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1篇
林业   1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2篇
  9篇
综合类   62篇
农作物   25篇
水产渔业   17篇
畜牧兽医   149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3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72.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factors affecting boar claw lesions and lameness. A total of 1299 boars were examined for claw lesions and lameness, including 788 boars reared in individual pens with solid concreted floor (IPS) and 511 boars raised in individual stalls with slatted floor (ISS). Flooring type showed significant impacts on all claw lesion types (< 0.01). Except for swelling ankle, boar age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all other claw lesion types (< 0.01). In addition, only heel overgrowth and erosion, cracked wall horizontal, heel‐sole crack, dew claws, and toes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boar breeds (< 0.05). Furthermore, IPS lame boars had higher prevalence of lameness in the hind limb (< 0.05), whereas in ISS lame boar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revalence of lameness between the fore and hind limbs (> 0.05). Boar lameness was moderately correlated with swelling ankle (Φ = 0.5571). In conclusion, claw lesions can be influenced by flooring type, boar age and breed, and could serve as a predictor for boar lameness.  相似文献   
73.
为对玉米小斑病抗性进行QTL定位,以甜玉米杂交组合‘T8’בT33’的200个F2代单株为遗传作图群体,构建遗传连锁图谱,通过对各单株叶片进行图像扫描进行抗病鉴定,定位QTL。结果表明,构建了全长1 270.2cM的玉米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含214个SSR位点,标记间平均间距5.9cM。以全株、穗三叶和穗位叶的病斑面积比作为各单株小斑病抗性表型值,应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共检测到11个小斑病抗性QTL,分布于第3、4、5、6和9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5.08%~19.67%的表型变异。在第3染色体umc1746~bnlg1523和第5染色体bnlg603~mmc0081均同时检测到3个抗性指标的主效QTL,各主效QTL的贡献率均10.00%。在第3染色体umc1399~umc1307同时检测到穗三叶和穗位叶病斑面积比相关QTL,贡献率分别为5.08%和9.49%。  相似文献   
74.
雏鸡锌中毒的病理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日龄艾维茵肉鸡健雏200只随机分为四组(Ⅰ-Ⅳ),分别喂以对照日粮(Zn 100mg/kg)、中毒(Zn 1500mg/kg、2000mg/kg、2500mg/kg)日粮7周,进行雏鸡锌中毒的病理学研究。锌中毒雏鸡的生长发育受阻,患病鸡消瘦,精神沉郁,双腿无力,跛行或呈犬坐姿势。尸体剖检见胸腺充血、水肿,腔上囊体积变小,脾脏、心脏、肝脏出现坏死灶,肌胃角质层溃疡。光镜下,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减少,淋巴滤泡形成较少,其皮质变薄、髓质增宽并可见髓质部淋巴细胞减少。结果表明,日粮高锌对雏鸡器官组织可产生明显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75.
实验性雏鸭铜中毒症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选用1日龄天府肉鸭健雏210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喂以对照日粮(Cu12.16mg/kg)、中毒I日粮(Cu850mg/kg)和中毒II日粮(Cu1050mg/kg)7周,进行了铜中毒对雏鸭器官组织和血清酶活性影响的病理学研究。2个中毒组的病变与程度基本一致,表现为肌胃角质层增厚、龟裂;肠道充满红褐色、黑褐色或淡绿色内容物,肠黏膜肿胀潮红,黏膜上皮变性坏死,肠绒毛裸露断裂和坏死;肝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心肌细胞颗粒变性和空泡变性;免疫器官体积缩小、质量减轻,淋巴细胞变性、坏死及数量减少。超微结构观察,肝细胞线粒体肿胀,嵴断裂甚至溶解消失呈空泡状,胞核变形,胞浆和胞核内可见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电子密度极高的沉积物。同时,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升高(P<0.01),铜蓝蛋白活性下降。结果表明,铜中毒损害的靶器官是肝脏、肾脏、心脏、胃肠道和免疫器官。组织器官受损和功能障碍最终导致发病雏鸭死亡。  相似文献   
76.
