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5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112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8篇
  28篇
综合类   191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58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5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771.
【目的】了解牦牛和犏牛睾丸组织中DDX4基因mRNA表达水平和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方法】采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牦牛和犏牛睾丸组织DDX4基因mRNA表达水平,采用克隆测序技术获得牦牛和犏牛DDX4基因启动子区序列,采用亚硫酸氢钠测序法检测牦牛和犏牛睾丸组织中DDX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结果】牦牛睾丸组织中DDX4基因mRNA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犏牛(P<0.01);牦牛和犏牛DDX4基因启动子区1 370 bp,含有核心启动子区(251 bp)和CpG岛(918 bp)。犏牛睾丸组织中DDX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86.5%)极显著高于牦牛(67.0%)(P<0.01)。【结论】牦牛睾丸组织DDX4基因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犏牛,获得了牦牛和犏牛DDX4基因启动子区序列,且犏牛睾丸组织中DDX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极显著高于牦牛(P<0.01)。  相似文献   
772.
【目的】克隆黄牛、牦牛和犏牛Sycp2基因序列,了解牛Sycp2基因序列特征和组织表达特征,分析睾丸组织中Sycp2基因的表达水平。【方法】采用电子克隆和克隆测序技术获得黄牛、牦牛和犏牛Sycp2基因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序列特征;采用RT-PCR分析牛Sycp2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征;采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黄牛、牦牛和犏牛睾丸组织Sycp2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①黄牛、牦牛和犏牛Sycp2基因编码区序列全长均为4 365 bp,命名为b-Sycp2,编码蛋白含有1 454个氨基酸残基,并包含卷曲螺旋结构域等典型结构域;②b-Sycp2基因在睾丸组织中特异表达,黄牛和牦牛睾丸组织中b-Sycp2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犏牛(P<0.05)。【结论】成功克隆了b-Sycp2基因,b-Sycp2基因为睾丸组织的特异表达基因,且黄牛和牦牛睾丸组织b-Sycp2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犏牛。  相似文献   
773.
为了研究藏区牦牛乳源抗氧化肽活性,对复合蛋白酶优化工艺制取的牦牛乳酪蛋白酶解液进行体内、体外抗氧化试验。以1,1-二苯-2-苦肼基自由基(DPP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羟自由基(·OH)清除率及还原力为体外评价指标,以小鼠体重、脾脏质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G-Px)活力为动物试验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当酶解液蛋白浓度在0~50.0 mg/mL时,对DPPH·、O2-·、·OH均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在0~30.0 mg/mL时,DPPH·清除率和·OH清除率均随着蛋白浓度的升高而提高,酶解液蛋白浓度为50.0 mg/mL时对DPPH·、O2-·和·OH的清除率分别达到66.45%±1.59%、60.40%±1.96%和46.02%±2.26%,另外还原能力也达到了1.775±0.004,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但都始终低于VC。小鼠试验结果表明,小鼠的体重及脾脏指数与对照组相比,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均有显著增加,其中脾脏指数最高增加了17.01%。与对照组相比,低、中及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SOD活力与GSH-Px活力均有提升,MDA含量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因此说明牦牛乳酪蛋白酶解产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774.
天祝夏季草原放牧条件下牦牛产奶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在天祝藏族自治县下南泥沟、岱乾上南台和乌鞘岭3个暖季牧场,对不同胎次牦牛的产奶量、乳脂肪、乳蛋白质含量及牧场草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牧场,1~5胎次母牦牛产奶量随胎次的增加而增高,5胎以后,母牦牛产奶量开始下降;下南泥沟牧场3~5胎母牦牛日均产奶量显著高于岱乾上南台和乌鞘岭牧场(P<0.05);下南泥沟7~8月份牦牛月产奶量(33.96 kg)比岱乾上南台(28.07 kg)和乌鞘岭(27.30 kg)牧场分别高出21.8%和14.7%.3个牧场牦牛乳脂肪及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著.3牧场中,下南泥沟牧场可食牧草产量高于岱乾上南台牧场和乌鞘岭牧场,而其放牧强度却低于该两牧场.  相似文献   
775.
在不同季节分别采集青海省祁连县、大通县和湟中县牦牛的肝脏、肾脏和结肠,提取Total RNA,在逆转录聚合酶的作用下生成cDNA,利用Real-time PCR检测牦牛甾醇类调控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牦牛不同组织中SREBP-1基因相对表达量由大到小顺序为,肝脏、肾脏、结肠。SREBP-1基因在不同季节中除了2016年春季的牦牛,其他的均以肝脏样品中的SREBP-1 mRNA相对定量拷贝数最高。不同季节间SREBP-1基因在2015年春季和2016年春季中相对表达量差异极显著。3个组织间SREBP-1基因在结肠和肝脏中相对表达量差异呈极显著(P<0.01),在肾脏和肝脏中相对表达量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76.
