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52篇
  免费   534篇
  国内免费   1031篇
林业   313篇
农学   725篇
基础科学   664篇
  1082篇
综合类   3112篇
农作物   376篇
水产渔业   368篇
畜牧兽医   2083篇
园艺   200篇
植物保护   294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43篇
  2022年   320篇
  2021年   401篇
  2020年   374篇
  2019年   486篇
  2018年   315篇
  2017年   498篇
  2016年   498篇
  2015年   416篇
  2014年   487篇
  2013年   476篇
  2012年   654篇
  2011年   682篇
  2010年   528篇
  2009年   504篇
  2008年   349篇
  2007年   452篇
  2006年   331篇
  2005年   205篇
  2004年   159篇
  2003年   144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Theileria equi (T. equi) is an obligate intra- and extra-erythrocytic parasite that causes equine theileriosis (ET) in equids. Equine theileriosis is considered a notifiable disease of global significance, a major constraint to the international movement of horses, and endemic in many countries. This disease may be difficult to diagnose, as it can produce variable and nonspecific clinical sign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designed for the molecular characterisation of T. equi and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ed risk factors of ET accompanied by its consequences on haematological and sero-biochemical parameters. A convenience sampling of 500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ET suspect horses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7. PCR was performed on all blood samples targeting the 18S rRNA gene of T. equi followed by sequencing; 9% animals tested positive with confirmed sequences. The isolates of this study showed high homology with Cuban, Russian and Brazilian isolates of T. equi (accession numbers KY111762.2 , MG551915.1 and KY952237.1 , respectively). Based on multivariate analysis, the principal risk factors consisted of absence of dogs on the premises and presence of tick infestation. The haemato-biochemical parameters showed a decrease in granulocytes and erythrocytes, and an increase in lymphocytes, monocytes, mean corpuscular volume, mean corpuscular haemoglobin, mean platelet volume, glucose, phosphorus and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in positive horses. This is the first study which identified ET in Punjab (Pakistan) using molecular techniques and risk factors together with the haemato-biochemical variations in horses.  相似文献   
62.
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泰万菌素发酵培养基中不同氨基酸种类对其发酵过程的影响,并利用正交试验对发酵培养基中3种主要氨基酸的用量配比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发酵培养基加入0.2%亮氨酸、0.1%色氨酸、0.1%甘氨酸对泰万菌素发酵转化率影响显著,发酵摇瓶效价从14000μ/mL提高到18000μ/mL,效价提高了28.5%,完成了对泰万菌素提高发酵转化率和发酵单位的目的,并为大规模商业化生产泰万菌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3.
建立了生猪异位发酵床垫料中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磺胺类、酰胺醇类和大环内酯类共54种抗菌药物残留量的LC-MS/MS检测方法,经超低温冷冻粉碎后的垫料样本,以费休氏-库仑滴定法测定水分,用Mcllvaine-Na2EDTA缓冲液和乙腈提取,经亲水亲脂平衡固相萃取小柱净化,用LC-MS/MS法测定抗菌药物残留量,最终结果以折水后含量表示。方法具有简便、高通量、抗干扰的特点,可以满足生猪异位发酵床垫料中主要兽用抗菌药物残留检测的要求。利用该方法,对12家养殖场垫料样本中5大类兽用抗菌药物的残留量进行了检测。12家养殖场垫料样本中共检出25种抗菌药物,各场垫料样本抗菌药物总残留量在0.7 g/t~28 g/t之间,其中四环素类药物对总残留量的贡献率在91.3%~98.8%之间。  相似文献   
64.
本研究以深层发酵灵芝为原料,评估灵芝发酵产物对感染猪圆环病毒-2(PCV-2)断奶仔猪生长发育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1:选择160头21 d断奶的仔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各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50、100和150 mg/kg灵芝发酵产物。试验2:将120头21 d断奶的仔猪随机分为2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5头),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和基础日粮+50 mg/kg的灵芝发酵产物。两组仔猪在试验当天通过肌肉注射105/mL感染剂量的PCV-2病毒。结果:日粮添加50 mg/kg灵芝发酵产物2周和4周后显著改善了平均日增重(P<0.05),在第4周时150 mg/kg较50 mg/kg灵芝发酵产物组显著降低了平均日增重(P<0.05)。150 mg/kg灵芝发酵产物组平均日采食量较其他组显著降低了8.11%、6.85%和8.11%(P<0.05),日粮添加50 mg/kg灵芝发酵产物显著改善了断奶仔猪的料重比(P<0.05)。日粮添加50~150 mg/kg灵芝发酵产物可显著提高肺泡巨噬细胞的趋化性指数(P<0.05),同时对照组显著提高了28 d伪狂犬病抗体滴度(P<0.05),显著降低了血清葡萄糖水平(P<0.05)。灵芝发酵产物日粮组较对照组显著提高了IL-2、INF-γ和TNF-α相对强度(P<0.05)。结论:日粮添加50 mg/kg灵芝发酵产物可以显著改善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在接种伪狂犬病疫苗时可提高肺泡巨噬细胞的趋化能力和抗体滴度。  相似文献   
65.
