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8篇
林业   3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50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39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以高压液相色谱 (HPLC)法为定量手段研究了单诺沙星在健康和支原体与大肠杆菌合并感染鸡体内的药动学特征。 60只健康鸡和 60只合并感染鸡内服单诺沙星 (5mg/kg)后 ,血浆的药时数据均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健康和合并感染鸡的主要动力学参数分别如下 :t1 /2ka为 0 2 4 2 8和 0 31 82h,t1 /2α为 0 891 7和 1 550 2h ,t1 /2 β为 8 793 6和 1 2 62 0 0h ,Tp为 0 9377和 1 1 1 0 7h ,Cmax为 0 5487和 0 51 0 6μg/mL ,每小时为3 0 52 3和 3 660 2mg/L ,Tcp为 31 1 1 5和 39 1 8h。单诺沙星在鸡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是吸收迅速且完全 ,体内分布广泛 ,但消除缓慢 ,有效浓度维持时间长。合并感染使单诺沙星在感染鸡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消除均减慢 ,达峰时间、有效浓度维持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82.
以EcoRI、HindII酶解四种禽源支原体基因组DNA所获得的片段用琼脂糖凝胶进行电泳。结果表明,四种禽源支原体基因组DNA经上述酶切后所获得的片段图谱有很大的差异性,表明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很小;8个鸡毒支原体菌株DNA经酶切、电泳后所获得的片段亦具有相对的差异性,说明酶切图谱分析不适用于禽类支原体种的鉴定。由于该技术有很高的分辨率,可以区分同种不同株之间的基因差异,因此,这种技术对禽类支原体病流行病学研究很有意义,并为今后禽源支原体分子生物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83.
为了研究Ⅱ类果糖二磷酸醛缩酶(FBA)是否为猪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hyopneumoniae,Mhp)的毒力因子,并参与其致病作用,根据已发表的猪肺炎支原体醛缩酶全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的引物,以猪肺炎支原体168株基因组为模板,通过Overlap PCR点突变扩增醛缩酶基因。将FBA克隆至pET-28a(+)载体后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FBA基因全长864 bp。将构建的重组表达质粒pET-28a(+)/FBA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DE3),通过筛选获得阳性克隆,重组工程菌在IPTG诱导下成功获得表达融合蛋白猪肺炎支原体Ⅱ类果糖二磷酸醛缩酶(Mhp FBA),大小约为35 ku。纯化蛋白并接种于猪气管上皮细胞至FBA终浓度分别为0、10、50、100、150、200μg/mL,孵育24 h后进行上清中丙酮酸浓度的检测和细胞凋亡检测。结果上清中丙酮酸浓度随着FBA浓度的上升,出现先极显著上升(P<0.01)、后急剧下降的现象;细胞平均凋亡率依次分别为3.54%、10.91%、13.99%、27.19%、32.84%和40.71%,并随着FBA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且相比阴性对照组差异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成功构建了Mhp FBA重组菌,表达获得了Mhp重组蛋白FBA,该蛋白可能为猪肺炎支原体的毒力因子,参与猪肺炎支原体的致病作用,从而为进一步开展Mhp致病机理和药物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4.
猪支原体肺炎是由猪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hyopneumoniae ,Mhp)引起的猪的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严重影响养猪业发展,活疫苗气溶胶免疫是防治该病的新措施。为研究猪肺炎支原体活疫苗(168株)经气溶胶免疫后,疫苗株在免疫猪肺内的占位存留规律,选用3周龄不吃初乳猪27头,随机分为3组,G1气溶胶免疫组12头,G2肺内免疫组12头,同时设立阴性对照3头。分别于免疫后第2 h、7 d、14 d及28 d进行鼻拭子Mhp sIgA检测以及血清抗体检测。另外在上述时间点分别宰杀G1和G2组各3头,对照组在实验组免疫后第28 d宰杀,采集肺泡灌洗液,分别进行Mhp sIgA检测及Mhp疫苗株含量检测。结果显示:(1)所有试验猪至实验结束,Mhp血清抗体未出现转阳现象;(2)鼻拭子sIgA水平G1组在免疫后第14 d与对照组相比上升,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5);G2组在免疫后第7 d和14 d与相应的对照组相比上升,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5),各时间点G1组与G2组sIgA水平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 >0.05);(3)G1组肺泡灌洗液中的 sIgA在免疫后14 d部分转阳(阳性率33.33%),28 d全部转阳(阳性率100%);G2组在免疫14 d时已全部转阳(阳性率100%),各时间点G1组与G2组sIgA水平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 >0.05);(4)气溶胶免疫组肺泡灌洗液内Mhp疫苗株浓度在免疫后第2 h、7 d、14 d和28 d分别是相应肺内免疫组的0.37倍、1.01倍、0.88倍以及0.52倍。猪支原体肺炎活疫苗(168株)经气溶胶免疫后,和肺内免疫一样可以诱导免疫猪的局部黏膜免疫以及具有同等的占位效应,且经气溶胶免疫的疫苗株在免疫仔猪体内的增殖水平可能与其诱导的黏膜免疫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85.
