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825篇 |
免费 | 754篇 |
国内免费 | 911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333篇 |
农学 | 1061篇 |
基础科学 | 864篇 |
2967篇 | |
综合类 | 4200篇 |
农作物 | 276篇 |
水产渔业 | 540篇 |
畜牧兽医 | 737篇 |
园艺 | 260篇 |
植物保护 | 125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8篇 |
2023年 | 321篇 |
2022年 | 413篇 |
2021年 | 445篇 |
2020年 | 457篇 |
2019年 | 508篇 |
2018年 | 354篇 |
2017年 | 538篇 |
2016年 | 613篇 |
2015年 | 554篇 |
2014年 | 648篇 |
2013年 | 728篇 |
2012年 | 981篇 |
2011年 | 992篇 |
2010年 | 795篇 |
2009年 | 750篇 |
2008年 | 601篇 |
2007年 | 661篇 |
2006年 | 577篇 |
2005年 | 438篇 |
2004年 | 324篇 |
2003年 | 254篇 |
2002年 | 188篇 |
2001年 | 163篇 |
2000年 | 135篇 |
1999年 | 108篇 |
1998年 | 106篇 |
1997年 | 82篇 |
1996年 | 83篇 |
1995年 | 88篇 |
1994年 | 68篇 |
1993年 | 57篇 |
1992年 | 50篇 |
1991年 | 45篇 |
1990年 | 32篇 |
1989年 | 37篇 |
1988年 | 25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祁连山地区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对祁连山地区的生境质量和生境退化状况开展研究,揭示人类活动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1970s末以来全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分析1970s末至2015年近35 a来祁连山地区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并采用InVEST模型评估该地区生境质量变化。[结果]①草地和未利用土地是该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其次是林地、耕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其中草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变化较剧烈,前者先减后增,后者持续增加。②在时间变化上,随着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该区的生境质量由恶化的态势逐渐趋于改善,2015年生境质量最好。③在空间分布上,该区的生境质量和生境退化度均表现为东高西低。[结论]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其生境质量较高;人类活动强度较高则是生境退化度较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993.
在祁连山海拔3 000 m的高寒牧区进行了系统研究,初步探明了甘肃高山细毛羊在自然放牧条件下年内体重降升循环的临界期限。认为气温和放牧草地牧草数量和营养含量是影响细毛羊体重降升循环的主要因子,并对其与细毛羊体重之间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高寒牧区细毛羊最佳的补饲期和出栏时期,为生产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4.
Claudio Genchi Laura Rinaldi Michele Mortarino Marco Genchi Giuseppe Cringoli 《Veterinary parasitology》2009,163(4):295-292
Climatic changes, together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movement of cats and dogs across Europe, have caused an increase in the geographical range of several vector borne parasites like Dirofilaria, and in the risk of infection for animals and humans. The present paper reviews the effects of climate and other global drivers on Dirofilaria immitis and Dirofilaria repens infections in Europe and the possible implications on the transmission and control of these mosquito-borne nematodes. In the last several years, growing degree day (GDD)-based forecast models, which use wide or local scale temperature data, have been developed to predict the occurrence and seasonality of Dirofilaria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All these models are based on the fact that: there is a threshold of 14 °C below which Dirofilaria development will not proceed; and there is a requirement of 130 GDD for larvae to reach infectivity and a maximum life expectancy of 30 days for a vector mosquito. The output of these models predicts that the summer temperatures (with peaks in July) are sufficient to facilitate extrinsic incubation of Dirofilaria even at high latitudes. The global warming projected by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suggests that warm summers suitable for Dirofilaria transmission in Europe will be the rule in the future decades and if the actual trend of temperature increase continues, filarial infection should spread into previously infection-free areas. These factors not only favour incubation of Dirofilaria, but also impact on mosquito species. Recent findings have also demonstrated that Aedes albopictus is now considered to be an important, competent vector of Dirofilaria infections. This mosquito species could spread from southern to northern European countries in the near future, changing the epidemiological patterns of dirofilariosis both in humans and animals. 相似文献
995.
以甘肃省雨养农业区55个气象站1971—2015年气温和降水实测资料为基础,根据玉米生长发育对气象条件的需求,运用综合评判法筛选出7月平均气温、≥10℃积温和年降水量作为玉米种植适宜性气候区划指标.采用线性倾向率法、累积距平、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及Mann-Kendall法对研究区气候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突变进行... 相似文献
996.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1961—2014年191个台站的逐月气温和降水资料,通过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累积距平、IDW(反距离空间插值)等方法,研究了西北地区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4 a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冬季的增温速率最大,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降水量也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近几年上升速度较快。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进入21世纪后冬季降水增加。多年平均气温较高区域集中在南疆地区、祁连山东南部,其中升温较明显区域集中在准噶尔盆地和天山地区西南部分地区。降水量表现出东多西少的特征,降水量较多区域集中在祁连山东南部,降水量较少区域集中在南疆地区,其中降水增加较明显区域集中在北疆地区、塔里木盆地的西部地区。从西北地区近54 a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可以看出,西北地区有向暖湿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997.
