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7篇
  免费   163篇
  国内免费   234篇
林业   76篇
农学   53篇
基础科学   189篇
  123篇
综合类   515篇
农作物   28篇
水产渔业   262篇
畜牧兽医   826篇
园艺   36篇
植物保护   4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114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138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3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Background

Recent studies have assessed the therapeutic potential and drawbacks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intravenous transplantation of bone marrow (BM)-derived MSCs were examined at varying doses and frequencies of administration.Nine healthy beagle dogs were purchased from a commercial laboratory. The dogs were distributed equally (n = 3 per group) and randomly into three groups. All dogs received allogeneic BM-derived MSCs: 2 × 106 once (group A), 2 × 107 once (group B), and 2 × 106 for three consecutive days (group C). Various laboratory examinations, 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features and histopathology were evaluated to clarify the clinical and diagnostic features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MSCs administration, prior to receiving MSCs (pre procedure) and on days 1, 3, and 7 post transplantation.

Results

Only one dog had clinical signs during and after MSCs transplantation. Dogs receiving 2 × 106 MSCs showed increased numbers of lymphocytes but the total white blood cell counts were not elevated (P < 0.01). 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MDCT) revealed pulmonary parenchymal changes in one dog and histopathologic examination revealed pulmonary parenchymal edema and hemorrhage in four dogs. The presence of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was not detected in either examination.

