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17篇
  免费   512篇
  国内免费   404篇
林业   222篇
农学   342篇
基础科学   24篇
  797篇
综合类   1386篇
农作物   517篇
水产渔业   1240篇
畜牧兽医   1627篇
园艺   167篇
植物保护   111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173篇
  2021年   255篇
  2020年   228篇
  2019年   313篇
  2018年   222篇
  2017年   356篇
  2016年   295篇
  2015年   241篇
  2014年   261篇
  2013年   437篇
  2012年   383篇
  2011年   392篇
  2010年   274篇
  2009年   292篇
  2008年   262篇
  2007年   286篇
  2006年   232篇
  2005年   160篇
  2004年   162篇
  2003年   141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5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5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畜禽内源氨基酸代谢及测定方法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源氨基酸的排泄量是计算饲料真可消化率以及析因法估计动物蛋白质、氨基酸需要量的重要参数。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内源氨基酸代谢以及测定方法学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特别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准确测定动物内源氨基酸代谢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2.
脂肪酸值仪法测定稻米脂肪酸值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本研究建立了稻米中脂肪酸值的脂肪酸值仪测定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在室温下以无水乙醇提取稻谷、糙米、大米中游离脂肪酸,用标准氢氧化钾滴定液滴定,进行脂肪酸值的测定。结果表明,脂肪酸值在0~240(KOH)/(mg/100g)范围内与消耗标准滴定液的体积呈良好的线性相关,r=0.9997;方法的回收率为89%~113%;三个不同脂肪酸值的稻谷样品15次平行测试的极差最大者为1.73(KOH)/(mg/100g)干基,小于重复性临界值2(KOH)/(mg/100g)干基,标准偏差在0.36~0.55范围内,99%置信区间(随机误差的不确定度)均≤±0.42;40个样品的检测结果与GB/T15684-1995法检测结果比较,均小于重复性临界值2(KOH)/(mg/100g)干基。  相似文献   
23.
蔡萌  南雪梅  熊本海  杨亮 《畜牧兽医学报》2020,51(12):2934-2941
脂类是一种可以为动物体储存和提供能量的物质,大量研究证实,日粮中脂类的改变可以改变microRNAs(miRNAs)的表达从而影响机体生命活动。本综述主要概括了脂肪酸对奶牛乳腺miRNAs的调控作用,从奶牛乳腺miRNAs表达特征、调控乳脂合成的miRNAs及外源添加脂肪酸对乳腺miRNAs的调控三个方面进行概述,旨在从转录后调控角度,建立营养物质与乳腺功能的联系,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4.
本试验旨在研究母猪饲粮添加甜菜碱对巴马香猪哺乳仔猪血液指标的影响。选取3~7胎次妊娠巴马香猪4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20头,单栏饲养。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5 kg/t甜菜碱。试验期为母猪配种后第3天至分娩后第21天。试验结束时,从每组随机选取10窝仔猪,每窝选取1头仔猪采血,测定血浆激素含量、抗氧化指标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甜菜碱组哺乳仔猪血浆胆囊收缩素(CCK)、酪酪肽(PYY)、瘦素(LEP)、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 O2)和丙氨酸(Ala)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浆鹅肌肽(Ans)、1-甲基组氨酸(1⁃MeHis)和3-甲基组氨酸(3⁃MeHis)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浆苏氨酸(Thr)(P=0.069)、谷氨酸(Glu)(P=0.055)和肌肽(Car)(P=0.055)含量呈下降趋势,血浆亮氨酸(Leu)含量呈升高趋势(P=0.069)。综上所述,母猪饲粮添加甜菜碱可降低哺乳仔猪血浆摄食相关因子水平,减弱机体的氧化水平,改变血浆游离氨基酸含量,有利于仔猪的生长发育与机体健康。  相似文献   
25.
为观察何首乌对高脂饮食兔血清脂质代谢和脂肪肝形成的影响,采用高脂饮食建立兔高脂血症模型,动态检测对照组、高脂模型组、何首乌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血清中TC、TG、LDL—C、HDL—C含量,实验8周末进行肝脏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何首乌高、中、低剂量组能明显降低高脂饮食兔血清中TC、TG、LDL—C含量(P〈0.01),并能提高HDL—C含量(P〈0.05);光镜下何首乌高、中剂量组肝脏脂肪病变减轻,肝细胞脂变率明显下降(P〈0.05)。结果表明,何首乌具有一定的调节血脂,抑制高脂饮食所致兔脂肪肝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26.
对孵化过程中,卵黄囊中各种脂肪酸的含量变化和鸡胚或出壳雏鸡机体的水分、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变化关系进行了两次试验。试验1于入孵的第6,9,12,15,18和21 d测定胚胎或出壳雏的湿重和干重、水分、粗蛋白质和粗脂肪的含量。试验2于入孵的第6,9,1 2,15和18 d测定胚胎的干重、湿重、卵黄脂类和脂肪酸的含量。结果表明试验1:胚体水分含量和胚体蛋白含量呈正相关,但和干胚重、体脂肪含量呈负相关。试验2卵黄中脂类含量和湿胚重、胚胎水分含量、卵黄中亚油酸含量呈正相关。而卵黄中脂类含量和干胚重、相对卵黄重呈负相关。相对干胚重(以入孵蛋重为基础)表现出和硬脂酸呈负相关,孵化过程中胚胎的水分、粗脂肪、粗蛋白含量受来自卵黄脂肪的影响是不同的。胚胎摄取的硬脂酸和亚油酸对胚胎的干物质组成和卵黄的花生四烯酸浓度的影响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27.
