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2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54篇
林业   203篇
农学   51篇
基础科学   19篇
  81篇
综合类   288篇
农作物   37篇
水产渔业   22篇
畜牧兽医   111篇
园艺   22篇
植物保护   4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根据定位观测数据,对马尾松人工中龄林间伐前后的养分变化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间伐,林木各器官的养分含量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林分养分的积累量,随着林分生物量的变化而变化.间伐以前,主要营养元素在树冠生物量中积压最多.间伐以后,主要营养元素在树干生物量中积累最多。说明间伐可以增加树干的干物质积累,对提高林木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2.
不同海拔高度对灵山正路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全面了解花椒在不同海拔下的生态适宜性,以四川省冕宁县选育认定的灵山正路椒为材料,在冕宁县1 800、2 000、2 200、2 400、2 600、2 800 m 6个海拔梯度条件下,调查研究不同海拔高度对灵山正路椒的物候期、品质、产量、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物候期随海拔的升高而向后延迟;品质、产量在海拔1 800~2 600 m范围内与高度呈正相关,之后降低;经济效益在海拔1 800、2 000 m时最高。  相似文献   
43.
【目的】研究不同坡向、不同海拔梯度的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差异,为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位于西天山支脉乌孙山南麓的昭苏县和乌孙山北麓的察布查尔县天然草地为对象,采用典型的样方调查法,分析不同坡向(南坡、北坡)和海拔梯度(1 600~3 000 m)的草地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群落数量特征、物种多样性,研究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在不同海拔和坡向上的分布规律。【结果】同一海拔梯度上,南坡植物物种数多于北坡;在不同坡向上,基本上南坡各海拔草地植物群落高度大于北坡,而密度和盖度小于北坡。南坡各多样性指数沿着海拔高度变化呈现出双峰格局;北坡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沿着海拔高度变化均呈现出波浪型变化趋势,Patrick指数则呈现出双峰格局。【结论】乌孙山植物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是由海拔和坡向为主的多种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4.
45.
为了探究木薯农艺性状及块根品质对不同海拔梯度的响应,进而明确海拔梯度变化对木薯生长的影响。以木薯品种‘SC205’、‘GR4’为材料,于800~1600 m的海拔上种植。同海拔木薯的株高、茎粗、主茎高和落叶高度随时间不断增加而增加,但同时间段,随海拔升高呈降低趋势,2个品种在8—10月生长最快,11月生长相对缓慢,到12月生长基本停止;随海拔梯度升高,同一木薯品种块根品质呈上升趋势,除粗纤维含量外,其他均差异达极显著;同海拔不同木薯品种间,除粗纤维含量外差异显著;块根品质含量最高多出现在海拔1400 m,最低在海拔1000 m或800 m。不同海拔下,海拔800 m、1000 m木薯生长旺盛,海拔1400 m块根品质相对较好,生产上应根据用途选择适宜的木薯种植海拔。  相似文献   
46.
以中国西南典型喀斯特区云南松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冗余分析和高通量测序等方法,探究土壤养分与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对不同海拔的响应,为该地区石漠化治理工作和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显示:随海拔升高,土壤全碳、全氮、全磷含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土壤全钾含量在海拔1 900 m处最高,在海拔1 600 m处最低;土壤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在海拔1 600 m处最高,分别在海拔1 300 m和海拔1 900 m处最低;速效钾含量在海拔1 900 m处最高,在海拔1 600 m处最低。Chao1指数、Shannon指数随海拔升高先增大后减小,而Simpson指标随海拔升高先减小后增大。在门分类水平上,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u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mycetes)和绿弯菌门(Curvularia),分别占比33.37%、24.40%、19.82%、12.06%。其中,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总体随海拔升高先增多后减少,而绿弯菌门的总体变化趋势与之相反。放线菌门在海拔1 600 m的相对丰度最大,其余海拔的相对丰度无显著差异。在纲分类水平上,优势类群包括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酸杆菌纲(Acidobacteri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δ-变形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分别占比18.46%、12.72%、7.88%、5.13%。其中,α-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的相对丰度总体随海拔升高先增大后减小,酸杆菌纲的总体变化趋势与此相反,δ-变形菌纲在不同海拔梯度下无明显变化趋势。土壤pH值,及全碳、全氮、全磷、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与细菌多样性显著(P<0.05)相关,是细菌群落组成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47.
目的:通过研究甘肃岷县不同海拔当归产量和阿魏酸含量变化,为扩大当归生产适宜区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大田小区试验,当归产量以阴干后称重测定,阿魏酸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结果:当归产量随海拔升高其变化规律不明显,海拔2 624 m产量最高,与其他海拔间差异显著(P〈0.05);2 624-2 810 m海拔范围当归平均产量最高。当归中阿魏酸含量在2 294-2 624 m海拔范围内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海拔2 624 m阿魏酸含量最高,与其他海拔间差异显著(P〈0.05);2 294-2 519 m海拔范围当归平均阿魏酸含量最高。结论:2 624-2 810 m海拔范围有利于当归产量增加,2 294-2 624 m海拔范围有利于当归中阿魏酸含量增加,因此,在2624 m海拔下有利于提高当归产量和阿魏酸含量。  相似文献   
48.
武夷山土壤氮素垂直分异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土壤氮素的垂直分异规律,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的林分内设立标准地,对不同海拔和土层土壤全氮、水解性氮、铵态氮、硝态氮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土壤不同氮素的垂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0-20 cm土层土壤全氮、水解性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总体上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呈增加趋势,而20-40 cm及40-60 cm土层不同形态氮素含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呈现一定的波动;在土壤剖面垂直分布上,土壤全氮、水解性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土层深度对土壤不同氮素含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但土壤全氮含量在不同土层间的差异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49.
土壤养分含量同海拔高度密切相关,为探索湖北巴东县茶店子基地单元不同海拔植烟土壤的理化性状,更好地指导巴东烟叶生产实践工作,对巴东县茶店子基地单元不同海拔植烟土壤的理化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海拔800m以下区域,植烟土壤理化性状特点是pH值、有机质、氮素、全磷含量处于适宜标准或以上,但速效磷和钾素含量较低;(2)800~1200m区域,土壤pH值、氮素含量较为适宜,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偏高,但是磷素、钾素含量较低;(3)1200m以上区域,除土壤pH值偏低以外,其他指标均处于优质烟叶生产范围内或高于标准。结合茶店子基地单元烟叶种植区划目标,建议在生产上采取“控氮、增磷、补钾”的施肥策略,施用充分腐熟的优质有机肥和适量土壤改良剂改良土壤,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率,进一步提高烟叶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50.
Bivalve hemocyte competence has been measured by quantifying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reactive oxygen intermediate (ROI) production after activation with zymosan or phorbol myristate acetate (PMA). However, untreated oyster hemocytes also produce ROI and RNI (reactive nitrogen intermediates) after bleeding even if not stimulated by zymosan or PMA. Extensive investigation of this parameter by flow cytometry showed that, in vitro, ROI/RNI production by untreated hemocytes maintained in seawater appeared to be independent of both bacterial burden in the serum and non-self particle phagocytosis. ROI/RNI production in granulocytes was higher than in hyalinocytes and could be intensified when activated by zymosan but not by PMA. Both cell types used NADPH-oxidase- and NO-synthase-like pathways to produce these molecules; the NO-synthase pathway seemed relatively more dominant in hyalinocytes and NADPH-oxidase appeared more effective in granulocytes. These results provide new insights for interpreting the modulation of ROI/RNI production by untreated hemocytes shown by other studies, relative to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r physiological status of the oyst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