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1篇
林业   1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2篇
  9篇
综合类   62篇
农作物   25篇
水产渔业   17篇
畜牧兽医   149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3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61.
目的研究尼卡巴嗪和氨丙啉单独及配合应用对鸡球虫病的疗效。方法将15日龄鸡人工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以鸡平均增重率、盲肠病变记分、粪便记分和抗球虫指数等指标为参数,综合评价尼卡巴嗪和氨丙啉单独及配合应用的抗球虫效果。结果尼卡巴嗪左旋咪唑 大蒜素 维生素K组抗球虫指数为189。氨丙啉 乙氧酰胺甲酯 乙胺嘧啶 磺胺喹啉组抗球虫指数为184.5,这两组药均具有良好的抗球虫效果。氨丙啉 乙氧酰胺苯甲酯组,氨丙啉 乙胺嘧啶组及氨丙啉药物对照组抗球虫指数分别为162.8,163.2,和160.5;尼卡巴嗪 乙氧酰胺苯甲酯组和单用尼卡巴嗪组抗球虫疗效较差,AC I分别为142.7和146.4。结论尼卡巴嗪配合左旋咪唑、大蒜和维生素K产生了增效作用;用氨丙啉配合乙氧酰胺苯甲酯、乙胺嘧啶和磺胺喹啉也可达到增效目的,经两药单用提高了疗效。  相似文献   
62.
四种短体线虫的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来自荷兰的藏橐吾和铃兰、泰国的高山榕、缅甸的香蕉等种苗(球)分别鉴定出玻利维亚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bolivianus、铃兰短体线虫P.convallariae、咖啡短体线虫P.coffeae和斯佩奇短体线虫P.speijeri。对这4种线虫的形态特征进行较为详细的描述后,认为头环、口针、侧区、生殖系统和尾形等形态特征是种类鉴定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利用引物28S-D2A/28S-D3Br扩增测序得到上述4种线虫的28S rRNA基因D2/D3区序列,序列分析发现玻利维亚短体线虫从欧洲到美洲的不同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变异较小,仅为0~0.007;铃兰短体线虫同一种群不同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较大,为0.006~0.029;咖啡短体线虫不同种群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13;斯佩奇短体线虫不同种群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10;咖啡短体线虫P.coffeae和斯佩奇短体线虫P.speijeri亲缘关系很近,二者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仅为0.026。本研究再次证明线虫28S rRNA基因D2/D3区基因序列可作为短体线虫种间鉴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63.
为明确河南省小麦根腐线虫病的发生危害情况及其病原线虫种类,对14个县(市)45个采样点小麦根腐线虫进行了分离调查,分别通过人工接种测定其致病性和杀线剂处理研究其危害性,并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其病原。结果显示:小麦根腐线虫在河南省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中北部的10个县(市)34个沙质土壤采样点均分离出小麦根腐线虫,而在南部土壤粘重地区的小麦根内和土壤中均没有分离出根腐线虫;15%涕灭威颗粒剂处理土壤后小麦的穗粒数、千粒重和单位面积产量较对照明显上升,产量增加13.6%;该线虫能够侵染小麦,并明显抑制小麦生长;河南省小麦根腐线虫以敏捷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agilis为主。  相似文献   
64.
七株植物内生放线菌对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通过分生孢子萌发试验、菌丝抑制试验、接种离体枝条试验及田间病斑涂抹药剂防治试验,研究了7株植物内生放线菌对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7株植物内生放线菌无菌发酵滤液对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倍稀释液对孢子萌发抑制率均达85%以上,20倍稀释液对菌丝生长抑制率均达80%以上。显微观察发现,Hhs.015 (BAR1-5)菌株无菌发酵滤液可导致病菌芽管、菌丝畸形。在人工接种条件下,无菌发酵滤液原液对离体枝条病斑扩展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AR1-14、Hhs.015 (BAR1-5)和TGYXCSA-7处理5天后防治效果分别达83.2%、69.7%和85.6%。田间刮除病斑后涂抹放线菌发酵原液也可明显抑制病斑复发,防效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65.
小鼠血液中出现移行性幼虫的最早时间是在旋毛虫感染后的第6d,虫体多呈直杆状,表面光滑,其大小为116~121μm×4~5μm。感染后第2d旋毛虫即钻入肠绒毛,第3d发现虫体的脱皮现象,肠旋毛虫具有发达的横纹和纵纹,第5、6、7d肠道出现卡他性和出血性肠炎变化.  相似文献   
66.
挑选自然感染猪疥螨的仔猪6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30头。用爱比菌素注射液按0.3mg/kg体重皮下注射,并用双甲脒作为对照,以病变计分减少率、螨虫减少率为疗效判定指标,分别在用药后第7、14、21、28天观察药物对猪疥螨的驱治效果。结果表明爱比菌素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双甲脒,用药14天后其病变计分减少率、螨虫减少率均高达到100%,而对照组在用药后第28天其病变计分减少率、螨虫减少率分别为75%和78.7%。表明爱比菌素注射液具有高效、低毒、用药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67.
输血是流体复苏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于急性大失血、烧伤、贫血以及严重创伤患者,在改善机体组织供氧和凝血功能、挽救生命的过程中起着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异体存储血液目前仍是输血的主要来源,然而,存储血液对于红细胞(RBCs)来说不是一种自然的存在状态。在低温存储过程中,RBCs在生化和能量代谢、氧化还原代谢、细胞形态等诸多方面经历了相当大的变化,且随着存储时间的延长,变化更加显著,即"存储损伤"。目前,RBCs存储损伤机制已经基本明确,但RBCs存储损伤是否会影响临床输注不良后果,一直是专家争论的焦点,也是输血界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68.
Volumetric imaging (VOL), a three‐dimens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technique, has been described in the literature for evaluation of the human brain. It offers several advantages over conventional two‐dimensional (2D) spin echo (SE), allowing rapid, whole‐brain, isotropic imaging with submillimeter voxels. This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compares the use of 2D T1‐weighted SE (T1W SE), with T1W VOL, for the evaluation of dogs with clinical signs of intracranial disease. Brain MRI images from 160 dogs who had T1W SE and T1W VOL sequences acquired pre‐ and postcontrast, were reviewed for pres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tracranial lesions. Twenty‐nine of 160 patients were found to have intracranial lesions, all visible on both sequences. Significantly better grey‐white matter (GWM) differentiation was identified with T1W VOL (P < .001), with fair agreement between the two sequences (weighted κ = 0.35). Excluding a mild reduction in lesion intensity in three dogs precontrast on the T1W VOL images compared to T1W SE, and meningeal enhancement noted on the T1W VOL images in one dog, not identified on T1W SE, there was otherwise complete agreement between the two sequences. The T1W VOL sequence provided equivalent lesion evaluation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d GWM differentiation. Images acquired were of comparable diagnostic quality to those produced using a conventional T1W SE technique, for assessment of lesion appearance, number, location, mass effect, and postcontrast enhancement. T1W VOL, therefore, provides a suitable alternative T1W sequence for canine brain evaluation and can facilitate a reduction in total image acquisition time.  相似文献   
69.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