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3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67篇
林业   46篇
农学   67篇
基础科学   9篇
  48篇
综合类   403篇
农作物   44篇
水产渔业   145篇
畜牧兽医   313篇
园艺   46篇
植物保护   7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不同茶树品种(系)的绿茶滋味分析及评价模型构建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客观准确地评价不同茶树品种(系)绿茶的滋味品质,该研究系统分析了25个茶树品种(系)绿茶的主要滋味成分含量及其Dot值,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茶树品种(系)绿茶滋味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并建立滋味品质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儿茶素、咖啡碱是不同茶树品种(系)绿茶苦涩味强度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EGCG)是所测样品中涩味的主要贡献物质,EGCG和咖啡碱为所测样品中苦味的主要贡献物质。氨基酸是不同茶树品种(系)绿茶鲜味、甜味差异主要因素,谷氨酸是所测样品中鲜味的主要贡献物质。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9.018%,并以前5个主成分的线性回归方程和贡献率构建了滋味品质评价模型,模型评价结果与感官审评结果较为相似,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相关系数为0.791;利用模型中各主成分的得分,能够较好的区分所测样品的苦、涩、鲜、爽等滋味特征。因此,该研究所建模型能够较好的评价所测样品的滋味品质及其主要滋味特征的差异,为各茶树品种(系)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不同茶树品种(系)绿茶滋味品质的科学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92.
对食用菌产业来说,菌种质量的好坏关系重大,好的菌种给菇农带来高产、高效益,而劣质菌种的误用将给菇农造成严重损失。劣质菌种导致菇农经济损失的事件时有发生,为了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如何在事件发生后最大限度地挽回菇农的损失,对菇农因劣质菌种造成损失的法律保障及可追溯性进行分析,不仅为食用菌菌种生产单位提供指导,也为菇农因劣质菌种造成损失提供法律保证,为今后制定保护菇农损失法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3.
一例死亡野生斑羚寄生虫种类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陕西省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从秦岭山区救回1只野生斑羚,因抢救无效死亡,随即对该斑羚进行寄生虫学剖检及粪便检查。所获寄生虫经鉴定共有6目10科13属。分别是艾美耳球虫(Eimeriaspp.)、肉孢子虫(Sarcocystissp.)包囊、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奥斯特线虫(Ostertagiasp.)、粗纹食道口线虫(Oesophagostomum asperum)、瞪羚毛尾线虫(Trichuris gazellae)、鹿槽盘吸虫(Ogmocotyle sikae)、矛形双腔吸虫(Dicrocoelium lanceatum)和中华双腔吸虫(D.chinensis)、贝氏莫尼茨绦虫(Moniezia benedeni)、细颈囊尾蚴(Cysticercus tenuicollis)、血蜱(Haemaphysalissp.)、革蜱(Dermacentorsp.)。  相似文献   
994.
Novel high-throughput cultivation techniques create a demand to pre-select strains for in-depth follow-up studies. We report a workflow to identify promising producers of novel natural products by systematically characterizing their metabolomes. For this purpose, 60 strains from four phyla (Proteobacteria, Bacteroidetes, Actinobacteria and Firmicutes) comprising 16 novel species and six novel genera were cultivated from marine and terrestrial sources. Their cellular metabolomes were recorded by LC-MS/MS; data analysis comprised databases MS/MS matching, in silico compound assignment, and GNPS-based molecular networking. Overall, 1052 different molecules were identified from 6418 features, among them were unusual metabolites such as 4-methoxychalcone. Only a minor portion of the 755 features were found in all phyla, while the majority occurred in a single phylogroup or even in a single strain. Metabolomic methods enabled the recognition of highly talented strains such as AEG42_45, which had 107 unique features, among which a family of 28 potentially novel and related compounds according to MS/MS similarities. In summary, we propose that high-throughput cultivation and isolation of bacteria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resented systematic and unbiased metabolome analysis workflow is a promising approach to capture and assess the enormous metabolic potential of previously uncultured bacteria.  相似文献   
995.
