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9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119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8篇
  28篇
综合类   194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58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5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1.
为了研究藏区牦牛乳源抗氧化肽活性,对复合蛋白酶优化工艺制取的牦牛乳酪蛋白酶解液进行体内、体外抗氧化试验。以1,1-二苯-2-苦肼基自由基(DPP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羟自由基(·OH)清除率及还原力为体外评价指标,以小鼠体重、脾脏质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G-Px)活力为动物试验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当酶解液蛋白浓度在0~50.0 mg/mL时,对DPPH·、O2-·、·OH均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在0~30.0 mg/mL时,DPPH·清除率和·OH清除率均随着蛋白浓度的升高而提高,酶解液蛋白浓度为50.0 mg/mL时对DPPH·、O2-·和·OH的清除率分别达到66.45%±1.59%、60.40%±1.96%和46.02%±2.26%,另外还原能力也达到了1.775±0.004,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但都始终低于VC。小鼠试验结果表明,小鼠的体重及脾脏指数与对照组相比,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均有显著增加,其中脾脏指数最高增加了17.01%。与对照组相比,低、中及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SOD活力与GSH-Px活力均有提升,MDA含量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因此说明牦牛乳酪蛋白酶解产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812.
常建军  文英  李莉 《中国农学通报》2022,38(20):112-116
为研究牦牛转移因子(transfer factor,TF)对藏绵羊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试验采用MTT法探索不同浓度淋巴细胞、犊牛血清(FCS)、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ConA)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在最佳条件下,探讨牦牛TF对藏绵羊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藏绵羊淋巴细胞浓度为5.4×106个/mL,犊牛血清含量为8%,ConA为1 μg/mL时,刺激效果最佳,且TF单独或协同丝裂原时,对淋巴细胞都有促进增殖的效果,且最佳浓度为1.5 mg/mL。体内注射TF后,各剂量组在注射第3天时,淋巴细胞再次受到TF单独或协同ConA刺激时,其增殖效果与细胞组单独增殖效果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至第5~7天时,其增殖效果明显高于细胞组,差异显著(P<0.05)。注射2 mL剂量组转化增殖效果优于1 mL和3 mL剂量组,差异显著(P<0.05)。说明牦牛TF能够有效增强机体免疫力,是一种很好的免疫增强剂。  相似文献   
813.
电子鼻在牦牛肉和牛肉猪肉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探索电子鼻对肉类掺假识别的可行性,利用电子鼻对牦牛肉、牛肉和猪肉样品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判别因子分析(discriminant factor analysis,DFA)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partial least-squares analysis,PLS)。结果表明:几种肉类在电子鼻传感器上有不同的特征性响应图谱,电子鼻能够有效识别猪、牛肉;同时电子鼻能够识别不同部位的牦牛肉和普通牛肉;但不能识别不同部位的猪肉。在牛肉馅中掺入不同比例的猪肉馅时,电子鼻也能进行识别。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电子鼻响应信号和猪肉馅掺入比例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决定系数R2为0.9762),PLS模型预测误差在1.27%~7.00%之间。试验证明电子鼻可用于肉类的识别。  相似文献   
814.
为研究不同温度对牦牛平滑肌加工品质和组织结构的影响。将牦牛瘤胃平滑肌分别在50、60、70、80、90、100℃条件下处理60 min后取样,考察不同温度对牦牛平滑肌蒸煮损失、热收缩率、剪切力、胶原蛋白含量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温度的升高,牦牛平滑肌的蒸煮损失、热收缩率、初级和次级肌束膜的厚度均显著增加(P0.05);剪切力、胶原蛋白含量和肌纤维直径均显著降低(P0.05);总体表现为牦牛平滑肌的加工品质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组织结构随温度升高而收缩。80℃是平滑肌加工品质形成的关键温度,80℃处理60 min牦牛平滑肌的蒸煮损失为31.39%?3.08%、热收缩率为30.80%?2.15%、剪切力值为86.63 N?8.72 N、胶原蛋白质量分数为49.52 mg/g?2.84 mg/g。因此,推荐牦牛瘤胃平滑肌在80~90℃范围内熟制具有较好的加工品质和组织形态。研究结果将为含平滑肌的内脏等副产物的精深加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15.
为研究上皮钙粘蛋白(E-cadherin)在不同繁殖周期牦牛输卵管不同部位中的表达差异,本研究采集卵泡期、黄体期和妊娠期无临床病理表现的母牦牛(3~6岁)输卵管伞部、壶腹部和峡部的样品,将不同繁殖周期输卵管分别按照伞部、壶腹部和峡部分为9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  相似文献   
816.
为提高牦牛骨粉的脱脂率,以青海牦牛股骨为原料进行超声辅助有机溶剂脱脂参数优化,并比较分析了超声脱脂法和蒸煮脱脂法对骨粉制备的影响。该文以脱脂率为指标筛选高效脱脂溶剂;通过响应面法对超声脱脂参数(超声功率、脱脂时间及液料比)进行优化;对比分析了2种脱脂牦牛骨的脱脂率、蛋白质流失率、主要矿物质流失率、微观形态及其骨粉的粒径分布、微观形态、化学结构和钙离子释放度。结果显示:乙酸乙酯为最佳脱脂溶剂;超声功率500 W,超声时间30 min,液料比(体积质量比)6为最佳脱脂参数,此条件下脱脂率达92.00%,显著高于蒸煮脱脂法(71.25%)(P<0.01);与蒸煮脱脂法相比,超声脱脂法蛋白质流失率(8.11%),主要矿物质元素Na、K、Fe、Mn流失率显著降低(P<0.05),微观结构更加致密;超声脱脂法和蒸煮脱脂法制得牦牛骨粉中值粒径(D50)分别为35.84 μm和11.73 μm;红外光谱显示两者化学结构无明显变化;钙离子释放度结果显示两者同样无显著差异(P>0.05)。超声波辅助有机溶剂脱脂处理制备骨粉可更多保留骨中营养物质,对改善骨粉加工工艺及提高骨粉品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17.
