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79篇 |
免费 | 600篇 |
国内免费 | 314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585篇 |
农学 | 300篇 |
基础科学 | 60篇 |
734篇 | |
综合类 | 2008篇 |
农作物 | 444篇 |
水产渔业 | 1317篇 |
畜牧兽医 | 961篇 |
园艺 | 129篇 |
植物保护 | 15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9篇 |
2023年 | 123篇 |
2022年 | 192篇 |
2021年 | 213篇 |
2020年 | 223篇 |
2019年 | 265篇 |
2018年 | 177篇 |
2017年 | 309篇 |
2016年 | 346篇 |
2015年 | 244篇 |
2014年 | 298篇 |
2013年 | 400篇 |
2012年 | 394篇 |
2011年 | 402篇 |
2010年 | 330篇 |
2009年 | 325篇 |
2008年 | 299篇 |
2007年 | 320篇 |
2006年 | 262篇 |
2005年 | 212篇 |
2004年 | 178篇 |
2003年 | 148篇 |
2002年 | 123篇 |
2001年 | 103篇 |
2000年 | 85篇 |
1999年 | 101篇 |
1998年 | 85篇 |
1997年 | 79篇 |
1996年 | 55篇 |
1995年 | 65篇 |
1994年 | 46篇 |
1993年 | 48篇 |
1992年 | 34篇 |
1991年 | 31篇 |
1990年 | 30篇 |
1989年 | 21篇 |
1988年 | 25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4篇 |
1981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6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992.
[目的]研究在水分胁迫条件下不同控释肥料释放特征及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方法]利用旱地小麦大田实验,以仅施磷钾肥和优化施肥为对照,选用4种不同的包膜材料控释肥A、B、C和D.[结果]在磷钾水平相同条件下,控释氮肥A和B均能显著提高小麦产量,亩穗数是导致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控释氮肥A和B在冬前分别释放了44.4%和46.3%,拔节期释放了72.1%和69.8%,收获期释放了88.0%和91.5%,能够满足旱作小麦全生育期的氮肥需求;另外与OPT(优化施肥)处理相比,控释肥A和B氮素积累量分别增加1.39、2.09 kg/667 m2,氮肥利用率增加8.66和13.04个百分点,氮肥偏生产力增加9.00、7.22kg/kg,[结论]控释肥A和B对旱作冬小麦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93.
分析了东风西沙水源地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优势种分布、群落结构分布以及多样性等特征.结果表明,东风西沙水源地共监测出藻类6门共64种(属),分别为蓝藻、绿藻、硅藻、隐藻、裸藻、金藻,其中硅藻和绿藻共47种,为水源地的主要浮游植物种类;浮游植物优势种单一,主要为硅藻门的短小舟形、克洛脆杆藻,隐藻门的尖尾蓝隐藻,以及蓝藻门的铜绿微囊藻,且优势度值较小;监测期间浮游植物密度为8.20×10^5 ~8.40×10^6 cells/L,均值为3.71×10^6 cells/L;群落特征指数统计结果表明东风西沙目前水质较好,总体上处于轻或无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994.
995.
黄淮海地区稻茬小麦田杂草组成及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黄淮海地区稻茬小麦田杂草组成及群落特征,采用倒置W型九点取样法对黄淮海地区稻茬小麦田杂草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区域聚类分析。调查结果表明:从杂草种类来看,黄淮海地区稻茬小麦田杂草共有49种,隶属于17科45属,其中禾本科、菊科、十字花科和石竹科种类最多,分别有10、8、7和6种;从杂草优势度来看,优势杂草有7种,分别为看麦娘Alopecurus aequalis、硬草Sclerochloa kengiana、猪殃殃Galium aparine、牛繁缕Malachium aquaticum、稻槎菜Lapsana apogonoides、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日本看麦娘A. japonicus,区域性优势杂草有6种,分别为野老鹳草Geranium carolinianum、碎米芥Cardamine hirsuta、大巢菜Vicia gigantea、通泉草Mazus japonicus、菵草Beckmannia syzigachne、委陵菜Potentilla chinensis,这13种杂草是构成黄淮海地区稻茬小麦田的主要杂草,此外还分布有一般性杂草36种;从杂草区域分布来看,江苏省北部稻麦轮作区小麦田物种丰富度最高,有40种,明显高于其它稻麦轮作区小麦田,香农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也以该区域最高,分别为2.63和0.71,辛普森指数则以山东省临沂库灌稻麦区最高,为0.27。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黄淮海地区稻茬小麦田杂草群落可以划分为4组,河南省南部稻麦轮作区和山东省临沂库灌稻麦轮作区杂草群落结构相似构成1组,河南省北部沿黄稻麦轮作区和山东省沿黄稻麦轮作区杂草群落结构相似构成1组;江苏省北部稻麦轮作区和山东省济宁滨湖稻麦轮作区各自单独成组。 相似文献
996.
