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22篇
  免费   916篇
  国内免费   934篇
林业   573篇
农学   709篇
基础科学   225篇
  5244篇
综合类   4134篇
农作物   657篇
水产渔业   909篇
畜牧兽医   1499篇
园艺   298篇
植物保护   524篇
  2024年   106篇
  2023年   335篇
  2022年   491篇
  2021年   566篇
  2020年   555篇
  2019年   603篇
  2018年   496篇
  2017年   775篇
  2016年   800篇
  2015年   604篇
  2014年   669篇
  2013年   1059篇
  2012年   1127篇
  2011年   887篇
  2010年   645篇
  2009年   644篇
  2008年   566篇
  2007年   663篇
  2006年   556篇
  2005年   448篇
  2004年   338篇
  2003年   286篇
  2002年   198篇
  2001年   185篇
  2000年   168篇
  1999年   135篇
  1998年   120篇
  1997年   111篇
  1996年   103篇
  1995年   87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5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为探究洱海流域油菜种植合理的施肥方式,研究不同有机肥替代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油菜产量的影响,在云南大理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进行油菜田间试验。田间试验设置不施肥(CK);常规化肥施用(CF);以CF氮素折纯计算,设30%固体、液体有机肥替代(T1、T4);70%固体、液体有机肥替代(T2、T5);100%固体、液体有机肥替代(T3、T6),共8个处理。结果表明:与试验前土壤相比,除CF和T6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提升2.66%和6.57%外,各施肥处理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有下降趋势,T1、T2、T3土壤全磷含量与有机肥配施比例增加呈正相关,而T4、T5、T6呈负相关,施用液体有机肥使土壤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含量在短时间内大幅提高;除T4处理外,有机肥的施用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有提升作用,其中T5处理效果最好,提升了28.66%;T1、T2、T4处理均导致土壤容重较试验前土壤上升,上升幅度分别为15.84%、16.83%、17.82%;液体有机肥替代处理均导致土壤pH值较试验前土壤有所下降,单施液体有机肥下降幅度最大,降低5.17%;与CF处理相比,随着有机肥替代比例增加,油菜株高、角果长度、单株角果数、千粒质量、油菜产量均呈下降趋势,T1~T6处理油菜产量减少18.06%~76.65%,30%有机肥替代(T1、T4)与CF处理差异较小。综合考虑不同施肥处理对环境和油菜产量的影响,30%固体有机肥替代(T1)是较优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32.
本文以黑龙江省绥棱浆果研究所选育的"楚伊×蒙优1"、"楚伊×蒙优2"、"楚伊×蒙优3"、"楚伊×蒙优4"、"HS-21×蒙优1"、"HS-22×阿列伊"、"绥1×蒙优7"和"HS-20×阿列伊"8个大果沙棘杂交组合为研究对象,对杂交后代果实中糖、酸和黄色素成分的遗传变异倾向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以蒙古沙棘系列雄株为父本的杂交组合后代果实中糖含量呈低亲变异的趋向,以阿列伊为父本的杂交组合后代果实中糖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呈高亲变异倾向.阿列伊作为父本优于蒙古沙棘系列雄株."高糖"母本楚伊杂交组合的F1代株系果实中糖含量均呈现出衰退趋势.8个沙棘杂交组合后代果实中酸含量呈现一定程度的高亲变异."HS-21×蒙优1"杂交组合后代果实中酸含量变异广泛.8个沙棘杂交组合后代果实中黄色素含量一定程度上亦呈高亲变异倾向.在"楚伊×蒙优4"杂交组合后代中进行选择,获得超亲株系的几率最大.  相似文献   
133.
本文分析了印度Leh地区沙棘籽油中脂肪酸各成分的含量,结果显示沙棘种子含油量为17.61%,籽油富含油酸(23.012%)和亚油酸(30.162%).  相似文献   
134.
