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20篇 |
免费 | 2040篇 |
国内免费 | 194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757篇 |
农学 | 982篇 |
基础科学 | 207篇 |
1534篇 | |
综合类 | 2675篇 |
农作物 | 745篇 |
水产渔业 | 687篇 |
畜牧兽医 | 1415篇 |
园艺 | 270篇 |
植物保护 | 28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40篇 |
2024年 | 261篇 |
2023年 | 277篇 |
2022年 | 309篇 |
2021年 | 338篇 |
2020年 | 385篇 |
2019年 | 402篇 |
2018年 | 307篇 |
2017年 | 416篇 |
2016年 | 431篇 |
2015年 | 354篇 |
2014年 | 437篇 |
2013年 | 508篇 |
2012年 | 566篇 |
2011年 | 561篇 |
2010年 | 466篇 |
2009年 | 479篇 |
2008年 | 420篇 |
2007年 | 450篇 |
2006年 | 308篇 |
2005年 | 284篇 |
2004年 | 210篇 |
2003年 | 180篇 |
2002年 | 138篇 |
2001年 | 132篇 |
2000年 | 118篇 |
1999年 | 93篇 |
1998年 | 65篇 |
1997年 | 74篇 |
1996年 | 70篇 |
1995年 | 68篇 |
1994年 | 53篇 |
1993年 | 62篇 |
1992年 | 35篇 |
1991年 | 31篇 |
1990年 | 29篇 |
1989年 | 26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16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5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3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3篇 |
1962年 | 1篇 |
1956年 | 2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5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81.
利用Mudgo/武育粳3号F2群体分析水稻抗灰飞虱QT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飞虱是我国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Mudgo是一个高抗灰飞虱的籼稻品种,对灰飞虱具有强的排驱性和抗生性抗性。利用Mudgo/武育粳3号F2群体,构建了含有177个单株的F2群体的遗传连锁图谱。该连锁图包含104个SSR标记和3个Indel标记,覆盖整个水稻基因组1 409.9 cM,每两个标记之间的平均距离为13.2 cM。采用改进的苗期集团筛选法对177个F2:3家系进行了抗性鉴定,通过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2.5进行复合区间作图分析,在第2、3、12染色体上分别检测到抗灰飞虱QTL Qsbph2b、Qsbph3d和Qsbph12a,分别位于标记RM5791~RM29、RM3199~RM5442和I12-17~RM333 1之间,单个LOD值分别为3.25、3.11和6.82,贡献率分别为17.3%、15.6%和35.8%,各QTL增强抗性的等位基因效应均来自Mudgo。其中Qsbph12a与标记RM3331和I12-17紧密连锁。结合表型鉴定的结果,Qsbph12a应为抗灰飞虱主效QTL,与该位点紧密连锁的标记可用于抗灰飞虱快速选择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982.
利用品质性状的回交选择导入系挖掘水稻抗纹枯病QTL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将优质、抗纹枯病的高秆供体Tarom Molaii和Binam导入半矮秆IR64和特青背景,培育品质性状回交选择构建的4个导入系群体IR64/Tarom Molaii、特青/Tarom Molaii、IR64/Binam和特青/Binam,定位了影响水稻抗纹枯病病级(disease scale, DS)、相对病斑高度(relative lesion height, RH)和株高(plant height, PH)的QTL。结果表明,4个导入系群体的DS与RH高度相关,两者与PH呈显著负相关。导入系后代各性状均呈现超亲分离,出现抗性明显优于双亲的抗病个体,其中40%左右属半矮秆抗病类型。采用单向方差分析,在这4个群体中分别定位到10、8、8和6个影响3个性状的QTL,多数基因座上降低DS和RH即增强抗病性同时增加株高的等位基因均来自两个供体。未在同一供体两个不同背景下检测到影响3个性状的相同QTL,表明抗纹枯病QTL表达有明显的遗传背景效应。PH与DS及PH与RH被定位在同一个显著标记位点的QTL数分别占两个性状QTL总数的38%和52%,表明水稻纹枯病抗性与株高关系密切,两者存在许多连锁位点。与以往相同群体品质性状QTL的定位结果相比,发现品质性状QTL与抗纹枯病QTL大多分布在染色体的不同区域,彼此独立遗传。对利用目标性状选择导入系定位非目标性状QTL的效果、影响因素及育种应用进行了探讨,强调了目标性状选择导入系对非目标性状QTL发掘及育种应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83.
通过2年试验,测定了优质油菜品种产量、经济性状、生育期、抗病性和品质等多项指标,综合评价、筛选出最好的双低油菜新品种KT0601、 20-5-26,适合在云南保山市大面积推广应用;20-5-14表现较好,下年可进行示范种植;KT0607、 KT0610可续试一年;KT0604各方面表现均较差,抗逆性较弱,可淘汰。 相似文献
984.
985.
Th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 algorithm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 is a stochastic optimiz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swarm intelligence. It possesses advantages such as being a simple concept, ease of implementation and low resource occupation. The PSO algorithm was adopt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ize optimization of truss structures with stress and displacement constraints. We present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original PSO algorithm in detail, and then introduce a constriction coefficient to modify it. Moreover, reasonable values of the coefficients are proposed for the modified PSO algorithm. Several classical problems are solved using the modified PSO algorithm, and the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ose using traditional optimization algorithms and genetic algorithms.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ified PSO algorithm has good convergence and stability, and can be applied to the size optimization of truss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986.
987.
