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62篇
  免费   363篇
  国内免费   652篇
林业   637篇
农学   362篇
基础科学   295篇
  1906篇
综合类   2496篇
农作物   238篇
水产渔业   153篇
畜牧兽医   641篇
园艺   84篇
植物保护   565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18篇
  2022年   182篇
  2021年   201篇
  2020年   203篇
  2019年   219篇
  2018年   169篇
  2017年   223篇
  2016年   323篇
  2015年   278篇
  2014年   329篇
  2013年   382篇
  2012年   531篇
  2011年   516篇
  2010年   382篇
  2009年   432篇
  2008年   382篇
  2007年   483篇
  2006年   372篇
  2005年   308篇
  2004年   224篇
  2003年   181篇
  2002年   151篇
  2001年   119篇
  2000年   118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探讨了区域雨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的综合评价方法,并将集对分析理论应用于该研究,建立了区域雨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综合评价模型。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用于评价区域雨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方法简单,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82.
综述了我国热带地区疫霉种类及其引起的植物病害,并总结了疫病的防治措施,最后对疫病防治的新策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3.
耕地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对国家和农民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耕地撂荒现象时有发生,撂荒耕地必然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影响到中国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也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沿淮地区是安徽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但近年来冬季撂荒情况日益严重。该文拟选取安徽省霍邱县,利用2015、2016、2017三年冬小麦生长期内的GF-1卫星16 m多光谱影像,提取霍邱县冬季作物种植的空间分布和面积,通过多年数据对比,来分析霍邱县近年冬季耕地撂荒情况。结果显示:2015、2016、2017三个年度冬小麦种植面积分别为937.72,821.79,608.91km~2。参照2015年度冬小麦种植情况,2016年度冬季撂荒面积115.93 km~2、占比12.36%,2017年度冬季撂荒面积328.81 km~2、占比35.06%。结合实地调研分析,霍邱县近年来冬季撂荒面积不断增大的的主要原因有农田排灌等水利设施不足、稻茬麦效益低、外出务工等。而2017年度撂荒面积明显增加的直接原因是冬小麦播种期间,出现连续阴雨异常天气,低洼地区田间积水严重,致使冬小麦无法播种,被动撂荒。该文的研究可以为沿淮地区冬季撂荒遥感调查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4.
以江苏省宿迁市农村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现阶段宿迁市农村医疗保障体系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设计一个符合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需求的多层次新型医疗保障体系,对农村新型医疗保障体系的结构模式和各种制度政策进一步完善优化,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以期完善经济后发达地区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满足农村居民医疗保障需求。  相似文献   
85.
应用时空互代方法,以柠条林为例,对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利用年限人工林土壤养分特征、空间变异及其演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人工林土壤肥力处于较低水平;人工林表层土壤养分中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空间变异性较大;各环境因子对土壤养分有一定的影响,海拔、坡度和坡向等环境因子与人工林地土壤养分间呈负相关关系,坡位和地形与人工林地土壤养分间呈正相关关系。随着利用年限的增加,人工林土壤养分各指标含量均增加,与利用年限有显著的相关性。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和速效磷的增加量不明显,全磷含量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速效钾经过多年积累有明显的增加。从土壤养分指数模型可以算出该区的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约需35a能达到中上等养分水平,速效钾则约需27a才能达到中上等养分水平。  相似文献   
86.
