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48篇
  免费   263篇
  国内免费   698篇
林业   68篇
农学   128篇
基础科学   6篇
  169篇
综合类   1509篇
农作物   130篇
水产渔业   253篇
畜牧兽医   3194篇
园艺   1316篇
植物保护   36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190篇
  2021年   253篇
  2020年   249篇
  2019年   366篇
  2018年   186篇
  2017年   316篇
  2016年   331篇
  2015年   329篇
  2014年   373篇
  2013年   406篇
  2012年   518篇
  2011年   496篇
  2010年   297篇
  2009年   295篇
  2008年   286篇
  2007年   434篇
  2006年   242篇
  2005年   175篇
  2004年   197篇
  2003年   139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56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为研究猪源脑心肌炎病毒(EMCV)GXLC株对小鼠的致病性,将其接种4周龄健康BALB/c小鼠,观察临床症状,检查病理变化,测定心重/体重比值,检测心脏、脑、脾脏组织及血清中病毒含量,检测心脏、脑、脾脏组织中细胞因子IL-1β、TNF-α、IL-6 mRNA表达水平及血清中IL-1β、TNF-α蛋白含量。结果显示,感染小鼠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感染后第4天开始死亡,第5~7天死亡达到高峰;心脏、脑出现典型的大体病理变化和组织病理学变化,心重/体重比值显著升高、组织病理学炎症分值显著增加;感染后第1天即可在心脏、脑、脾脏及血清中检测到大量病毒,直至第14天仍能检测到病毒;血清中IL-1β、TNF-α蛋白含量显著升高,心脏、脑、脾脏组织中IL-1β、TNF-α、IL-6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而且细胞因子表达的高峰期与出现明显临床症状、严重病理损害及死亡高峰期密切相关。结果表明,猪源EMCV GXLC株对小鼠具有高度致病性,IL-1β、TNF-α、IL-6等促炎细胞因子在EMCV对小鼠的致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42.
王桂芹  王玉良 《热带作物学报》2012,33(11):2085-2090
采用悬空气培养法研究了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Griseb)不同器官水浸提液对苏丹草根尖生长、根缘细胞活性和根冠果胶甲基酯酶(PME)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空心莲子草水溶性化感物质对苏丹草根尖的发育有明显的抑制及伤害作用,且随着处理浓度增加抑制作用显著增强;苏丹草根缘细胞存活率随着水浸提液浓度的升高而下降;苏丹草根冠果胶甲基酯酶(PME)活性与水浸提液处理浓度具有密切相关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茎例外),经茎的水浸提液处理的苏丹草根冠PME活性则表现出与空心莲子草根、根状茎和叶相反的趋势;空心莲子草不同器官化感作用差异显著,其综合化感效应表现为:叶>根和根状茎>茎。化感作用是空心莲子草实现干扰性竞争的基础,也是排挤和绞杀土著物种迅速占领生态位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43.
 【目的】探讨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入侵细胞与钙信号转导之间的关系,揭示鸡柔嫩艾美耳球虫病的发生机制。【方法】采用体外狗肾细胞(madin-darby canine kidney cell,MDCK细胞)培养技术,检测了细胞外缺钙、Ca2+内流阻断剂(硝苯地平)和钙调蛋白抑制剂(三氟拉嗪)对E. tenella子孢子入侵率的影响,并测定了培养细胞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和细胞活性。【结果】E. tenella子孢子入侵细胞的抑制率随着细胞外Ca2+浓度的降低而升高。钙离子浓度降低到600 μmol•L-1时,入侵率(23.33%)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细胞外无钙时,入侵抑制率高达53.18%;硝苯地平和三氟拉嗪均能极显著抑制子孢子的入侵(P<0.01),其中10 μmol•L-1的硝苯地平和50 μmol•L-1三氟拉嗪分别对子孢子的入侵抑制率达71.41%和97.13%,二者合用入侵抑制率可达98.59%。在E. tenella子孢子入侵细胞的过程中,MDCK细胞的活性均在90%以上,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接种E. tenella子孢子的MDCK细胞培养液中LDH的活性与未接种的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细胞外钙缺乏、钙通道阻断剂硝苯地平和钙调蛋白抑制剂三氟拉嗪对E.tenella子孢子入侵MDCK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但子孢子入侵对MDCK细胞的活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44.
郑鸣  边传周  王老七 《中国农业科学》2011,44(21):4499-4507
 【目的】建立同时检测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瘟病毒(CSFV)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环介导间接PCR方法,实现3种病毒快速检测。【方法】根据GenBank数据库中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瘟病毒(CSFV)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核苷酸序列设计3对特异性探针,利用PCR技术分别标记于大豆Lectin基因片段的两端形成3种不同的报告基因,此标记的报告基因与3种待测靶标基因经杂交、缺口补平、环化后,采用1对引物反向PCR扩增报告基因,建立了PCV2、CSFV和PRRSV的环介导间接PCR检测方法,扩增片段大小分别为564 bp、434 bp和338 bp,该方法即可用于单病毒检测又可用于多病毒检测。【结果】灵敏度和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单病毒检测还是多病毒检测,该法都具有高度特异性,与其它病原检测无明显交叉反应;对PCV2、CSFV和PRRSV 3种病毒同时检测的底限分别为0.8、25和6.2 pg•μL-1,和单个病毒的检测灵敏度相同。利用环介导间接PCR和常规PCR对20份临床样本进行比较检测,结果表明,无论单病毒检测还是多病毒检测,其结果均与常规PCR检测结果完全一致。【结论】环介导间接PCR检测技术可用于PCV2、CSFV和PRRSV 3种病毒的同时检测,是一种简便快速、灵敏、特异的病原学诊断工具。  相似文献   
945.
