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6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459篇
林业   558篇
农学   215篇
基础科学   220篇
  685篇
综合类   1545篇
农作物   79篇
水产渔业   77篇
畜牧兽医   204篇
园艺   74篇
植物保护   117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101篇
  2021年   126篇
  2020年   122篇
  2019年   135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116篇
  2016年   129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159篇
  2013年   178篇
  2012年   241篇
  2011年   252篇
  2010年   177篇
  2009年   157篇
  2008年   155篇
  2007年   205篇
  2006年   177篇
  2005年   139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5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花生属植物起源、分类及花生栽培种祖先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了解花生属植物的起源、分类及栽培种花生的野生种祖先对利用野生种改良栽培种花生品种和扩大其遗传基础均具有重要意义。花生(Arachis hypogaea L.)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植物蛋白质来源,现已经鉴定出花生属植物有80个种,分属于9个区组;花生区组包括花生栽培种和其它30个野生种,花生栽培种与花生区组的野生种杂交亲和,与其它区组的野生种杂交不亲和。通过种间杂交、细胞学和分子标记等现代生物技术对花生属种间亲缘关系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目前比较一致认为A.duranensis和A.ipaensis最有可能是栽培种花生的野生种祖先。通过各种途径利用花生野生种质资源改良花生栽培种和进行种质创新是今后花生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992.
通过对交叉学科的认识和<中图法>在交叉学科列类的分析,提出编目人员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组配检索的功能,对交叉学科文献采用互见分类标引,以增强文献分类标引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993.
基于最优波段组合的土地利用/覆盖遥感信息提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渭河下游河流沿线区域为研究区,通过对2002年ETM+影像的各波段光谱特征、相关系数矩阵、最佳指数OIF、修正植被指数RNDVI、主成分变换进行分析后,认为第一主成分分量PC1、RNDVI和Band4为最优波段组合。利用非监督的ISODATA和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后,得到的总体分类精度为90.098 7%,Kappa系数为0.884 5,说明该研究方法获得的分类精度较高,步骤简便且实用性强,能极大地提取遥感分类信息。  相似文献   
994.
为了解林地土壤养分状况,本文对黎平县杉木大径材林地土壤进行分级,并检测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林地土壤pH呈酸性,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水解氮中等;其中有效磷含量2 mg/kg的6级土壤比例达到77.42%严重偏低;有效磷都分布在5、6级土壤,速效钾集中分布在4、5级土壤;除20~40 cm土层与40~60 cm土层速效钾含量差异不显著外,各养分含量在不同土层之间差异水平显著,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不同土层之间达到强变异程度。0~60 cm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总体表现为土壤上层养分含量高于下层土壤,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995.
土壤镉污染北方小麦生产阈值及产区划分初探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本研究在从我国北方6个小麦产区的农田点对点收集了147对土壤和小麦样品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壤样品的pH、Cd含量、有机质(SOM)、阳离子交换量(CEC)、黏粒含量(Clay)及小麦籽粒的Cd含量,并通过线性相关与多元回归方法分析土壤性质与小麦籽粒Cd富集系数(BCF)之间的定量关系。同时,利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对小麦宜产、限产和禁产区进行了划分,并以保护不同比例小麦安全生产反推出了各划分区的土壤Cd含量安全生产阈值。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农田土壤和小麦生产均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土壤Cd超标率95.1%,小麦籽粒Cd超标率47.6%。除CEC外,土壤pH、SOM和Clay含量均与BCF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8(P0.05)、0.14(P0.05)和-0.53(P0.01)。由土壤pH、SOM和Clay含量3个变量所建立的回归模型可解释54%的BCF变异。基于北方小麦产区土壤的性质特征,设定3种典型情景,即当土壤6.5≤pH7.5(SOM=15 g·kg~(-1),Clay=20%)、7.5≤pH8.5(SOM=30 g·kg~(-1),Clay=20%)和pH≥8.5(SOM=20 g·kg~(-1),Clay=20%)时,小麦宜产区土壤Cd阈值分别为0.33、0.41mg·kg~(-1)和0.64 mg·kg~(-1);禁产区阈值为1.93、2.51 mg·kg~(-1)和2.61 mg·kg~(-1);土壤Cd含量在宜产区阈值和禁产区阈值之间即可划分为小麦限产区。  相似文献   
996.
大豆花粉育性分类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完全不育的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完全可育的保持系、恢复系为对照,以5个分离群体为主要试材,将花粉败育率分为11个等级,观察、分析了花粉败育率的分布情况.不育对照花粉败育率均在95.1%以上,实际观察值为99%以上.可育对照败育率均在10%以内,实际观察值在5%以内.分离群体花粉败育率有三个高峰,第一个峰值出现在败育率0~10%,植株高度可育,其中95%植株集中在0~5%之间.第二个峰值出现在败育率为95.1%~100%,实际观察值均高于98%,植株高度不育.另一个峰值出现在败育率40.1%~60%之间,是典型的半不育.以此为中心向可育和不育两个方向递减.花粉败育率10%和95%是两个明显的分界点.依据分离群体和对照的花粉败育率的分布情况,将大豆花粉育性分为4类.1、可育:花粉败育率0~5%.2、不育:花粉败育率95.1%~100%.3、半不育:花粉败育率10.1%~95%.4、典型半不育:花粉败育率40.1%~60%.  相似文献   
997.
火龙果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目前国内外火龙果的分类、主要推广品种、育种目标和育种技术等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火龙果育种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8.
茶叶色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茶叶色素是存在于茶鲜叶和成品茶中的一类有色物质,对茶叶风味品质的形成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茶叶色素的分类、形成、分析测定及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进一步开展茶叶色素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9.
利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基于32个重要表型性状研究中国29种(包括变种)胡椒属植物的形态多样性与系统关系。结果表明:枝条是否被毛、叶片宽度、叶质地等9个性状与其它性状密切相关,或出现规律性不明显,在种以上分类单位划分中作用不大;表型性状变异水平偏低,且各性状贡献率分散,累计贡献率增长缓慢,说明胡椒属植物在演化过程中表型变异的多方向性和复杂性;29种胡椒属植物大体可被划分为4个类群,各类群并未出现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00.
Potato virus Y (PVY) isolates from potato were divided into two major groups – I and II – on the basis of nucleotide sequence variability at the 5′-UTR of the virus genome. In this paper, a consensus sequence for each group was compiled by examining PVY isolates of potato. The consensus sequences of the two groups differed from each other by as much as 31% of nucleotide sequence divergence. However, sequences of most individual members within each group (except for one, the 605 strain) were conserved and varied by less than 1% in group II and up to 6% in group I. These results confirm that the two virus groups are markedly distinct but that the 5′-UTR sequence of individual members within each group is highly conserved. These findings imply that the 5′-UTR can be reliably applied for major grouping of isolates but that its use for discrimination among individual isolates within each group is limited. Isolates of both group I and II included members of the O/N-NTN virus types. Classification of PVY isolates in potato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