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9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99篇
林业   60篇
农学   67篇
基础科学   124篇
  139篇
综合类   279篇
农作物   30篇
水产渔业   53篇
畜牧兽医   73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2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In river channel beds composed of a wide range of grain sizes, the bed material is often arranged in discrete patches discernable by relative texture. These bed material patches are the primary source of entrainable coarse sediment within the channel system and their composition and size have been found to influence the composition and rate of sediment transport. Twelve coarse (gravel–cobble) sediment patches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channel network within a 4.53 ha watershed in southeastern Arizona were monitored for 2 years. Changes in patch area and grain size were measured and painted patch grains were monitored to confirm that patch grains were mobilized during flow. Individual coarse bed material patches exhibited variable persistence during flows with return frequencies ranging from approximately 1 year to 4.6 years. While no patch fully dispersed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two new patches formed. Most coarse patches remained relatively stable in area and grain-size distribution despite the entrainment of patch grains as lost grains were sufficiently replaced with sediment from upstream. Because of the grain replacement process and the effect of other sediment supply dynamics, the changes in patch area and grain-size distribution display a complex relationship with the magnitude of predicted grain mobilization within each pat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relative stability varies from patch to patch, influenced by the balance of patch grains transported out of the patch and the deposition of new grains into the patch. Predictive models of coarse sediment transport and yield that assume the channel bed is a fixed source of sediment supply may not adequately capture the sediment dynamics within patchy channel beds and should be used with caution when applied to these environments due to the possibility of patch instability as documented in this study.  相似文献   
102.
通过添加有机肥、调理剂、接种烃降解菌以及搭建温室等方式对某油田的含油污泥进行了大规模的预制床生物修复。结果表明,经过230d的修复,不同修复处理油泥中的油和脂含量降低了27.5%~46.3%,其中处理RCPG(有机肥+调理剂+接种烃降解菌+温室)的修复效率最高,而在对照中仅为15.1%。经统计分析,在所有处理措施中添加有机肥、调理剂以及搭建温室对修复效率具有显著影响(p0.05),而投加菌剂效果不显著。生物修复措施在降低油泥中污染物含量的同时也改善了油泥的理化性质,使氮、磷等营养物含量及田间持水率显著升高。同时结果还表明,所有修复处理油泥中的烃降解菌数量、微生物活性与多样性与对照相比均有极显著增加(p0.01)。  相似文献   
103.
随着城镇供热的迅速发展,116MW循环流化床锅炉被普遍应用。本文从工程应用和规程规范出发,对116MW循环流化床锅炉房电气设计提出了优化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检测微生物发酵床养禽基质垫料中病原性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数量,分析微生物发酵床技术对禽舍中病原菌的生物防控作用.[方法]参考国标检测环境中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方法,以传统大棚养禽舍为对照,检测发酵床养鸡和发酵床养鸭舍中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数量,同时检测动物肠道中2种病原微生物的数量指标,从环境微生物和动物体内携带微生物方面分析发酵床养禽技术对病原微生物的抑制作用.[结果]发酵床基质中2种病原微生物的数量明显低于普通饲养舍组,发酵床养殖环境中禽的肠道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数量也低于普通养殖环境中动物体内携带的病原菌数量.[结论]发酵床养殖环境可以显著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对控制禽类的细菌性传染病具有积极的生态安全意义.  相似文献   
105.
吕豪  吕黄珍  王雷  吕为乔  万丽娜  赵丹 《农业机械学报》2019,50(6):344-351,248
针对微波干燥中场强分布不均、物料微波能吸收能力不同导致的微波加热不均匀现象,结合微波干燥的高效性、流态化干燥的均匀性以及热风干燥辅助去除水汽的功能,设计了一种实现干燥均匀性的微波-热风振动流化床干燥机,主要由振动流化床系统、热风系统、微波加热系统、测温系统和控制系统等组成。采用Ansoft HFSS软件对微波加热仓磁控管不同开口位置进行仿真分析,得到多馈口激励最佳方案。结果显示,物料高度距离箱底不变的情况下,4个微波馈入端口的位置相对于原始端口位置外移30 mm,物料表面场强分布更加均匀。以新鲜毛豆仁为例,对该机的性能和加热均匀性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设计方案和控制系统方案可靠,微波-热风振动流化床干燥下毛豆仁的干燥时间为54 min,比单独微波流化床干燥的干燥时间缩短34. 1%,比微波-热风组合干燥的干燥时间缩短12. 9%且产品均匀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6.
为了提高化肥的利用率,达到提高产量减少污染的目的,以黑龙江垦区施肥机械为基础,设计了一台2F-1 2型变量施肥试验台。变量施肥试验台的目的是研究降低施肥成本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简化施肥操作步骤,降低劳动强度,在提高变量施肥控制系统的开发设计能力的同时,为田间变量施肥机具的大面积推广提供技术储备。2F-12型变量施肥试验台可以完成变量施肥软件的测试和变量施肥的监测工作,主要由箱体、排肥装置、液压系统、电控系统、车载计算机,以及施肥监测系统组成。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变量施肥软件无误,施肥口输出肥料正常,机具设计结构合理,可为黑龙江垦区变量施肥作业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7.