Conclusions

We considered the presence of pulmonary edema and hemorrhage as possible adverse reactions after intravenous MSCs transplantation; however these results should be cautiously interpreted.  相似文献   
92.
窦森 《土壤学报》2019,56(3):553-560
针对长期浅耕造成的土壤亚表层缺乏有机质和过于紧实以及目前秸秆还田成本高或效果差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快速松土培肥的秸秆还田新模式及相应机具创新和田间工程技术。该技术模式是基于优先快速培肥土壤亚表层的新理念,在条带轮耕深松土壤的同时,将秸秆富集深埋于指定条带的土壤亚表层。将这种秸秆还田新模式称为秸秆富集深埋还田(简称"富集深还"),其主要工程技术是发明研制了秸秆深还筒式犁新机具,通过机械化手段将秸秆富集、粉碎、埋入土壤。具体步骤包括:(1)用指盘式搂草机将玉米秸秆按4∶1~8∶1富集归行;(2)用秸秆还田筒式犁一体机将秸秆粉碎、风力注入指定条带土壤20~40 cm;(3)用免耕播种机在非埋秸秆条带正常免耕播种,实现种还分离,即种植条带(窄行)与埋秸秆条带(宽行)分离。该模式具有秸秆翻压还田与覆盖还田的优点,而克服二者各自的缺点,是秸秆还田与条带少免耕的完美结合,能够实现玉米秸秆连年、机械化全量还田,且不打乱土层顺序、不影响第二年种植。秸秆富集深埋还田,理念新颖,技术可行,对土壤尤其是亚表层有很好的培肥效果。有助于彻底解决秸秆还田成本高或效果差的瓶颈问题,为旱田秸秆田间处理与深厚肥沃耕层构建提供切实可行的机械化工程手段。  相似文献   
93.
20% 康福多浓可溶剂具有很强的内吸输导作用,采用树干打孔注药法防治杨树天牛成虫,具有高效、长效的特点。施药3个月后用鲜枝叶饲养天牛成虫,死亡率仍达70~80% 。康福多是注射药剂中持效期较长的品种。  相似文献   
94.
建立了苦参注射液中苦参碱含量的HPLC检测法。色谱柱为waters C18(4.6 mm×150 mm,5μm),0.02 mol/L乙酸铵缓冲溶液(含500μL/L三乙胺)-甲醇-乙腈(70∶10∶2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10 nm,流速1 mL/min,柱温30℃,进样量20μL。苦参碱进样浓度在4.0~200.0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样品平均回收率为100.1%(n=9),RSD为1.1%。本方法简便、准确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苦参注射液中苦参碱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5.
通过比较研究,采用体积取样法和重量取样法测定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注射液含量,结果显示,在20%、30%高含量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注射液含量测定中,两种取样方法存在显著差异,《中国兽药典》2005年版体积取样法存在较大误差,建议在这两种高含量药品的含量测定中采用称重法取样较为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明Cdc42蛋白在牛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的表达及分布规律,并且研究抑制Cdc42活性对于牛卵母细胞成熟的影响。【方法】首先通过收集体外成熟不同时间(0-24 h)的牛卵母细胞,用Western blotting的方法检测Cdc42蛋白在牛卵母细胞中的表达量变化情况,通过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检测Cdc42蛋白在牛卵母细胞中的分布及定位情况。根据GenBank公布的牛Cdc42基因(GenBank登录号:NM_001046332.1)的mRNA序列设计引物,并在正向和反向引物的末端分别加上KpnⅠ和EcoRⅠ酶切位点,用PCR的方法扩增牛Cdc42基因的CDS区,将PCR产物和pMD19T载体连接得到野生型的克隆载体pMD19T-Cdc42WT。用定点突变引物以pMD19T-Cdc42WT为模板进行PCR反应,得到Cdc42的显性负性突变体Cdc42T17N的克隆载体pMD19T-Cdc42T17N。将pMD19T-Cdc42WT和pMD19T-Cdc42T17N分别酶切后,将Cdc42WT(775 bp)和Cdc42T17N(775 bp)片段分别连接到pcDNA3.1(+)的多克隆位点区域,得到相应的原核表达载体pcDNA3.1(+)-Cdc42WT和pcDNA3.1(+)-Cdc42T17N。用体外转录的方法分别得到Cdc42WT和Cdc42T17N的cRNA,用显微注射的方法将相应的cRNA分别注入到牛GV期卵母细胞质内,检测其成熟率的变化。【结果】①Cdc42蛋白分别在牛卵母细胞中成熟培养0、4、8、12、16、20以及24 h时表达量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其分布规律随着减数分裂的进行发生着动态的变化:Cdc42蛋白在卵母细胞皮质区域集中分布的模式在生发泡(germinal vesicle,GV)期卵母细胞中很少出现,而在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metaphase Ⅰ,MⅠ)卵母细胞中出现得最多也最为明显;Cdc42蛋白在染色体附近的皮质富集的现象开始出现于前中期(pro-metaphase Ⅰ,pMⅠ),并且出现频率从pMⅠ期到第2次减数分裂中期(metaphase Ⅱ,MⅡ)逐渐增多;Cdc42蛋白和纺锤体重叠定位的现象在第1次减数分裂后期(anaphase Ⅰ,AⅠ)到末期(telophaseⅠ,TⅠ)的卵母细胞中占有有很高比例,而到MⅡ期时这种现象又很少出现。②从牛卵母细胞的总cDNA中扩增Cdc42基因得到785 bp的片段,构建的牛Cdc42的野生型及其显性负性突变体的克隆载体pMD19T-Cdc42WT和pMD19T-Cdc42T17N经酶切鉴定和以及测序比对后,符合预期结果,即成功克隆了牛野生型Cdc42基因并得到其显性负性突变体Cdc42T17N;③构建的相应的原核表达载体pcDNA3.1(+)-Cdc42WT和pcDNA3.1(+)-Cdc42T17N经酶切鉴定和测序比对,符合预期结果,经过体外转录均得到一个3079 bases和987 bases的RNA片段,符合预期结果,即成功构建了相应的原核表达载体并获得相应的cRNA;④与正常成熟培养组和注射Cdc42WTcRNA的牛卵母细胞相比,注射Cdc42T17NcRNA的成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卵母细胞在卵泡发育过程中就已经积累了足够的Cdc42蛋白,而在减数分裂过程中Cdc42可以在卵母细胞的皮质以及纺锤体的位置发挥作用,而且正常的Cdc42活性是牛卵母细胞完成成熟过程并排出第一极体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97.
观察了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精子在室温和低温下的活力与寿命,并应用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系统(CASA)对超低温冷冻前后褐牙鲆精子的运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褐牙鲆精子在室温(25℃)下,可存活4 d,在低温(4℃)下可存活7 d;鲜精的活力为(87. 74±5. 47)%,解冻后,精子的最高活性为(84. 00±3. 67)%;激活0. 5 min时,冻精与鲜精的运动精子占总精子数的百分率(MOT)无显著性差异(P>0. 05),但精子平均曲线运动速度(VCL)、平均直线运动速度(VSL)、平均路径运动速度(VAP)和精子运动路线的曲折程度(LIN)都有显著性差异(P <0. 05);激活4min和10min时,冻精与鲜精的MOT、VCL、VSL、VAP和LIN间都有显著性差异(P <0. 05)。鲜精激活0. 5 min后,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左右摆动和不运动的精子数目占总精子数的百分比分别为(24. 49±3. 87)%、(48. 53±4. 55)%、(24. 72±2. 86)%和(2. 27±1. 22)%;冻精激活0. 5min后,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左右摆动和不运动的精子数目占总精子数的百分比分别为(18. 58±1. 33)%、(35. 67±3. 00)%、(35. 24±2. 67)%和(10. 51±1. 33)%。随着激活时间的延长,褐牙鲆鲜精和冻精的运动状态均发生了改变,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精子数目逐渐减少,而不运动和左右摆动的精子数目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98.
通过运用HYDSIM液力计算软件模拟电控共轨喷油器的喷射特性,探讨了电控共轨喷油器控制室的进油孔、出油孔和控制活塞直径的变化对喷油器喷嘴针阀升程及喷油规律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需要选择合适的共轨喷油器控制室进油孔、出油孔及控制活塞直径,以便使柴油机发挥更加良好的工作性能和排放性能。  相似文献   
99.
100.
能量水平对海兰褐种公鸡生长发育及精液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能量水平对11—22海兰褐周龄种公鸡生长发育及精液品质的影响。选择11周龄体重相近的海兰褐种公鸡180只,随机分为低能量组(A,B),对照组或中能量组(C)及高能量组(D,E)5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鸡。试验饲粮能量浓度为11.30,11.51,11.70,11.91,12.13MJ/kg。试验结果表明:在种公鸡12周龄时,能量水平对其生长发育影响差异显著(P〈0.05),但随着种公鸡的生长,能量水平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能量水平对种公鸡精子密度和精子活率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对精子活力和精液量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是能够使育成期海兰褐种公鸡发挥最佳繁殖性能的能量水平在11.70~11.91MJ/kg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