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9篇 |
免费 | 2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3篇 |
农学 | 2篇 |
基础科学 | 6篇 |
25篇 | |
综合类 | 20篇 |
水产渔业 | 4篇 |
畜牧兽医 | 30篇 |
植物保护 | 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51.
多约束条件下复垦土壤水分的微波探测及标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地雷达(GPR)是一个采用微波技术对地下目标进行无损探测的技术,试验旨在揭示复垦土壤在多盐分及多重金属污染条件下,不同水分系列对探地雷达的影响程度,试验采用中心频率为400 MHz的天线。GPR探测的体积水分含量与烘干法存在较大的误差,在体积水分含量达到40%左右,二者的测量值非常接近,随着水分含量的降低,误差增大。GPR探测的体积水分含量、复垦土壤电导率、复垦土壤孔隙度密切相关。通过拟合,建立了复垦土壤体积水分含量的数学模型。能够提供实时的大田规模土壤水分数据,解决了复垦田块有效灌溉管理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52.
53.
54.
55.
56.
为揭示复垦地不同剖面土壤容重的总体特征和深度差异,以中煤平朔安太堡露天矿南排土场为研究对象,基于探地雷达(GPR)图像特征分析土壤容重差异,构建介电常数与土壤容重之间的关系。分析方法采用环刀采样称重法、探地雷达探测法、方差分析法、拟合分析法等。结果表明:矿区排土场平台土壤容重大于边坡,边坡坡度越大,土壤容重越小。在土壤含水率较小时,各个剖面0~30 cm处有较多大振幅信号,土壤容重较小,探地雷达信号图上大振幅信号的多少与土壤容重大小成反比。土壤容重随介电常数的增大而呈线性增加趋势,且二者拟合后的R2值达0.813 9,相伴概率小于0.01。研究表明,矿区排土场不同位置及同一剖面不同深度土壤容重大小差异明显,通过探地雷达可对土壤容重差异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7.
准确揭示动态沉降过程中土层厚度及其变化情况对合理确定覆土层厚度,科学评价复垦土体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试验,结合探地雷达数据,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Hilbert-Huang transform, HHT)进行信号处理,根据希尔伯特谱确定覆土层所在的时域范围;提取由HHT获取的多个固有模态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 IMF)的时间-瞬时频率信息,建立IMF2分量与相对介电常数的关系模型,进而获取覆土层厚度;将所建立的关系模型进一步应用于时间序列上的覆土层厚度的探测之中,实现覆土层厚度的动态探测。研究结果表明:覆土层下沉会引起层状介质之间的介电常数差异,进而导致分界面处的振幅变化;瞬时频率平均值与相对介电常数之间存在较高相关性,其利用多项式回归的建模决定系数R2达到0.887 0;综合考虑时域下的振幅与瞬时频率变化的联合时频分析可有效探测覆土层厚度,随覆土层厚度的增加和时间的推移探测精度整体略有下降,探测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为3.65%。 相似文献
58.
鸭嘴式成穴器的选型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鸭嘴式成穴器的形状直接影响着穴播轮的入土性能,常见的鸭嘴形状有楔形和锥形2种,本研究对成穴器的2种鸭嘴形状入土性能所成穴孔大小及动土量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不论是从入土难易程度还是从所成穴孔大小或是动土量多少来看,锥形鸭嘴都要优于楔形鸭嘴;鸭嘴前角的存在,使穴孔增大,鸭嘴后角的大小,影响鸭嘴出土时的动土量,有利于覆土. 相似文献
59.
稀植留营养枝对杂交棉豫杂35通风透光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稀植、留营养枝对杂交棉豫杂35通风透光特性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8万株/hm^2并留3个强势营养枝,2.1万株/hm^2并留2个强势营养枝和2.4万株/hm^2并留2个强势营养枝比1.5万株/hm^2并留3个强势营养枝的棉花,群体叶面积动态及中下部透光合理,干物质积累多,群体开花量大,单位面积结铃数显著增加,皮棉产量增加9.5%~10.5%,达到显著水平。而在1.8~2.4万株/hm^2密度范围内,棉花产量差异不显著。说明在高产条件下,杂交棉豫杂35密度弹性大,密度可由目前的(2.25~3.00)万株/hm^2降低到1.80万株/hm^2。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