为了研究新城疫弱毒疫苗的免疫机理,用rlasota(重组lasota野毒株)免疫2日龄SPF雏鸡,接种后分别在第1,3,5,7,15,18 d取气管,进行电镜、光镜观察,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病毒在气管内的分布;结果发现rlasota接种后第1 d纤毛细胞有脱纤毛现象。接种第3 d杯状细胞破碎,黏液成分增多,黏膜下层的纤维裸露到表面;接种后第7 d,可以看到纤毛细胞纤毛上有球形粒子,杯状细胞、基细胞大量增生;接种后第18 d,纤毛细胞脱纤毛区域进一步增大。光镜观察结果发现,接种后第5 d黏膜下层水肿,淋巴细胞、粒细胞、浆细胞浸润,黏膜上皮形成空泡状,表层有数层不成熟的细胞组成;接种后第7 d,腺体腔闭塞。免疫组化染色气管固有层细胞呈阳性反应,棕色颗粒出现在胞浆中。这说明气管黏膜的损伤可能是机体重要的防御机制和免疫机制的表现。  相似文献   
77.
陕西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田间发生动态和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有效防治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和明确其发生时期与规律,采用田间定点、定期系统调查的方法,对该病害在枝干和叶片上的周年发生动态、不同品种的发病情况和发病部位,以及影响发病的气候因素等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溃疡病在枝干上有冬末春初和秋季2个发病高峰,以冬末春初为主,发病株率占全年的80%以上;在叶片上亦有2个发病高峰,分别为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溃疡病在不同品种上的发病存在明显差异,以红阳品种发病率较高,平均病株率达37.8%,平均病叶率达21%;不同品种的主干、侧枝、结果枝均能发病,但发病率有明显差异(P<0.05),以侧枝和结果枝发病为主;菌脓出现位点在枝干皮孔、芽眼、伤口、枝杈裂缝及落叶痕等处,以皮孔为主要出脓位点;低温有利于枝干发病,其中秋冬季日均温低于0℃的时间和出现早晚是影响枝干发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8.
苹果轮纹病室内快速评价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探索高效、稳定且操作简便的苹果轮纹病室内评价方法,选用分离菌株Slg08O3-1-1-1菌饼分别对离体富士苹果两年生枝条以及当年生嫩梢、叶片和成熟果实4种材料进行接种,并对试验结果和接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在有伤和无伤条件下各接种材料接种无菌PDA块均不发病,接种病菌仅在有伤情况下致病;枝条烫伤接种发病最慢且病斑最小,嫩梢针刺1针接种较叶痕接种发病明显;1针及10针刺伤接种叶片正、反面,正面1针刺伤接种发病较快且一致;果实去除果皮接种较1针、10针刺伤后接种发病显著.用4个致病力不同的菌株验证,发现4种离体材料均能验证不同菌株间的致病力差异,且结果与田间无伤接种当年生新梢一致.说明4种离体材料均可准确、快速评价苹果轮纹病,其中正面针刺1针接种叶片的方法最优.  相似文献   
79.
水稻类病变突变体及抗病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类病变突变体是一类在没有病原物侵染情况下就能自发产生坏死斑的突变体,这类突变往往导致植株的抗病增强和防御相关基因的组成性表达。水稻中已报道了将近200个来源不同的类病变突变体,截至2009年5月底52个水稻类病变突变体已被鉴定和命名,其中6个控制类病变性状的基因被克隆,它们分别编码不同的蛋白,包括热激蛋白转录因子、E3泛素连接酶、酰基转移酶、质膜蛋白激酶、锌指蛋白和锚蛋白。尽管这些蛋白不是直接与植物抗病途径相关,但是在41个已鉴定的水稻类病变突变体中,绝大多数提高了对白叶枯病或稻瘟病的抗性,表明这些类病变基因的突变激活了植株的防御系统,并且不同的类病变基因可能参与了不同的抗病信号传导途径。深入研究水稻类病变突变体对作物抗病的分子机理研究和栽培品种的遗传改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0.
柑桔白癞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柑桔白癞病是柑桔果实上的一种果皮病害,在果面形成白色点状,线状,分枝状,圆形,不规则形病斑,仅引起表皮层细胞坏死,其病原菌被鉴定为胶孢刺盘孢(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uides Penz.),柑桔砖格孢(Alternaria citri Ell.et Pierce)和可可球二孢(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3种真菌可以单独或混合侵染,田间貌似健康的病树是此病的重要菌源之一。该病始于5月中旬,7月上中旬为盛发期,参试的5个栽培柑桔品种(种类),以朋娜橙抗病性最强,果实套袋可以大大降低发病率,石硫合剂对该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达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