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05篇
  免费   226篇
  国内免费   181篇
林业   476篇
农学   215篇
基础科学   25篇
  661篇
综合类   1633篇
农作物   249篇
水产渔业   15篇
畜牧兽医   266篇
园艺   476篇
植物保护   396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122篇
  2021年   162篇
  2020年   258篇
  2019年   199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131篇
  2016年   197篇
  2015年   147篇
  2014年   191篇
  2013年   219篇
  2012年   252篇
  2011年   295篇
  2010年   209篇
  2009年   253篇
  2008年   240篇
  2007年   232篇
  2006年   200篇
  2005年   155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从真菌云芝子实体中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和1个混合物,分别为:(22E,24R)-ergosta-7,22-dien-3β-ol(1)、 (22E, 24R)-ergosta-6,22-dien-3β,5α,8α-triol(2)、5α,6α-epoxy-(22E,24R)-ergosta-8,22-dien-3β,7α-diol(3)、二十四碳酸(4)、二十六碳酸(5)和α,α-trehalose(6);混合物可推测主要由russulamide(7)、ascolipid C(8)、ascolipid D(9)组成。除化合物1外,其余化合物均为该种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92.
以灭菌和未灭菌的耕层下犁底层瘠薄土为基质,以Gv,Gm,Gs,Gi等4种丛枝菌根菌(AM)为材料,研究AM菌对玉米的作用。结果表明,不同的AM菌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和促进玉米对磷的吸收作用不同。在土壤灭菌条件下,Gs和Gi 2种AM菌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和玉米地上部植株中磷含量的作用最显著。土壤没有消毒处理条件下,仅Gm菌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和植株磷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而Gi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增加虽未达到显著水平,但植株磷含量却极显著高于对照。在土壤灭菌条件下,Gv和Gm侵染玉米根系的进展快于Gs和Gi;而在土壤没有消毒处理条件下,Gs侵染玉米根系的进展最快,其次为Gv和Gm,Gi侵染玉米根系速度最慢。  相似文献   
993.
对我国大兴安岭地区野生蓝莓资源中菌根真菌进行了实地采样调查,通过压片法对野生蓝莓菌根真菌着生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根真菌对野生蓝莓的侵染率在75%左右.外生菌丝有隔,菌丝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侵入点侵入同一根段或不同根段;观察到2种内生菌丝体类型:穿梭于细胞间的菌丝和胞内菌丝团.另外,还观察到菌丝体侵入细胞形成的一种"扳口"状结构和根表皮细胞的缺失.研究认为,大兴安岭野生蓝莓中菌根真菌侵染率较高,菌丝侵染方式多样.  相似文献   
994.
从海南7个市县的甘蔗主产区采集了20份甘蔗根际土样,采用Gendeman的湿筛倾析-糖液离心法分离土样中的孢子,依据形态学方法初步鉴定出6属31种丛枝菌根真菌,包括19个确定种,12个待确定种;其中,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有11个种,已确定7个种;原囊霉属(Archaeospora)有1个确定种;球囊霉属(Glomus)有12个种,已确定5个种;巨孢囊霉属(Gigaspora)有2个确定种;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有4个确定种;多孢囊霉属(Diversispora)有1个待定种.对已确定的19个种的菌根真菌进行了形态描述.孢子分离结果表明:球囊霉属(Glomus)分离频率最高,是海南甘蔗根际丛枝菌根真菌的优势属;悬钩子球囊霉(G.rubiforme)分离频率最高,是31个种中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995.
真菌及混合菌对玉米秸秆类腐殖质形成和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针对3类真菌(木霉、黑曲霉和青霉)及混合菌在液体培养条件下对玉米秸秆类腐殖质形成和转化的影响,重点研究接种后秸秆类腐殖质组成的变化情况,以期为秸秆的生物降解、转化与土壤有机质的形成、更新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结果表明:(1)接种可迅速减少代谢液和增加菌体-秸秆残留物的含碳量,随菌体繁殖,代谢液中含碳量持续降低,随后,降解作用促使小分子进入代谢液使其碳量增加,后期呼吸作用显著,代谢液碳量再度降低.此外,残留物可被黑曲霉和混合菌有效降解,木霉和青霉在培养初期的较强繁殖能力使残留物中碳量先增加,后又被降解.(2)培养初期,木霉、青霉和混合菌对残留物中有机碳组分的降解使小分子物质进入WSS(水溶性物质),随后菌体的繁殖迫使WSS再度降低,而黑曲霉则以利用WSS合成其自身组分为主.(3)起初,FLA(类富里酸)的形成速度大于HLA(类胡敏酸),而后FLA逐渐向HLA转化,木霉处理HLA在类腐植酸中所占比例最大.(4)培养过程中,FLA分子向简单化方向发展,而HLA分子先简单,而后渐变复杂.HLA单位碳芳香环的缩合程度随培养进行先逐渐降低而后增大,总趋势为增大,木霉处理HLA的复杂程度最高.(5)残留物HLu(类胡敏素)的碳含量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先增高后降低,最终均有“净损失”,损失最大的为木霉处理.  相似文献   
996.
