种的温光利用率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下降趋势。播种至抽穗阶段和生育期的天数随积温的升高而线性增加,随日照时数的增加而线性减小;抽穗至成熟阶段的天数随积温的升高或日照时数的增加不同处理间表现不尽一致。【结论】播期对直播稻生育期及温光的利用有较大的影响。据此,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直播适宜布局范围进行了初步区划,并综合分析后给出其能够安全成熟的可能播期,为大面积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0.
基于产量响应诊断冬小麦水分亏缺适宜土层及其水分阈值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明确作物产量对水分亏缺的响应是实施非充分灌溉的科学基础。该文在华北气候下,通过设置不同灌水次数造成处理间的土壤供水差异,探讨了大田冬小麦籽粒产量与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水分之间的关系,系统分析了影响小麦产量的水分阈值,提出了适宜的土壤水分诊断深度。结果表明:不论从土壤水分动态、还是从全生育期平均水分来看,亏水处理与充分供水对照在浅层土壤的水分差异最大,且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0~0.4、0~0.8、0~1.2 m的水分差异分别在19.7%~36.5%、9.3%~21.7%和2.9%~9.7%之间。此外,土壤水分变异程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不同生育期、不同深度的水分与小麦产量关系多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函数,但函数关系的显著程度随生育期及土层深度而变化,其中0~0.4 m的水分与产量关系最为密切。影响小麦产量的水分阈值随生育进程呈下降趋势。自拔节孕穗至乳熟期,0~0.4、0~0.6、0~1.0、0~1.2及0~1.6 m的水分阈值由田间持水率的83.1%~95%下降到72.3%~90.0%。依据处理间土壤水分动态差异、全生育期平均水分差异、不同土层的水分变异程度、土壤水分与小麦产量关系显著性程度4方面的分析,该文提出0~0.4 m为适宜的水分亏缺诊断深度,相应在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初期、灌浆中期、灌浆后期、乳熟期的水分阈值分别为95.0%、98.4%、79.9%、73.7%、88.6%、79.6%和75.7%。该结果对小麦亏缺灌溉管理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