近25年来新疆森林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森林主要有落叶针叶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以及特殊灌木林4种类型,面积约为全疆植被面积的2%,但新疆森林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等方面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同森林类型具有不同的NDVI变化特征,利用GIMMS NDVI数据集首先对新疆植被进行专家分类,然后分析近25年来新疆森林面积、蓄积量和密度的动态变化及其可能原... 相似文献
998.
东祁连山北坡高寒灌丛草地围栏与放牧干扰下CO_2释放速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原位静态密闭暗箱+便携式红外气体分析仪法对东祁连山高寒灌丛草地围栏与放牧干扰下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灌丛CO2释放速率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围栏与放牧样地,土壤-植被系统CO2释放速率均呈单峰型曲线,高峰值均出现在下午13∶00~16∶00,最小释放速率在凌晨4∶00~6∶00;白天CO2释放速率大于夜间.围栏灌丛CO2释放速率日最大值为368.64μmol.m-2.min-1,最小值为36.28μmol.m-2.min-1;放牧灌丛CO2释放速率日最大值为296.21μmol.m-2.min-1,最小值为18.43μmol.m-2.min-1;在植物生产高峰季节(7、8月)CO2释放速率亦达到高峰状态,最大月(8月)围栏内灌丛平均释放速率为288.25μmol.m-2.min-1,放牧灌丛平均释放速率为219.81μmol.m-2.min-1;9至11月份,灌丛CO2释放速率逐渐回落.围栏内灌丛CO2释放速率高于放牧灌丛,围栏与放牧干扰在7至10月份差异极显著(P0.01),11月差异不显著(P0.05).围栏灌丛与放牧灌丛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与月动态与5cm土壤温度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99.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花青素含量,研究了4个桃(Prunuspersica(L.)Batsch.)品种在生长季中一年生枝条与叶花青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4个桃品种在生长季中一年生枝条的平均花青素含量在0.52~0.59mg/g鲜重之间,以品种“杨屯巨桃”最高,“颐红水蜜”次之,“大仙桃”最低,且4个品种一年生枝条的花青素含量在8月中旬均达到最低值,8月中旬以后逐渐呈上升趋势;4个桃品种在生长季中叶的平均花青素含量在0.64~0.69mg/g鲜重之间,以品种“杨屯巨桃”最高,“颐红水蜜”次之,“大仙桃”最低,且4个品种叶的花青素含量在8月中旬均达到最高值,8月中旬以后逐渐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00.
新疆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耕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耕地资源的变化特征是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系到耕地安全与粮食安全的重大问题。新疆作为中国农业用地较多和后备耕地资源较大的省区,在中国耕地资源保护和持续利用中具有突出地位。渭库绿洲是新疆最典型的荒漠绿洲区,是阿克苏地区最大的灌溉区及新疆重要的产棉区之一,深入了解该绿洲耕地分布及其变化过程,对指导该绿洲农业发展,保障生态安全至关重要。【方法】本研究以遥感资料为数据源,选取动态度、区位指数和板块密度等地理计量模型揭示渭库绿洲近21 a来耕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1)近21a年渭库绿洲耕地发生了显著的时空变化。耕地面积从1994年的2 488km2增加到2015年的3 931 km2,研究期间增加了1 443 km2,耕地面积的比例从17%上升到26%,年均变化量68.71km2,年均变化率2.7%;耕地扩展中心逐渐由绿洲中上游转移到下游,并延伸到绿洲外围,主要表现以耕地为主的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为主的非农业用地增加,以及盐渍地和水域大面积减少;(2)从区位指数来看,各县的区位指数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新和县的耕地区位指数均排在第一位,耕地聚集程度远高于全区平均和其他地区,沙雅县的耕地区位指数位于第二,聚集程度也高于全区平均值,库车县的耕地区位指数最小。【结论】经过近21 a的耕地扩展,耕地景观由已杂乱破碎斑块逐渐连接成片,耕地景观的优势进一步增加。降水和径流的增加为渭库绿洲耕地扩展提供了相对有利的气候条件,水利建设与人口增长是影响该绿洲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提出的分析方法能快速、客观反映区域耕地格局的动态变化过程和差异特征,为耕地时空变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