饥饿和补偿生长对史氏鲟幼鱼摄食、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8,他引:18
报道了饥饿和再投喂对史氏鲟幼鱼摄食、生长以及生化组成的影响.22±2℃条件下,随着饥饿时间延长,幼鱼白肌的RNA/DNA比值不断减小,体重逐渐下降,后者与同期对照组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饥饿7d,鱼的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显著降低(P<0.05),但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则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分别在饥饿14d和21d时下降幅度最大,提示史氏鲟幼鱼动用储存物质的顺序依次是糖原、脂肪和蛋白质.而饥饿过程中鱼体水分和灰分含量则有所上升.恢复投食后,饥饿幼鱼的摄食强度增大,生长加快,其中7d、14d饥饿组幼鱼的RNA/DNA比值达到或接近正常投喂组水平,但21d饥饿组的比值仍明显低于正常投喂组(P<0.05).恢复投食30d后,7d和14d饥饿组幼鱼体重接近对照组(P>0.05),21d饥饿组的终体重未能赶上对照组(P<0.05),这表明史氏鲟幼鱼的补偿生长随饥饿时间不同而异.试验结束时,各处理组鱼体生化组成与正常投喂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997.
饲料中维生素A水平对凡纳滨对虾生长、饲料利用、体组成成分及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研究5种等氮等能饲料中,维生素A添加水平对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Boone)生长、饲料利用、体组成成分及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影响。试验选用平均初始体重为(0.069±0.005)g的凡纳滨对虾450尾,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每组90尾,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试验采用单因素设计,以维生素A醋酸酯为维生素A源,用添加不同水平维生素A(添加量分别为0、18、365、4和72 mg/kg)的饲料喂养凡纳滨对虾,试验期11周。结果表明:在养殖前4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A显著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P<0.05),提高其对饲料利用效率(P<0.05),而对对虾的成活率不产生显著的影响(P>0.05);第11周的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维生素A并不能显著影响凡纳滨对虾的生长、饲料利用效率和成活率(P>0.05)。维生素A对对虾体脂肪、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对对虾体水分和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维生素A对对虾血清中溶菌酶活力、酚氧化酶活力和血液红细胞数量的影响显著(P<0.05),饲料中未添加维生素A或过量添加(超过36 mg/kg)均导致血清中溶菌酶活力、酚氧化酶活力和血细胞总数显著下降(P<0.0 5),而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无显著影响(P>0.0 5)。用折线回归模型分析饲料维生素A添加量与对虾增重率的变化关系,表明在试验前4周,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维生素A的适宜添加量为2 2.5 0 mg/kg;1 1周试验期间,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维生素A适宜添加量为1 8 mg/kg;以溶菌酶、酚氧化酶活力为指标,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维生素A最适添加量为5 9.5 1 mg/kg。 相似文献
998.
[目的]研究东乡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方法]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测定根系微生物生物量碳、氮;采用平板稀释培养法测定群落组成;采用最大或然计数法测定微生物生理群。[结果]东乡野生稻根际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平均值分别为83.02和16.98mg/kg(土),较普通栽培稻低;根际可培养微生物中细菌〉放线菌〉真菌;氮素生理群中氨化细茵〉好氧固氮菌〉反硝化细菌〉嫌气性固氮菌〉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结论]东乡野生稻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与普通栽培稻相比有差异。 相似文献
999.
1000.
Deyan Stratev Teodora Popova Georgi Zhelyazkov Ivan Vashin Lilko Dospatliev Elitsa Valkova 《Journal Of Aquatic Food Product Technology》2017,26(7):871-879
The study was designed to assess the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quality and lipid profile of mussel meat (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 harvested along the Bulgarian coast of the Black Sea. The trial period lasted from June to October, and the sampling was carried out in the area of Varna Bay. Technological quality of the mussels was determined by measuring the water holding capacity (WHC) and cooking and roasting losses. Proximate composition, total aerobic plate count, and fatty acid analysis were carried out. Technological parameters and nutritional quality of the mussel meat were strongly affected by the season. During the summer, the mussels had higher mass, meat content, and meat yield (p < 0.001) compared to the early autumn,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lowest protein content during this season. Lipid profile showed seasonal variations in both individual and total fatty acid amounts (p < 0.001). Saturated fatty acids (SFA) had the highest content in summer, while 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 (MUFA) decreased gradually until the autumn. The content of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UFA) reached its peak in October, contributing to the most favorable values of the nutritional indices of lipids in the early autum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