牦牛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分别以DMEM(高糖)和DMEM/F12两种合成培养基为基础液,添加15mL·L-1胎牛血清(FBS)为细胞生长液对牦牛耳组织进行原代培养.同时,比较不同冷冻程序对细胞冷冻的影响,探讨牦牛体细胞在体外环境下的生长参数及染色体变化.结果表明,组织块在第6天开始有细胞游离,14天长至单层,两种基础培养基对细胞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细胞在-20℃短时间(不超过1h)冷冻效果较好,但平衡时间过长对细胞解冻后生长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染色体分析显示,牦牛成纤维细胞在体外条件下生长,不同传代次数(3代和12代)细胞染色体核型稳定,在所得的中期分裂相细胞中,二倍体细胞都在96%以上.可用于体细胞核移植操作和其他研究.  相似文献   
777.
江河源区披碱草/星星草混播草地放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放牧率增加,各月不同土壤层含水量呈减小趋势;地上现存量的峰值降低,峰值出现的日期也提前,对照是80 d(从实验开始计),极轻度~重度放牧依次为70、665、7和38 d;披碱草的地上现存量和比例均呈下降趋势,而杂类草和星星草的地上现存量呈二次曲线变化趋势,且它们的百分比组成呈上升趋势;星星草地上现存量的最大值出现在轻度(5.26头/hm2)和中度(8.0头/hm2)之间,而杂类草的最大值出现在中度放牧附近(8.07头/hm2),这说明江河源区混播人工草地的适宜放牧率是中度放牧,适宜牧草利用率是60%。  相似文献   
778.
基于mtDNA cyt b基因全长序列,对中国黄牛、牦牛和水牛的遗传多态性和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黄牛、牦牛和水牛cyt b基因序列中碱基A和T的含量均比较高,A T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6.6%,58.2%和56.0%。黄牛在cyt b基因全长序列具有较丰富的核苷酸多样性(Pi=0.016 84),水牛的核苷酸多样性相对贫乏(Pi=0.003 51),牦牛的核苷酸多样性介于二者之间(Pi=0.012 28)。中国黄牛与牦牛和欧洲野牛之间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而与水牛间的亲缘关系则相对较远,黄牛有普通牛和瘤牛2个母系起源;中国牦牛和斑腾牛以及羯牛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中国水牛和沼泽型水牛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也可能有2个或者2个以上的母系起源。  相似文献   
779.
甘南黑牦牛肉品质分析   总被引:8,自引:9,他引:8  
对甘南藏族自治州3~5岁黑牦牛进行了肉质指标测定,结果显示:与当地黄牛肉相比,黑牦牛肉干物质含量高5.94 g/100 g,脂肪含量低0.49 g/100 g,蛋白质含量高1.24 g/100 g,灰分含量高0.12 g/100 g,系水力高6.10%,失水率低13.63%,熟肉率高10.06%,其肉质嫩度适中,肉色较黄牛肉深红.黑牦牛肉营养丰富,具有高蛋白、低脂肪、肉色深红等特点,并且具有良好的加工特性,是一种优质健康的肉类资源.  相似文献   
780.
There still exists a remarkable difference on the yak’s taxonomic status in Bovinae. Primers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mitochondrial gene sequences of Bos taurus reported were used to amplify and sequence the yak’s cytochrome b gene, and the whole sequence of cytochrome b gene was finally obtained. Using Ovis aries as outgroup taxa, the phylogeny about the representative species of Bovinae was analyzed. Results showed that among the different species, the ratio of transition/transversion (Ts/Tv) of Cytochrome b gene was 4.9, suggesting that the mutation was not saturation. The percentage nucleotide sequence divergence between yak and Bovinae was 8.0%–8.6%,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yak and Bison bison. Phylogeny analysis found that Poephagus grunniens and Poephagus mutus clustered first before gathering with Bison bison, indicating higher genetic comparability than that of Bos. The results sustained the idea that Poephagus grunniens and Poephagus mutus shared one ancestor—the primitive yak. The approximate divergence time between these two species was 0.55 million years. The data also supported the viewpoint that the yak is classified into Poephagus of Bovinae, including two species of Poephagus grunniens and Poephagus mutus. Translated from Acta Veterinaria et Zootechnica Sinica, 2006, 37(11): 1128–1123 [译自: 畜牧兽医学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