反式脂肪酸降低乳脂合成的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乳中的反式脂肪酸直接来源于日粮脂肪或由瘤胃微生物氢化生成,本文重点介绍了反10-油酸和反10,顺12-共轭亚油酸两种不同反式脂肪酸对乳脂合成的影响,讨论了反式脂肪酸影响乳脂合成的机理,可能是反式脂肪酸通过抑制乳腺中脂肪酸合成的关键酶乙酰辅酶A羧化酶和脂肪酸合成酶的活性,进而导致乳脂合成的减少。  相似文献   
28.
本试验利用体外消化试验筛选出3种纤维素酶的最优组合,采用消化代谢试验来确定所筛选的纤维素组合酶在2个品种猪纤维性饲粮中的适宜添加量.试验以酸性洗涤纤维(ADF)为评定指标,以地瓜蔓为粗纤维来源,配制3.8% ADF和5.8% ADF的2种纤维水平的饲粮.分别选取5头体重[(25±1) kg]相近、健康去势的烟台黑猪和杜×鲁烟白杂交猪,于回肠末端安装T型瘘管,设5个最优纤维素组合酶添加量:0(对照组)、0.05%、0.10%、0.15%、0.20%,采用5×5拉丁方设计进行消化代谢试验.结果表明:在5.8% ADF水平饲粮中,与对照组相比,纤维素组合酶添加量分别为0.10%和0.15%时,对2个品种猪养分消化率以及氮平衡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但在3.8% ADF水平饲粮中差异不显著(P>0.05).在5.8% ADF水平饲粮中,在纤维素组合酶添加量相同的情况下,对于必需氨基酸,蛋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的回肠表观消化率烟台黑猪极显著高于杜×鲁烟白杂交猪(P<0.01);对于非必需氨基酸,除丝氨酸和甘氨酸回肠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他氨基酸回肠表观消化率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提示,在5.8% ADF水平饲粮中,烟台黑猪纤维素组合酶适宜添加量为0.10%,杜×鲁烟白杂交猪为0.15%.  相似文献   
29.
为研究不同种植区西洋参氨基酸的含量和品质,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T5009.124-2016,对加拿大多伦多市、陕西省留坝县、吉林省抚松县、山东省文登市来源的4 a生西洋参进行氨基酸种类和含量测定及对比分析。各产地西洋参均检测出17种氨基酸,其中含有人体必需的赖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苏氨酸、缬氨酸和半必需氨基酸精氨酸;含有蛋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谷氨酸和精氨酸等8种药用氨基酸。人体必需氨基酸及药用氨基酸含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加拿大多伦多市来源西洋参的这两类氨基酸含量最高,分别为46.20 mg/g和61.93 mg/g,占总氨基酸含量的54.0%和72.3%,其次是陕西省留坝县来源的西洋参,分别为45.70 mg/g和61.63 mg/g,占总氨基酸含量的51.9%和70.0%。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从氨基酸含量及营养均衡性角度来看,陕西省留坝县西洋参是最接近原产地加拿大的西洋参。  相似文献   
30.
A range of agricultural practices influenc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such as tillage and organic C inputs, however such effects are largely unknown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soil formation. Using an eight-year field experiment established on exposed parent material (PM) of a Mollisol, our objectives were to: (1)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field management and soil depth 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2) to elucidate shifts in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relation to PM, compared to an arable Mollisol (MO) without organic amendment; and (3) to identify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of such changes in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The treatments included two no-tilled soils supporting perennial crops, and four tilled soils under the same cropping system, with or without chemical fertilization and crop residue amendment. Principal component (PC) analysis of phospholipid fatty acid (PLFA) profiles demonstrated that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s were affected by tillage and/or organic and inorganic inputs via PC1 and by land use and/or soil depth via PC2. All the field treatments were separated by PM into two groups via PC1, the tilled and the no-tilled soils, with the tilled soils more developed towards MO. The tilled soils were separated with respect to MO via PC1 associated with the differences in mineral fertiliz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organic amendments, with the soils without organic amendment being more similar to MO. The separations via PC1 were principally driven by bacteria and associated with soil pH and soil C, N and P. The separations via PC2 were driven by fungi, actinomycetes and Gram (−) bacteria, and associated with soil bulk density. The separations via both PC1 and PC2 were associated with soil aggregate stability and exchangeable K, indicating the effects of weathering and soil aggregati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 spite of the importance of mineral fertilization and organic amendments, tillage and land-use type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nature of the development of associated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s at the initial stages of soil for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