为探究牦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细胞凋亡对肌肉内环境、细胞凋亡因子及嫩度的影响,以经环孢菌素A(CsA)处理的牦牛背最长肌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成熟过程中肌肉内环境指标、凋亡因子及嫩度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24~120 h时间内,CsA组肌纤维直径和肌纤维横截面积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大于对照组;宰后6 h、72~120 h,CsA组pH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宰后6~168 h,CsA组ATP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且在宰后12 h、72~168 h两者之间ATP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成熟过程中CsA组MPTP开放程度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成熟前期CsA组胞浆中Cyt-c浓度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成熟后期CsA组胞浆中Cyt-c浓度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在整个成熟过程中(除72~120 h),CsA组caspase-3活性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CsA组Hsp27表达量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12~24 h,CsA组剪切力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表明CsA能够通过抑制MPTP的开放而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并影响肌肉内环境、caspase-3活性、Hsp27表达,剪切力及肌原纤维微观结构的变化,说明细胞凋亡的发生对肌肉内环境变化及宰后牦牛肉嫩化具有重要影响,且可以通过控制宰后肌肉细胞凋亡发生进程来调节肌肉内环境变化及肌肉嫩化程度。  相似文献   
818.
牦牛个体身份标识是实现个体建档、行为监测、精准饲喂、疫病防控及食品溯源的前提。针对智慧畜牧智能化、信息化等养殖平台中动物个体识别技术应用需求,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迁移学习的多尺度特征融合牦牛脸部识别算法(Transfer Learning-Multiscale Feature Fusion-VGG, T-M-VGG)。以预训练的视觉几何组网络(Visual Geometry Group Network,VGG)为骨干网络构建基于迁移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获取其Block3、Block4、Block5输出的特征图,分别用F3、F4、F5表示,将F3和F5经过三个不同膨胀系数的空洞卷积组成的并行空洞卷积模块增大感受野后,送入改进的特征金字塔进行多尺度特征融合;最后利用全局平均池化代替全连接层分类输出。试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T-M-VGG算法在194头牦牛的38,800张数据集中识别准确率达到96.01%,模型大小为70.75 MB。随机选取12张不同类别牦牛图像进行面部遮挡测试,识别准确率为83.33%。本算法可以为牦牛脸部识别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19.
牦牛放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放牧率的增加,冬季草场不同土层有机质、有机碳、全氮的含量和C/N值下降,它们的含量与放牧率呈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全磷和速效氮的含量与放牧率呈显著的二次回归关系,各土壤营养因子平均含量与放牧率也有类似的关系;当放牧率分别达到0.81头hm-2和1.00头hm-2,1.03头hm-2和1.03头hm-2,1.36头hm-2和1.30头hm-2时,0~5cm,5~10cm,10~20cm土层全磷和速效氮的含量分别依此达到最大,若放牧率继续增强,它们的含量依此开始减小;而且0~20cm土层全磷和速效氮平均含量达到最大的放牧率分别是1.03头hm-2和1.06头hm-2。放牧率和土壤深度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各养分因子含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放牧率对各土壤层含水量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不同年度间同一土壤层含水量的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820.
马燕  梁琪  宋雪梅 《核农学报》2022,36(5):998-1007
为探究超声牦牛乳的酶促凝胶流变特性,并进一步分析超声后牦牛乳的蛋白疏水性和脂肪球粒径如何影响凝胶网络的形成,本研究以牦牛乳为原料,进行超声处理(时间5 min和10 min,功率300、400和500 W)后,编号为US1(300 W,5 min)、US2(300 W,10 min)、US3(400 W,5 min)、US4(400 W,10 min)、US5(500 W,5 min)和US6(500 W,10 min),以未处理的牦牛乳作为对照(CK),通过小振幅振荡时间扫描获取凝胶形成的流变信息。结果表明,超声处理后牦牛乳的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以及pH值无显著变化(P>0.05),而均质效率和乳液稳定性显著提高(P<0.05);超声处理能够增加凝胶的储能模量,使得牦牛乳酶促凝胶的弹性增加。US5和US6的储能模量增幅最多(分别为6 824和7 189 Pa),但凝胶时间长。与CK相比,超声牦牛乳US1、US2、US3和US4的凝胶时间分别缩短了1.78、3.72、5.75和4.74 min;超声处理在改变乳蛋白表面疏水性的同时减小了脂肪球尺寸。与CK相比,US3最大荧光强度显著增加了51.22%(P<0.05),脂肪球粒径分布范围为0.300~4.002 μm,集中在1.974 μm处。US4最大荧光强度显著降低了5.31%(P<0.05),脂肪球粒径呈双峰分布,范围为0.131~4.502 μm。综上所述,经过不同时间和不同功率的超声处理后,US1~US6乳蛋白表面疏水性和脂肪球尺寸受到影响的程度不同,使得凝胶网络体系存在差异,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凝胶特性。本研究为超声技术在牦牛乳凝胶类制品加工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