气候变化情景下黄淮海冬麦区降水量及其适宜度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双线性插值法将RegCM3模式模拟的A1B情景下该区域1951-2100年0.25°×0.25°的格点数据插值到各站点位置,然后利用黄淮海冬麦区1971-2000年83个站点逐日气象资料对其进行误差订正,再将情景数据分为1951-1980年、1981-2010年、2011-2040年、2041-2070年和2071-2100年共5个阶段,计算各阶段冬小麦主要生育期降水量及其适宜度,并分析相应的时空变化特点。结果表明:黄淮海冬麦区在暖湿化的气候情景下,冬小麦各主要生育期降水量和降水适宜度总体上呈现南方多北方少的分布特点,返青-拔节期降水量最少,抽穗-成熟期降水量最多,相应各主要生育期的降水适宜度表现为返青-拔节期和抽穗-成熟期较高、拔节-抽穗期较低的特点。分时段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时间推延,各主要生育期内降水适宜度与降水量基本呈正相位的变化关系,即降水量越大,适宜度也相应增大。返青-拔节期的降水量和降水适宜度均呈现北部增加、南部明显减少的趋势,拔节-抽穗期降水量和降水适宜度均呈减少-增加-减少-增加的波动变化趋势,抽穗-成熟期降水量和降水适宜度均呈先减少后相对稳定的变化趋势,全生育期内降水量和降水适宜度均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未来全球气候变暖情景下,黄淮海冬麦区北部可以考虑根据实际情况小幅扩大种植规模;南部可以考虑保持现有种植规模或小幅减小种植规模。  相似文献   
87.
利用普通及重组PCR技术克隆了奶牛β-酪蛋白基因(CSN2)5′调控成分(2826bp)和3′调控成分(620bp)。前者包括5′上游调控序列、第一外显子及部分第一内含子;后者主要包括最后一个不翻译的外显子和3′侧翼序列。纯化PCR产物通过pMD18-TVector亚克隆后测序并进行软件分析的结果表明,2个克隆片断与奶牛CSN2相应区域同源性分别为99.0%和98.0%,并且包含有全部的CSN2表达核心调控序列和多个转录、翻译因子的结合位点。  相似文献   
88.
提出了一个数学模型,对南京地区(32.04°N,118.5°E)小麦籽粒灌浆期中光能供求关系作模拟,以消光系数的日变化为反映株型的指标,从叶水平角随灌浆日进程所应具有的动态表现探讨本地区辐射条件下的合理株型。利用模型对不同基因型的光能利用率作了具体分析。分析表明,在辐射资源不足的南京地区,小麦叶片的水平角随灌浆进程以有一个由直立而水平再至倒垂的动态过程为宜。  相似文献   
89.
我国小麦产区间病害发生与损失差异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也  蒋沁宏  车琳  李春广  闫硕 《植物保护》2022,48(4):278-285
为系统全面地掌握我国各产区小麦病害的发生情况,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小麦五大产区(华东麦区、华中麦区、华北麦区、西北麦区和西南麦区)小麦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黑穗病、根腐病和全蚀病的发生及防控情况。结果表明:我国小麦病害发生危害具有区域性特点,华东和华中麦区小麦纹枯病和赤霉病发病面积较大,且造成产量损失占比远超其余三大产区;华北麦区以白粉病发生最重;西北和西南麦区锈病和白粉病发生最重。我国小麦病害防治效果显著,华东和华中麦区赤霉病、纹枯病的年均挽回损失率均在80%以上;华北麦区年均挽回损失率最高的病害是白粉病(84.43%);西北和西南麦区对锈病年均挽回损失率分别为78.20%和85.26%;黑穗病、根腐病和全蚀病挽回损失率较低。  相似文献   
90.
Cold arid trans-Himalayan Ladakh region of India bordering with Pakistan and China is one of most elevated inhabited regions of the world. This region is highly vulnerable to climate change and serious environmental threats resulting in reduction in crop productivity due to risk of agricultural pest and plant pathogens. The present work describes the various diseases attacking barley from this region where the status of barley diseases has not yet been explored. Extensive field surveys were conducted for the first time during 2004-2005 and 475 fields were inspected at the 95 locations. Yellow rust, powdery mildew, leaf spot blotch/blight, covered smut, loose smut, foot/root rot and cereal cyst nematode causing molya disease were encountered during the survey. However, yellow rust, molya and foot/root rot were found as the most destructive diseases. Excellent hotspots of the encountered diseases were identified and marked which may be used for the screening of barley genotypes and determining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plant disea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