小麦茎秆实心度对茎秆强度的影响及相关性状QTL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QTL水平上研究茎秆实心度与强度的遗传关系及实心度对茎秆强度的影响,为小麦抗倒伏育种提供依据。利用普通小麦宁麦18与实秆小麦种质\"武云实秆\"的F2群体和F2:3家系,对小麦茎秆强度、实心度及影响实心度的相关性状包括厚径比、壁厚、茎粗和髓腔直径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对茎秆强度相关性状QTL进行分子标记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小麦茎秆强度与厚径比、壁厚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髓腔直径呈极显著负相关。基于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定位,检测到与茎秆强度、厚径比、壁厚、茎粗和髓腔直径相关QTL共23个,分布在1B、3B、4A、4B、5A上,表型贡献率3.5%~44.0%。在染色体3B、4A和5A上的标记区间gwm547–gwm247、wmc718–wmc468和gwm156–gwm443均检测到贡献率很高的茎秆实心度相关QTL,说明在这3条染色体上可能存在控制茎秆强度的主效QTL。用普通小麦宁麦13(N13)×武云实秆的24个F7家系检验分子标记gwm247的可靠性表明利用标记gwm247选育茎秆实心度优于宁麦13的概率较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精细定位相关主效QTL以及分子标记辅助改良小麦茎秆强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88.
《中国农业科学》2025,58(3)
【目的】水稻粒型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将其遗传分解于单片段代换系(SSSL)中;并解析其遗传方式;为后续基因的遗传机制研究和设计育种提供依据。【方法】以日本晴为遗传背景的水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Z492为研究材料;应用混合线性模型(MLM)进行粒型性状QTL的遗传分解和解析。【结果】以日本晴/Z492构建F2群体;共鉴定出4个粒型QTL;包括粒长qGL6、qGL7和长宽比qRLW7、qRLW12;构建这些QTL的3个单片段代换系(S1—S3)和3个双片段代换系(D1—D3)。利用3个SSSL进一步鉴定出8个粒型性状QTL;包括qGL6、qGL7;以及6个新鉴定的QTL(qGW6、qRLW6、qGW7、qGWT7、qGL12和qGW12)。同时;分析不同QTL在3个DSSL中的遗传模式。结果表明;qGL6(a=0.26 mm)和qGL7(a=0.21 mm)互作产生-0.21 mm的粒长上位性效应;导致D1的粒长遗传效应(0.26 mm)与二者的加性效应相当。因而;D1的粒长(7.98 mm)与含单个QTL的S2和S1粒长(7.89和7.98 mm)无显著差异;而比日本晴的粒长(7.47 mm)显著增加。表明在设计育种中选择qGL6和qGL7聚合对增加粒长无效。qGW6(a=0.07 mm)和qGW12(a=0.06 mm)在D2中独立遗传;二者聚合产生的遗传效应(0.13 mm)使D2的粒宽(3.65 mm)比相应单片段代换系显著增加。因而在设计育种中可选这两个QTL增加粒宽。qGW7(a=0.11 mm)和qGW12(a=0.06 mm)互作则产生-0.10 mm的粒宽上位性效应;导致D3的粒宽遗传效应(0.07 mm)与qGW12的加性效应相当。因而D3的粒宽(3.59 mm)与含qGW12的S3无显著差异;而比日本晴显著变宽(3.44 mm);比携带qGW7的S2显著变窄(3.66 mm)。【结论】以单片段代换系和双片段代换系鉴定不同性状QTL对设计育种是非常必要的。不同QTL聚合会产生不同的遗传模式;有些是独立遗传;有些呈现不同的上位性效应。同时;S1和S3杂交可实现长宽大粒的育种目标;S1和S2杂交可产生比相应单片段代换系更重的籽粒;而S2和S3杂交无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89.
草本植物根系对边坡浅层稳定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草本植物根系对边坡浅层稳定性的影响,在假设滑坡体为长方体的条件下,通过对植物根系加固边坡的力学原理进行分析,推导了植物根系对边坡浅层稳定性的安全系数公式,并计算分析了坡度、滑坡体尺寸以及根土面积比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边坡坡度及滑坡体尺寸的增加,边坡的稳定系数将减小。并且,植物护坡的坡体安全系数要大于无防护坡体的安全系数。随着根-土面积比的增大,坡体的稳定系数逐渐增加,说明植物根系能增加边坡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90.
【目的】了解苦楝Melia azedarach种源的生长性状地理变异及其规律,选择适宜在广东地区造林的优良种源,为苦楝造林种子调拨提供依据。【方法】采集苦楝分布区53个种源,在广州增城开展种源试验,观测了幼林期树高、地径、侧枝数、干型和冠幅等性状,分析其地理变异规律,并探讨种源地理变异的气候生态学基础。【结果】各种源在6个性状间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树高和地径在种源间的差异最大,变异幅度分别为5~280 cm和1.2~64.0 cm。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干型在种源间的差异达显著(P0.05)水平,其余5个性状在种源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P0.01)水平。树高、东西冠幅和南北冠幅等性状的重复力达到40%以上,说明这些性状较其他3个性状在种源间的差异更为稳定,而地径重复力仅为29.92%,表明地径在种源间表现的差异稳定性较弱。苦楝苗期生长性状地理变异趋势为:采种点由南至北,苗期生长变慢,高海拔种源生长更快。各性状受纬度、经度和海拔多重控制,但各生长性状多以纬向变异为主。生长性状的地理变异存在明显的气候生态学特征。气温较高、降水丰富、气压低、平均最低气温高、日照丰富地区的种源苗期生长快,生物量大。根据种源幼林生长性状采用欧氏距离离差平方和进行聚类,可以将53个种源大致划分为6个类群,且分类群具有明显的地理格局。【结论】各种源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异规律,初步挑选出生长快、生物量大、干型优良、适应性好的种源740、629、843和349作为适宜广东地区造林的优势种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