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98篇
  免费   497篇
  国内免费   942篇
林业   254篇
农学   803篇
基础科学   375篇
  384篇
综合类   3046篇
农作物   1113篇
水产渔业   1118篇
畜牧兽医   2326篇
园艺   207篇
植物保护   111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256篇
  2021年   363篇
  2020年   322篇
  2019年   365篇
  2018年   226篇
  2017年   299篇
  2016年   345篇
  2015年   320篇
  2014年   392篇
  2013年   433篇
  2012年   542篇
  2011年   601篇
  2010年   429篇
  2009年   437篇
  2008年   413篇
  2007年   527篇
  2006年   465篇
  2005年   364篇
  2004年   261篇
  2003年   270篇
  2002年   263篇
  2001年   260篇
  2000年   215篇
  1999年   188篇
  1998年   143篇
  1997年   145篇
  1996年   110篇
  1995年   132篇
  1994年   93篇
  1993年   86篇
  1992年   79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60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71.
分别用质量分数为0、15%、30%、45%、60%的饲料酵母替代饲料中0、17%、34%、51%、68%的鱼粉,配制成5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分别记为Ⅰ(对照组)、Ⅱ、Ⅲ、Ⅳ和Ⅴ组。将195尾大菱鲆Scophthatmus maximus(9.02 g±0.15 g)随机分为5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组放养13尾鱼。将试验鱼饲养于设有循环流水系统的水族箱(60 cm×40 cm×50 cm)中,用5种饲料投喂,每天投喂3次,投饲率为鱼体质量的3%~4%,以生长及免疫指标来评价饲料酵母替代鱼粉对大菱鲆幼鱼生长的影响。经过56 d的饲养,结果表明:Ⅱ组的增重率(275.30%)和特定生长率(1.91%/d)最高,但与对照组(235.66%、1.82%/d)无显著差异(P〉0.05);Ⅱ组的饲料系数(1.34)最低,但与对照组(1.53)无显著差异(P〉0.05);Ⅱ组(97.44%)和Ⅳ组(94.87%)的成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4.62%)(P〈0.05),而Ⅴ组的成活率(74.36%)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鱼体的粗蛋白含量随着饲料酵母替代比例的增加而逐渐降低(P〈0.05),粗灰分则逐渐升高(P〈0.05);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血浆中蛋白的含量随着替代比例的增加而减少,且当饲料酵母替代比例超过51%时,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综合考虑大菱鲆的生长指标、形体指标、鱼体成分和免疫机能等因素,要获得最佳的养殖效益,大菱鲆幼鱼饲料中用饲料酵母替代鱼粉的比例以17%为宜。  相似文献   
972.
16个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对玉米种质改良利用、玉米自交系的利用和强优势组合的选配提供参考,选用16个玉米自交系作为亲本,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模式组配成60个杂交组合,对F1代10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交51和5311具有较高的穗部性状和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效应优势,有较大的利用价值;z0619有较优的产量性状优势,可与具有较优良穗位性状的自交系互补利用;综合性状较差的自交系为4011、80c-1、安单3号选系和苏11,需改良后利用;其余自交系可根据育种目标有目的地选择利用.  相似文献   
973.
为选育出抗疫病的辣椒新品种,利用引进的疫病抗源中间材料和自育辣椒自交系,采用回交转育的方法,筛选出系列抗疫病的辣椒自交系,并配制和筛选出1个较优抗病组合,命名为疫抗1号。该组合全生育期132d(青熟果),株高70cm,株幅62cm,分枝次数为6次,单株结果48个,果长22cm,果径1.6cm,平均单果鲜重17.8g,产量2 600kg/667m2;6叶苗期疫病病原混合接种鉴定表现为高抗。  相似文献   
974.
为有效利用当地饲料资源,提高反刍动物配合日粮的利用效率和生产性能,选用西北地区常见的棉籽蛋白、玉米啤酒糟、苹果渣、玉米皮、甜菜粕、菜粕和苜蓿等7种反刍动物常用饲料原料,采用应用滤袋的两级离体消化法对干物质(DM)、有机物(OM)、粗蛋白质(CP)、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的体外消化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甜菜粕的干物质体外消化率(IVDMD)、有机物体外消化率(IVOMD)和粗蛋白质体外消化率(IVCPD)显著高于其他样品(P<0.05),玉米啤酒糟的IVDMD、IVOMD、IVCPD、中性洗涤纤维体外消化率(IVNDFD)和酸性洗涤纤维体外消化率(IVADFD)都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975.
为选育出优质甘蓝型黄籽油菜用于生产,利用2004年贵州省油菜研究所从浙江引进的常规黑籽双低材料04R中的优良选系8148R,与贵州省油菜研究所选育的双低黄籽恢复系8296R进行有性杂交,经4年6代选育,结合室内品质分析及田间观察记载进行定向选择育种,最后育成了丰产性好、品质优良、配合力强、抗倒耐病的双低黄褐籽恢复系8149R,与不育系8187A配制的组合SH0901表现很强的超亲优势,产量达199.16kg/hm2,增产率为19.07%。  相似文献   
976.