文章旨在探讨日粮添加不同油脂原料对肉牛生长性能、养分消化及瘤胃发酵性能的影响。试验选择平均初始体重(296±32.33)kg、带有瘤胃瘘管的肉牛48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对照组肉牛饲喂不含油脂的日粮,处理组肉牛分别饲喂含有5%棕榈油、亚麻油和包被脂肪的日粮。在为期10周的饲养试验后测定相关指标。结果:对照组与包被脂肪组干物质、有机物和氮摄入量及干物质、有机物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棕榈油和亚麻油组(P<0.05),而包被脂肪组与亚麻油组粗脂肪摄入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棕榈油组(P<0.05)。对照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较其他组分别显著降低31.94%、32.17%和33.56%(P<0.05),而亚麻油组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较其他组分别显著降低18.61%、17.10%和19.68%(P<0.05)。包被脂肪组瘤胃不饱和脂肪酸流量较对照组和棕榈油组分别显著提高152.26%和240%(P<0.05)。对照组与包被脂肪组瘤胃氨氮浓度显著高于棕榈油组和亚麻油组(P<0.05)。结论:包被脂肪降低了脂肪对瘤胃发酵的影响,其对瘤胃饱和脂肪酸流量的影响与亚麻油相似,但棕榈油降低了瘤胃氨氮浓度,不能有效向瘤胃提供不饱和脂肪酸。 [关键词]油脂原料|肉牛|生长性能|养分消化|瘤胃发酵  相似文献   
66.
本文旨在评估蘑菇渣青贮料的营养品质、发酵特性及其与常规饲料原料的体外降解差异性。试验将收集的蘑菇渣作为原料,与米糠、糖蜜、垫料和菌种混合后青贮4周。分别在青贮0、7、14和28d时收集样品,用于评估营养品质、体外发酵特性,同时对比青贮蘑菇渣饲料与水稻秸秆和大麦秸秆的体外降解特性。结果:随着蘑菇渣青贮时间的升高,干物质含量显著降低(P<0.05),同时青贮7d后有机物含量也显著降低(P<0.05)。蘑菇渣青贮后,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显著升高(P<0.05)。青贮7d后,粗灰分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青贮7和28d后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高于青贮0和14d(P<0.05)。蘑菇渣青贮7d后,pH显著升高(P<0.05),随后又显著降低(P<0.05),同时乙酸和丙酸含量显著降低,随后又升高(P<0.05)。蘑菇渣青贮后,乳酸和氨氮浓度显著升高(P<0.05),而水溶性碳水化物浓度显著降低(P<0.05)。青贮蘑菇渣的干物质组分中,水溶降解部分显著高于水稻秸秆和大麦秸秆(P<0.05),但不溶降解部分显著降低(P<0.05)且非降解部分显著低于水稻秸秆(P<0.05)。针对蛋白组分,青贮蘑菇渣水溶降解部分也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原料(P<0.05),但不溶降解和非降解部分显著降低(P<0.05)。蘑菇渣青贮料中性洗涤纤维可消化部分显著低于水稻和大麦秸秆(P<0.05),不可消化部分则显著提高(P<0.05)。结论:以蘑菇渣为基础的青贮料发酵良好,可保存至第4周。以蘑菇渣为基础的青贮料干物质和粗蛋白质降解率远高于水稻、大麦和黑秸秆,中性洗涤纤维的降解率则相反。  相似文献   
67.