 【目的】 探讨猪孤雌胚早期发育过程中组蛋白H4K5乙酰化水平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1)基因mRNA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早期猪孤雌胚(2-细胞、4-细胞、桑椹胚和囊胚),运用细胞免疫组化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通过检测这些胚胎的相对荧光强度来评判其H4K5的乙酰化水平;运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猪早期孤雌胚发育过程中HDAC1基因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从2-细胞到囊胚开始,其H4K5的乙酰化均在细胞核内表达,且各阶段表达量逐步提高,至囊胚期达最高(分别为1124.77±127.78、1305.81±184.23、1795.19±318.67及2149.63±529.47),差异显著(P<0.05);从2-细胞到囊胚,其HDAC1基因 mRNA表达逐步降低(分别为1.00±0、0.91±0.009、0.85±0.008及0.67±0.006),各阶段差异显著(P<0.05)。【结论】从2-细胞到囊胚,其H4K5的乙酰化水平与HDAC1基因mRNA表达水平之间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46.
卵丘细胞凋亡与增殖对牛卵母细胞体外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OCs)形态、卵丘细胞凋亡与增殖状态和卵母细胞发育能力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卵胞质均匀程度和卵丘细胞层数等形态指标,对所挑选的未成熟COCs进行分组,随后利用体外受精技术和TUNEL技术,并结合流式细胞仪,评价各组COCs的体外发育能力及其卵丘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差异。【结果】 与包被5层以上致密卵丘且卵胞质均质的COCs相比,具有2—5层轻度扩散卵丘与颗粒化卵质特征的COCs显示较好的后续胚胎发育潜力、较高的卵丘细胞凋亡程度和较低的G2-M期细胞比率。【结论】 卵丘细胞凋亡程度与未成熟卵母细胞发育潜能呈正相关;COCs形态、卵丘细胞凋亡或者G2-M期细胞比率指标可以用来指示未成熟卵母细胞的发育潜力。  相似文献   
947.
薛乾  俞红贤  荆海霞  张勤文  魏青  梁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164-14166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1日龄牦牛和黄牛小肠肥大细胞的数量及分布特点,为初生牦牛小肠黏膜免疫状态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利用常规组织学技术及改良甲苯胺蓝色染法,对1日龄牦牛和黄牛小肠内肥大细胞的分布及数量特点进行比较。[结果]1日龄牦牛小肠各段的肥大细胞数量从十二指肠向后呈显著增多趋势(P〈0.05),回肠中肥大细胞数量最多。1日龄黄牛小肠各段的肥大细胞数量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空肠中的肥大细胞数量最多,而十二指肠的肥大细胞数量最少。2种动物相同小肠肠段的肥大细胞数量差异显著(P〈0.05),1日龄牦牛十二指肠和空肠中的肥大细胞数量显著少于1日龄黄牛,但其回肠中肥大细胞数量显著多于黄牛。[结论]1日龄牦牛和黄牛小肠肥大细胞的数量及分布具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948.
高惠仙  张晓红 《山西农业科学》2011,39(12):1274-1276
为探讨除草剂对经济作物的影响,选择百草枯、丁草胺、2,4-D丁酯这3种除草剂,采用微核方法测定除草剂对蚕豆根尖细胞的毒性。结果表明,3种除草剂均不同程度引起蚕豆根尖微核细胞率的增高,且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3种除草剂中,丁草胺毒性最高,2,4-D丁酯次之,百草枯最低。  相似文献   
949.
【目的】了解广西各地当前流行的猪圆环病毒2型(PCV2)基因型差异、出现的时间、致病性及其今后流行趋势。【方法】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PCV2核苷酸全序列设计1对引物,从广西不同市(县)采集的猪组织样本(脾脏、肺脏、淋巴结、流产胎儿)中成功克隆获得34株PCV2 ORF2基因序列,并对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获得的34株PCV2中有9株ORF2基因全长为705bp,1株为696bp,其余的为702bp;经遗传进化分析,发现PCV2可以分为PCV2a、PCV2b、PCV2c、PCV2d、PCV2e5个基因型,在34株PCV2ORF2基因中,有7株属于PCV2d型,1株属于PCV2e型,25株属于PCV2b型,未发现PCV2a和PCV2c型,而新发现的GXHP-2不归属于任何一个基因型。【结论】广西目前流行的PCV2有PCV2b、PCV2d、PCV2e3个基因型,其中以PCV2b为主。  相似文献   
950.
胎生蜥蜴消化道4种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索胎生蜥蜴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形态与分布规律。应用胃泌素(Gas)、胰高血糖素(Glu)、胰多肽(PP)和P-物质(SP) 4种特异性抗血清,对胎生蜥蜴(Lacerta vivipara)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和形态学观察。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avidin-biotin compex method)以揭示其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分布规律及特点。结果表明:Gas细胞分布在贲门、幽门和小肠,其中以十二指肠处分布密度最高,贲门次之。Glu细胞主要分布在幽门和小肠前段,小肠后段偶见,并且幽门处的分布密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在幽门、十二指肠和回肠都检测到了PP细胞,并且在十二指肠分布最多。仅在幽门部检测到了少量的SP细胞。4种内分泌细胞以圆形和锥体形为主,它们广泛分布于上皮细胞之间、腺泡上皮细胞之间及上皮细胞基部。上述内分泌细胞的分布特点可能与其食性、食物组成和生活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