为探究改良Frey氏液体培养基质控菌CVCC2960滑液支原体(以下简称MS)生长规律,本试验首次同时采用CFU计数、CCU测定和p H值测定的方法,比较不同接种浓度、接种体积和不同代次MS生长情况。结果显示:5%与10%接种量的CCU测定结果峰值差异不明显,但5%接种的CFU计数峰值更高,pH下降更慢;1~5代菌在生长曲线各阶段的测定结果均无明显差别;3种不同接种方式的测定结果显示,用0.5 m L菌液接种9.5 m L培养基的方式更利于MS生长。本试验为改良Frey氏液体培养基的质控标准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6.
猪肺炎支原体DJ-166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山西某猪场采集疑似猪支原体肺炎肺组织病料,接种CH培养基培养,克隆纯化获得一株菌株。该菌株经PCR、培养特性、生化特性和血清学特性试验鉴定为猪肺炎支原体,命名为DJ-166株。该分离菌株在人工合成培养基上传8代稳定后,活菌计数达到108CCU/m L;菌液培养物气管注射猪后,致病性较弱;免疫原性试验证明该分离菌株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此结论为猪支原体肺炎疫苗的研究提供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7.
目的:观察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 MP )感染患者的疗效,为临床治疗药物的选择提供有效参考.方法将筛选的儿童肺炎支原体患者随机分成4组,分别采用红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交沙霉素治疗,评估以上4种药物的药效.筛选单一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的重症患者联合甲泼尼龙冲击疗法治疗,对比、评估疗效.实验室中利用支原体分离株做10种抗支原体药物的敏感性试验,找出对MP有效的药物.结果阿奇霉素治疗组患儿的体温下降时间、咳嗽消失时间、X线肺部阴影消失时间显著高于其他3组,总有效率达93.1%;其次为交沙霉素组、罗红霉素组,其有效率分别为84%和82.1%;红霉素组疗效最差,有效率仅为69.2%;重症患者应用甲泼尼龙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论儿童支原体肺炎首选阿奇霉素,对重症肺炎支原体患者给予阿奇霉素联合甲泼尼龙治疗效果明显,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8.
89.
为确定猪支原体肺炎活疫苗(RM48株)的最小免疫剂量,使用两批该疫苗(活菌滴度均为108CCU/m L)分别用原倍、10倍、100倍和1000倍稀释,以胸腔注射和鼻腔接种两种方式各免疫4头仔猪,45 d后攻毒,70 d后剖杀观察结果。结果表明其中一批疫苗4个稀释度胸腔注射组的攻毒保护率分别为78%、77.6%、68.8%和55.2%,鼻腔接种组分别为70.6%、68.1%、58.4%和18.4%;另一批的胸腔注射组攻毒保护率分别为80.6%、78.8%、67.6%和52.4%,鼻腔接种组分别为71.6%、68.4%、53.5%和28.4%。按照判定标准,可将该疫苗的胸腔注射接种最小免疫剂量确定为106CCU/头,鼻腔接种最小免疫剂量确定107CCU/头,同时结果也证明免疫保护率与活菌滴度间在测定范围内具有很好的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90.
The natural transmission routes of the three feline haemotropic mycoplasmas – Mycoplasma haemofelis, ‘Candidatus Mycoplasma haemominutum’, and ‘Candidatus Mycoplasma turicensis’ (CMt) – are largely unknown. Since CMt has been detected in the saliva of infected cats using PCR, we hypothesised that direct transmission via social or aggressive contact may occur.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is transmission route. CMt-positive saliva and blood samples were obtained from three prednisolone-treated specific pathogen-free (SPF) cats that were infected intraperitoneally with CMt. Five SPF cats were inoculated with CMt-positive saliva or blood subcutaneously to mimic cat bites, and five cats were inoculated orally with blood or oronasally with saliva to mimic social contact. Blood samples were monitored for CMt infection using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and for seroconversion using a novel western blot assay. Neither oronasal nor subcutaneous inoculation with CMt-positive saliva led to CMt infection in the recipient cats, as determined by PCR, independent of prior prednisolone treatment. However, when blood containing the same CMt dose was given subcutaneously, 4 of the 5 cats became PCR-positive, while none of the 5 cats inoculated orally with up to 500 μL of CMt-positive blood became PCR-positive. Subsequently, the latter cats were successfully subcutaneously infected with blood. All 13 CMt-exposed cats seroconverted. In conclusion, CMt transmission by social contact seems less likely than transmission by aggressive interaction. The latter transmission may occur if the recipient cat is exposed to blood from an infected ca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