为探寻稻草高产栽培木耳的技术,进行了经特殊处理的4种规格的稻草丝和5种其他原料,以及不同规格的栽培容器和不同出耳管理方法栽培木耳的试验。结果表明,以20mm×50mm筛孔粉碎机处理的稻草丝为原料,用规格的为17cm×33cm聚乙烯代为栽培容器,并采用覆土加施丰产素进行出耳管理,栽培木耳可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997.
赤松菌根化育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赤松外生茵根菌种为试材,对茵根化育苗生产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培养基(PDA中)中以加入20%的麦麸汁培养基效果最好;松茸茵的最佳培养温度是25℃,最适pH值是5.5;经松茸液体茵剂处理的赤松种子的出苗率比对照提高了32%;赤松茵根化育苗技术的实施使赤松接种苗比对照在株高、地径、干重等方面都有极其显著的提高,3项指标分别提高44.85%、31.3%和33.3%.  相似文献   
998.
从香料植物天竺葵上分离筛选到一株产香真菌,对该菌株进行鉴定,确定其分类地位,并克隆其产脂肪酶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分离筛选得到的菌株TZK-1形态为菌落圆形,质地疏松,菌丝由白色变为灰褐色,菌丝无隔膜,有假根,孢囊梗基部膨大形成球形孢子囊,孢囊孢子椭圆形;该菌株18S r DNA序列与米根霉Rhizopus oryzae(KF717370)相应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6%。利用PCR扩增得到脂肪酶基因,该基因编码区全长为1 108 bp,编码369个氨基酸,脂肪酶核苷酸序列与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Rhizopus oryzae(AF229435)和Rhizopus oryzae(JN689988)聚为一支,支持强度分别达到92%和95%。结合形态学初步确定,产生浓郁甜酒香味的菌株为米根霉,能产生脂肪酶,克隆其脂肪酶基因全长。  相似文献   
999.
钱善勤  覃逸明  卢翠文  蓝群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7005-7006,7009
以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探讨了食用菌栽培课程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以教学促进生产,以生产实践巩固教学效果,以科研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教学,同时也促进教师科研生产的进行。  相似文献   
1000.
Cyanobacteria (blue-green algae) and eukaryote algae occur in freshwater, marine, and terrestrial (soil) habitats. In fact, these microorganisms comprise most of the world's biomass. Although the cyanobacteria are mostly photoautotrophic, some are facultative heterotrophs, capable of growing on certain substrates in darkness. Also, some are non-phototrophic and hence, are obligate heterotrophs. A number of cyanobacteria and eukaryote algae, particularly macroalgae, produce various, biologically active compounds. These include antibiotics which in laboratory tests inhibited bacteria and fungi that incite diseases of humans. In addition, the following fungi which are of interest to plant pathologists, were inhibitedin vitro by substances produced by various cyanobacteria: The saprophytesChaetomium globosum, Cunninghamella blakesleeana, andAspergillus oryzae and the plant pathogensRhizoctonia solani and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Extracts from seaweeds (macroalgae) sprayed on plants have been reported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Botrytis cinerea (gray mold) on strawberries,Erysiphe polygoni (powdery mildew) on turnips, and damping-off of tomato seedlings. Because many cyanobacteria and algae produce a large number of antibacterial and antifungal materials, are almost never a threat to the environment, and many can be grown in quantity in mass culture, they are suitable candidates for exploitation as biocontrol agents of plant pathogenic bacteria and fungi. Much additional work remains to be done however, to thoroughly evaluate cyanobacteria and algae and their products for this ro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