为实现秸秆类农业生物质废弃物的高效清洁能源化转化利用,采用带有二级返料系统的循环流化床气化炉对玉米秸秆进行了气化试验。在二级返料系统开启及闭合条件下,选取空气当量比为0.20~0.35,研究空气当量比对玉米秸秆气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二级返料系统开启及闭合两种工况均在空气当量比为0.26时取得较优值,二级返料系统开启时具有较好的气化效果,碳转化率与气化效率最大值分别达到93.54%与77.06%。在二级返料系统开启状态下,试验研究了水蒸气配比对玉米秸秆气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空气为主气化介质,辅助以水蒸气气化,可以有效改善气化燃气品质,提升气化效率。当空气当量比为0.26、水蒸气配比为0.2时,玉米秸秆空气—水蒸气气化具有较好的气化特性,燃气热值与气化效率分别达到最大值5.89MJ/m3与81.45%。典型工况条件下的焦油蒸馏馏分分析结果表明,提高气化炉反应温度,并保持一定的水蒸气气化环境,可促进焦油裂解转化。试验可为秸秆类生物质的高效清洁转化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8.
以毛竹加工剩余物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两步进气下吸式固定床气化炉,在当量比(ER)一定的情况下,研究进气比例(AR,0%和60%)和水蒸气/生物质质量比(ms/mb,0,0.045,0.112,0.153,0.211,0.245和0.305)对气化炉性能(炉内温度分布、原料消耗率和气化强度)和可燃气指标(温度、成分、热值和焦油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一步进气法相比,两步进气法(AR为60%时)可显著提高气化炉炉温,并且分别在2个进气位置出现2个温度峰,分别为热解区的606℃和氧化区的856℃,可燃气的温度也增加至377℃; 2)两步进气法可显著提高可燃气的可燃组分含量和热值,降低焦油含量,CO含量、H_2含量和低位热值的最大值分别为17.47%、14.67%和4.54 MJ/Nm^3,焦油含量最低值为55.4 mg/Nm^3; 3)随着m_s/m_b从0.045增加至0.305,气化炉内各反应区的温度逐渐降低,与空气气化剂相比,虽然热值并未增加,但是可燃气中H_2和CO的含量发生变化,导致V(H_2)/V(CO)比例逐渐增加至1.01,有助于应用于合成气的研究。本研究为竹材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9.
以典型河道型水库库区主流与支流交汇段几何尺寸与来流条件为参照,建立了三维概化数学模型并开展多情景数值分析,以揭示不同交汇角对干支流交汇段关键水力特性变化的影响.重点研究了交汇角α分别为30°,60°,90°,120°,150°的5种工况,计算结果表明:在不同交汇角条件下均存在紊动能高值集中区域,且紊动能与交汇角大小存在正相关关系,即随着交汇角增大,紊动能峰值区域的面积及峰值大小显著增大;不同交汇角条件下床面切应力最大值均由交汇口向支流上游沿程递减,而当α<90°时断面流速变异系数沿程先增大后减小,当α≥90°时断面流速变异系数沿程减小;另外,当α<90°时,床面切应力和断面流速变异系数与交汇角大小存在负相关关系,而当α≥90°时,这2个特性指标随着交汇角增大而递增.  相似文献   
110.
【目的】研究Rothermel林火蔓延速率预测模型及另外2种以Rothermel模型为核心的蔓延速率预测模型对南方8种典型森林地表死可燃物的适用性,为林火蔓延速率预测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方法】以南方地区8种典型速率地表死可燃物为对象,根据研究对象的野外实际条件,在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风洞实验室内,构建不同可燃物床层含水率、载量及高度的可燃物床层,每种可燃物在平地无风条件下进行36次点烧试验,共288次点烧,记录每种可燃物类型不同配比条件下的蔓延速率。通过直接使用Rothermel模型、重新估计Rothermel模型参数、对Rothermel模型形式改进后自建模型的对比,得到最合适的预测模型。【结果】 1)平地无风条件下,南方8种典型森林地表死可燃物床层最大蔓延速率为0.55 m ·min -1 ,平均蔓延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华山松、云南松、毛竹、柳杉、杉木、马尾松、麻栎及青冈栎。2)直接使用Rothermel模型预测的林火蔓延速率误差较大,平均绝对误差为0.18 m ·min -1 ,平均相对误差为70.0%。3)重新估计参数后的Rothermel模型及自建模型,预测的可燃物蔓延速率精度显著提高,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04、0.037 m ·min -1 ,平均相对误差分别<18%、16.45%。4)重新估计参数的Rothermel模型与自建模型的预测误差的差异不显著,其中自建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 R 2 变化在0.71~0.90,平均为0.80。【结论】对南方8种典型森林的地表死可燃物类型,在平地无风条件下,重新估计参数的Rothermel模型及自建模型的预测精度相近,但自建模型可能更简单易用,可预测平地无风条件下可燃物地表火蔓延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