为明确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基于6 a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无秸秆还田(CK)、秸秆覆盖还田(FG)、秸秆翻埋还田(FM)处理下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及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及其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与CK相比,FM处理0~40 cm土层SOC含量提高7.87%~29.54%,FG处理0~30 cm土层SOC含量增加1.91%~18.61%,30~40 cm土层SOC含量降低7.67%;FM和FG处理0~40 cm土层土壤WSOC含量分别提升13.42%~39.42%和0.28%~26.34%。(2)通过WSOC三维荧光光谱发现,各土层CK(Ex/Em=300/34、Ex/Em=300/340、Ex/Em=240/340、Ex/Em=300/340)处理WSOC荧光特征峰为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和类色氨酸蛋白质物质荧光峰;FM(Ex/Em=340/430、Ex/Em=340/430、Ex/Em=340/435、Ex/Em=340/435)和FG(Ex/Em=270/440、Ex/Em=270/435、Ex/Em=340/435、Ex/Em=340/430)处理为类腐殖酸类物质荧光特征峰,腐殖化程度较高,结构较为复杂;荧光区域积分表明,FM和FG处理类腐殖酸类物质(Ⅴ)和富里酸类物质(Ⅲ)的积分百分比分别较CK增加12.18%~27.39%、11.98%~30.72%和3.96%~5.73%、2.99%~5.40%。(3)土壤WSOC包含两个组分,C1(Ex/Em=340/435, 270/435)组分为类腐殖酸类物质,C2(Ex/Em=290/345, 240/345)组分为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和类色氨酸蛋白质物质;Fmax值结果表明,0~40 cm土层的C1组分相对含量表现为FM>FG>CK,表明秸秆翻埋还田更有助于土壤中营养物质含量增加和形成更高分子量的有机物。综上,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均可提升SOC和土壤WSOC含量,增加腐殖化程度,加强土壤的供肥能力,翻埋还田处理提升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5.
为探究玉米高产和减少硝态氮残留的合理施肥模式,通过山西寿阳旱地春玉米田间试验和APSIM模型模拟,研究不同施肥类型和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硝态氮残留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田间试验设置3个施肥类型主处理,包括化肥单施、有机无机肥配施(配施比例1∶1)和有机肥单施;7个施肥梯度副处理,分别为0、50、100、150、200、250、300 kg·hm-2,并利用2019—2021年试验站点数据对模型进行校准验证。结果表明:APSIM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当地玉米产量和硝态氮残留量状况。各降水年型下,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玉米产量先增加后减少,硝态氮残留量显著增加,氮肥利用率有所降低;相同施肥类型及施肥量下,丰水年的春玉米作物产量最高,硝态氮残留量最低,氮肥利用率最高;相同降水年型及施肥量下,有机无机肥配施方式的春玉米产量最高,硝态氮残留量居中,氮肥利用率最高。相较于化肥单施和有机肥单施方式,有机无机肥配施对于干旱地区玉米产量提升效果更好,其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对降水变化的敏感性相对较低,其氮肥利用率受降水影响也更小。综上,当施氮量介于148~168 kg·hm-2时,有机无机肥配施方式下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维持在阈值内,春玉米产量可达到理论产量的95%左右,适宜在研究区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6.
三种滴灌肥对草莓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滴施氨基酸、全生物有机肥和黄腐酸复合肥对草莓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在克拉玛依白碱滩区设常规对照处理基础上,追施氨基酸、全生物有机肥和黄腐酸复合肥3种有机肥,共4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排列,分析3种滴灌肥与草莓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滴灌肥能够显著提高草莓株高、单株叶面积和全株生物量,成熟期分别提高18....  相似文献   
137.