为了探究添加亚油酸条件下不同剂量硝酸钠对水牛瘤胃体外发酵脂肪酸组成及相关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本试验选用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母水牛,以精粗比40∶60为底物进行瘤胃液体外发酵试验。试验组硝酸钠的浓度分别为1、2、3 mg·mL-1,对照组不加硝酸钠,每组均添加0.25 mg·mL-1的亚油酸,每组各5个重复。在体外培养3、6、9、12、24 h时测定产气量和甲烷产量,24 h结束培养,测定瘤胃体外发酵参数、脂肪酸含量及瘤胃微生物数量。结果表明:1)添加硝酸钠显著降低了总产气量和甲烷产量(P<0.05);2)添加硝酸钠pH值和氨态氮(NH3-N)含量显著升高(P<0.05),异丁酸和异戊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对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3)添加1 mg·mL-1硝酸钠,C18:2cis-9,trans-11、C18:2trans-10,cis-12含量和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UFA/SFA)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且C20:5n3 (EPA)含量显著高于添加3 mg·mL-1硝酸钠组(P<0.05),添加2 mg·mL-1硝酸钠C22:6n3 (DH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4)添加硝酸钠组原虫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添加2、3 mg·mL-1硝酸钠产甲烷菌数量显著低于添加1 mg·mL-1硝酸钠组(P<0.05),添加1 mg·mL-1硝酸钠总细菌、真菌、溶纤维丁酸弧菌、蛋白分解丁酸弧菌、非典型丁酸弧菌、亨氏丁酸弧菌数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由此可得,体外法添加1~3 mg·mL-1硝酸钠和0.25 mg·mL-1亚油酸在维持水牛TVFA含量不变的情况下显著降低了甲烷含量,且1 mg·mL-1硝酸钠能促进亚油酸生成共轭亚油酸(CLA),优化脂肪酸组成,并能增加大多数瘤胃微生物的数量。  相似文献   
68.
利用Photosynq MultiseQ多功能植物测量仪测定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3种主要防护林植物头状沙拐枣、多枝柽柳和梭梭的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探讨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揭示3种植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策略,为沙漠公路防护林的管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3种土壤都呈碱性;0~30 cm土层中的电导率(EC)远高于30 cm以下的土层。1 m内梭梭土层中的含水量高于多枝柽柳高于头状沙拐枣。2)3种植物的光合有效辐射(PAR)、叶片温度和线性电子传递(LEF)及植物周围的大气温度日变化均先升后降,且都在14:00达到最高;而大气湿度、实际光化学效率Y(II)日变化均呈‘V’型。3)PAR基本上与3种植物的LEF、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调节性能量耗散量子产量Y(NPQ)、非调节性能量耗散量子产量Y(NO)呈显著正相关,与实际光化学效率Y(II)呈显著负相关;3种植物的Y(II)与Y(NPQ)、Y(NO) 均呈极显著负相关。3种植物的LEF、Y(II)、Y(NPQ)的日均值差异不显著,但梭梭与多枝柽柳的NPQ和Y(NO)日均值差异显著。4)在3种植物的叶绿素荧光参数中,梭梭和头状沙拐枣的LEF、NPQ和Y(II)要高于多枝柽柳;而多枝柽柳的Y(NO)要显著高于头状沙拐枣和梭梭。因此,高温和高光均对3种植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主成分分析表明,3种植物的抗逆性强弱顺序分别为梭梭>头状沙拐枣>多枝柽柳。  相似文献   
69.
本文在总结分析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非饲草来源纤维(NFFS)对奶牛的营养作用和生理影响及其机理进行了综述,主要从NFFS部分替代饲草对奶牛生产性能、瘤胃草垫层和瘤胃发酵的影响,以及NFFS部分替代精料对饲料效率、生产性能和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ARA)奶牛生理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为NFFS饲料在奶牛饲粮中的科学合理利用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70.
为探讨返青期休牧对退化高寒草地植被特征及优势种光合生理的影响,本研究在祁连山区选择已实施返青期休牧6年的高寒草甸开展了植被特征及优势种光合生理相关指标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返青期休牧6年后,高寒草甸的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土壤含水量较未休牧区分别增加了38.44%,985.00%,209.56%和62.62%,其优势禾草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株高、叶片净光合速率、光化学量子效率、呼吸速率、叶面积、相对叶绿素含量和叶片氮含量分别提高了965.77%,139.86%,4.92%,269.37%,254.13%,197.02%和96.24%(P<0.05),其地上地下生物量与除叶温和光化学猝灭系数外的指标显著相关,叶片净光合速率与除叶温外的指标显著相关。因此,返青期休牧可显著增强高寒草地优势禾草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促进植物生长及退化草地的恢复。本研究为推广实施返青期休牧这一措施来恢复退化高寒草地植被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