抽穗期是水稻最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决定着水稻生长的地域适应性和季节适应性。本试验利用具有相同遗传背景的华粳籼74的3个单片段代换系来研究水稻抽穗期。通过抽穗期鉴定,W23-03-08-9-1带有基因qHD3-1,W4-47-68-5-4-5与W12-28-58-03-19-2分别带有基因qHd6-1W12、qHd6-1W4。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单片段代换系W23-03-08-9-1分别与W4-47-68-5-4-5、W12-28-58-03-19-2聚合,筛选出纯和双基因聚合系,并分析qHD3-1与qHd6-1W12、qHd6-1W4间上位性互作。结果显示,来源于第3染色体的单片段代换系W23-03-08-9-1的基因qHD3-1对来源于第6染色体的代换片段W4-47-68-5-4-5与W12-28-58-03-19-2上的基因qHd6-1W12、qHd6-1W4显上位。  相似文献   
977.
利用前期以明恢86为轮回亲本与全球水稻分子育种计划的4个供体亲本(Gayabyeo、沈农265、早籼14和Y134)杂交构建的高代回交导入群体,在浙江省三门县沿海滩涂采用0.5%盐浓度的海水全生育期灌溉,筛选出150个耐盐恢复系群体,考察了耐盐恢复系在正常灌溉条件下的性状分离及与两个三系不育系测交种的优势表现。结果表明,耐盐恢复系在正常灌溉条件下的产量及其相关性状出现明显的分离,性状分离的类型及特点因选择群体和性状本身不同而异,从中选育出30个单株产量和耐盐性显著好于轮回亲本明恢86的株系,这些株系大多表现穗长缩短,株高和千粒重下降,但单株有效穗和结实率显著增加,导致产量的显著提高。4个组合的耐盐恢复系群体与两个三系不育系(II-32A和川345A)测交种的性状分离明显,与明恢86和两个三系不育系的测交种相比,多数测交种表现穗长缩短,株高降低,单株有效穗数相仿,但与II-32A测交的杂种千粒重显著增加,杂种表现趋势与耐盐恢复系本身不完全相同。分别鉴定出22个和23个耐盐恢复系,其与两个不育系测交的杂种产量显著高于明恢86与相应不育系的测交种,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其中比生产对照种汕优10号显著或极显著增产的测交组合分别有7个(II-32A为母本)和4个(川345A为母本)。研究表明,利用优良恢复系的回交导入后代在大田盐胁迫条件下筛选耐盐单株,结合耐盐后代在正常灌溉条件下产量及相关性状的鉴定筛选,可以有效地改良恢复系的耐盐性,并选育出耐盐性提高的强优势组合。  相似文献   
978.
12个玉米自交系ASI及株型性状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近年来新育成的部分玉米自交系和骨干自交系共12个自交系按4×8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成32个组合,分析了散粉-吐丝间隔期(ASI)、株高、穗位高、茎粗、雄穗长、雄穗分枝数、叶夹角、叶面积等8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和遗传参数.结果表明:株高、穗位高、雄穗长、叶夹角以加性基因效应为主;ASI、茎粗、雄穗分支数、叶面积以非加性基因效应为主.自交系F83、9046、340、黄201、综31、B73和598的多数性状GCA较好,用这些自交系作亲本,在提高玉米的抗旱性,改善植株株型结构上都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SCA表现较好的杂交组合有F83×B73、昌7-2×478、黄201×478、598×478、ZX09-1002×掖107、598×掖107、综31×掖107、黄201×9046、综31×9046、F83×9046.  相似文献   
979.
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以湖北白猪Ⅳ系为基础,培育抗应激品系.经过5个世代的选育,应激敏感基因已彻底清除;品系的各项经济性状达到并超过育种目标的要求.后备公母猪6月龄体质量分别为104.04 kg和97.83 kg,达90 kg日龄分别为164.76 d和169.42 d,活体背膘厚为1.59 cm和1.50 cm;经产母猪产仔数达12.82~12.86头;同胞测定猪达90 kg日龄166.61 d,饲料利用率2.76:1,胴体瘦肉率61.32%.以抗应激品系为母本,与高瘦肉率的皮特蓝、杜洛克公猪杂交,生产“皮×抗”、“杜×抗”杂优商品猪,达90 kg体质量日龄分别为156.59 d和160.35 d,饲料利用率分别为2.33:1和2.34:1,瘦肉率分别为64.09%和64.64%,肌内脂肪分别为2.56%和3.12%,是理想的杂优商品猪生产配套组合.  相似文献   
980.
渠云芳  黄晋玲 《山西农业科学》2012,40(5):447-451,563
为了把来自澳洲的野生种比克氏棉(G.bickii)的优良性状导入栽培种,提高植棉的经济效益,山西农业大学棉花育种组将亚洲棉(C.arboreum)与比克氏棉杂交,得到双二倍体,然后用该双二倍体与栽培种陆地棉(C.hirsutum)的单显Ⅱ杂交,获得三种杂种。对杂种F1及其亲本进行了形态学和RAPD分析。形态学观察表明,(亚洲棉×比克氏棉)×单显Ⅱ杂种F1分别具有亚洲棉、比克氏棉和单显Ⅱ的形态特征,其中,趋向于比克氏棉的性状占22.22%,如叶片的色泽等;5.6%的性状趋向于亚洲棉,如花药颜色;16.7%的性状表现为超亲性状,如花瓣的颜色。RAPD结果表明,15个引物对参试材料共扩增出117条DNA带,其中,有85条多态性带,占72.6%;在杂种中均检测到了亲本带与杂种的特异带;利用SAS软件中的类平均法对试验材料进行聚类分析表明,所有的参试材料聚为2大类。形态学观察、RAPD分析结果一致,比克氏棉的性状已被导入到单显Ⅱ中,(亚洲棉×比克氏棉)×单显Ⅱ为真正的三种杂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