为研究秸秆还田旋耕深度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明确不同秸秆还田深度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的关系,在3年(2016—2018年)田间微区定位试验条件下,研究秸秆旋耕还田10 cm(S1D1)、20 cm(S1D2)、30 cm(S1D3)和秸秆移除旋耕10 cm(S2D1)、20 cm(S2D2)、30 cm(S2D3) 6个处理对东北春玉米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旋耕深度(D)及其与秸秆处理(S)交互作用(S×D)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SOC)含量,0~20 cm土层S1D1、S1D2处理SOC含量较S1D3处理高1.2%~16.0%,而20~40 cm土层S2D3处理SOC含量最高。旋耕深度、秸秆处理及两者交互作用对土壤硝态氮(NO3--N)和铵态氮(NH4+-N)含量、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显著。在0~40 cm土层,D1、D2旋耕深度下秸秆还田处理NO3--N含量比秸秆移除处理平均提高46.9%和34.9%,NH4+-N含量平均降低31.6%和4.4%。在各旋耕深度下,S1处理0~20 cm土层蔗糖酶和脲酶活性高于S2处理,20~30 cm土层过氧化氢酶活性低于S2处理。相关性分析表明,SOC、土壤全氮(TN)与NO3--N、NH4+-N含量和蔗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pH、土壤含水量(SWC)呈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与S1D1相比,S1D2对0~20土层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0~40 cm土层SOC、TN含量影响更明显。综上所述,秸秆旋耕还田20 cm可改善0~40 cm土层养分水平,提高土壤酶活性,推荐为东北春玉米产区农田土壤培肥的合理秸秆还田方式。  相似文献   
138.
有机肥配施对中国农田土壤容重影响的整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有机肥配施是我国化肥减施的重要手段之一,探究化学氮肥减施并配施有机肥对不同土壤利用类型、土壤质地及有机肥类型下土壤容重的影响程度,对于深刻认识农田土壤物理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整合2000年1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期间已公开发表的文献数据,建立了包含320组相对独立数据的数据库。利用Meta-analysis定量分析不同土壤利用类型、土壤质地、有机肥类型、有机肥施用量、施用频次和施用年限等分类条件下化学氮肥减施并配施有机肥对土壤容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化学氮肥施用相比,配施有机肥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平均降幅为4.53%。不同土壤利用类型下,有机肥配施显著降低了果园土壤容重,降幅为9.06%,显著高于水田(3.72%)和旱地(5.25%)土壤容重的降幅。不同土壤质地下,有机肥配施使砂土土壤容重下降6.96%,显著高于壤土和黏土容重的降幅。不同有机肥类型之间,生物肥料对土壤容重的影响最大,土壤容重降幅为5.70%,生物炭的影响次之,其土壤容重的降幅为5.21%,二者对土壤容重的影响显著大于动物粪肥和作物秸秆(土壤容重降幅分别为3.67%和2.30%)。此外,土壤容重的下降幅度随有机肥施用量和施用年限、施用频次的增加而呈现增大趋势。本研究为评估我国化学氮肥减施对土壤容重的影响提供了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39.
为筛选高氨基酸和高茶氨酸茶树资源,探明贵州茶树资源氨基酸和茶氨酸特性,本研究分别利用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15份贵州地方茶树资源春季一芽二叶生化样的氨基酸总量和茶氨酸含量。结果表明:115份茶树资源的氨基酸总量在0.95%~7.96%,平均值为3.40%;茶氨酸含量在0~3.80%,平均值为1.58%;茶氨酸占比在0~67.66%,且集中分布于40%~<60%。在这115份茶树资源中,发现特异高氨基酸(氨基酸总量≥5%)茶树资源11份、特异高茶氨酸(茶氨酸含量≥3%)茶树资源3份。不同地方的茶树资源,其氨基酸总量和茶氨酸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贵定、黎平和石阡的茶树资源表现出较高的氨基酸总量和茶氨酸含量,而三都和普安的茶树资源氨基酸总量和茶氨酸含量显著(P<0.05)低于其他地方。来自三都的突肋茶(Camellia costata)资源表现出更原始的生化性状,均未检测出茶氨酸。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15份茶树资源可分为5类,其中,石苔14号以远高于其他资源的氨基酸总量和茶氨酸含量单独分为一类。  相似文献   
140.
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旱地轮作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施肥方式下旱地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及其相互关系,筛选出农田最佳施肥管理措施,于2015—2018年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9种不同施肥设置[有机肥配施磷肥(MP)、有机肥配施氮肥(MN)、磷钾肥配施(PK)、氮磷肥配施(NP)、种植作物不施肥(CK)、氮磷钾肥配施(NPK)、氮钾肥配施(NK)、有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