为研究Ⅱ型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不同分离株毒力强弱及生物学特性的差异,该研究从患病和健康草鱼体内分离到Ⅱ型GCRV各一株,分别命名为ZH180804和CQ180701,并从细胞培养特性、致病性、基因组带型、基因序列差异、遗传进化关系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ZH180804对草鱼和稀有鲫的致死率分别为80%和100%, CQ180701对草鱼和稀有鲫的致死率分别为0和10%,初步表明ZH180804为强毒株,CQ180701为弱毒株,且弱毒株感染过的草鱼对强毒株的攻击感染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2株分离株在草鱼鳔细胞(GSB)、稀有鲫卵细胞(GRE)及稀有鲫尾鳍细胞(GRF)中均能增殖但不产生致细胞病变效应(CPE),且ZH180804株的增殖量是CQ180701株的1 000倍以上;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结果显示,2株分离株基因组带型相似,但S7、S8、S9、S10与S11节段的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2株病毒的S7与S11节段的基因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和99%。基于S7与S11节段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构建的...  相似文献   
996.
采用土壤稀释法和平板纯化法,从受阿特拉津污染土壤中分离出三株高效降解菌,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分析及16 S rDNA鉴定,确定菌株的生物学特征和分类地位.同时选用海藻酸钠、聚乙烯醇、明胶和生物炭为载体包埋菌株,比较固定菌株24 h的物理性能.并采用气相色谱和分光光度法,测定固定化菌株、菌株的降解率及生长情况.经16S...  相似文献   
997.
从河南省不同地区数个中小型养猪场的仔猪黄痢自然发病病例中分离到7株细菌,经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及生化反应鉴定,均为大肠埃希氏杆菌(Escherichia Coli)。随后对7株细菌进行常规药敏试验,结果显示,7株分离株均对磷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唑啉等药物高度敏感,而对庆大霉素、氟苯尼考、复方新诺明等药物均不敏感,说明河南省仔猪黄痢大肠杆菌的耐药性较为普遍。  相似文献   
998.
痒病是一类引起绵羊和山羊的神经退行性脑病,是目前世界上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引起该病的病原是一种朊蛋白,它与宿主自身的正常朊蛋白在一级结构上是相同的,只是二级结构的构象有所不同。论文针对目前人们研究中发现羊痒病的病毒存在不同的毒株型,以及不同毒株型的分子特性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99.
西瓜花叶病毒(WMV-2)两株系寄主的病生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沈阳农大植保系植物病毒研究室提供的WMV-2两株系WMV-2(1)和WMV-2(2)为试材,它们除寄主范围及在某示植物上有症状反应的差异外,亦导致其寄主的病生理反应不同。如接种到西葫芦叶片后,株系的强弱差别亦能反应到叶片叶绿素含量多少。光合作用强度、电导率及过氧化物同工酶活性等指标上,试验初步观察到WMV-2的两个株系其寄主病生理上,存在某些可以分辨的差异,WMV-2(1)对西葫芦叶片内叶绿素的破坏程度、降低光合强度以及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的程度等均大于WMV-2(2)。由此,作者等初步认为这些病生理指标可作为区分西瓜花叶病毒株系较好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000.
两株拟除虫菊酯类农药高效降解菌混合降解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从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生产车间下水道驯化污泥中分离筛选出两株可同时降解联苯菊酯、甲氰菊酯、氯氰菊酯的高效菌株M6R9和M5R14,经鉴定为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和缺陷假单胞菌Pseudomonas diminuta。通过单一菌和混合菌对比实验,发现单一菌及混合菌对联苯菊酯、甲氰菊酯、氯氰菊酯的降解率均与接菌量(OD415nm)呈正相关,且降解过程满足一级动力学方程。在含联苯菊酯、甲氰菊酯、氯氰菊酯各100 mg/L的基础培养基中,接菌量相同(单一菌OD415nm 均为0.2,混合菌中M6R9和M5R14的OD415nm各为0.1),于30 ℃、pH 7.0、180 r/min下培养3 d,发现混合菌对联苯菊酯、甲氰菊酯、氯氰菊酯的降解率分别比单一菌M6R9和M5R14提高2.5%、3.4%、2.3%和14.5%、14.6%、15.5%,半衰期分别缩短8.1、14.8、13.1 h和40.3、50.7、46.4 h,表明混合菌对联苯菊酯、甲氰菊酯、氯氰菊酯的降解存在协同作用,即混合菌可提高3种菊酯类农药残留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