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248篇
  免费   4946篇
  国内免费   5798篇
林业   8631篇
农学   5706篇
基础科学   4476篇
  11269篇
综合类   37121篇
农作物   4123篇
水产渔业   3342篇
畜牧兽医   13093篇
园艺   2786篇
植物保护   4445篇
  2024年   700篇
  2023年   1715篇
  2022年   2661篇
  2021年   3091篇
  2020年   3056篇
  2019年   3470篇
  2018年   1902篇
  2017年   3095篇
  2016年   3759篇
  2015年   3226篇
  2014年   4667篇
  2013年   4568篇
  2012年   6402篇
  2011年   6317篇
  2010年   5073篇
  2009年   5063篇
  2008年   4507篇
  2007年   5118篇
  2006年   4405篇
  2005年   3477篇
  2004年   2882篇
  2003年   2431篇
  2002年   1817篇
  2001年   1758篇
  2000年   1614篇
  1999年   1257篇
  1998年   998篇
  1997年   855篇
  1996年   783篇
  1995年   809篇
  1994年   714篇
  1993年   559篇
  1992年   510篇
  1991年   398篇
  1990年   322篇
  1989年   275篇
  1988年   198篇
  1987年   147篇
  1986年   78篇
  1985年   49篇
  1984年   40篇
  1983年   25篇
  1982年   41篇
  1981年   27篇
  1980年   37篇
  1979年   27篇
  1978年   15篇
  1976年   11篇
  1956年   13篇
  1955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研究了铝、氟及其交互作用对白茶和智仁早茶根际土壤酶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在单独施铝处理中,脲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受到抑制,其它土壤酶活性均随铝浓度的升高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当Al浓度高达400mg/kg时,对酶呈现出抑制作用,影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单独氟处理下,磷酸酶、尿酸酶活性变化不大,随着氟浓度的升高,除多酚氧化酶活性受抑制外,其余的酶活性也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当F浓度高达120 mg/kg时,对酶产生抑制作用,总体上氟的影响不如铝显著;铝、氟复合处理条件下,铝与氟之间联合作用对脲酶、蛋白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尿酸酶和抗坏血酸氧化酶活性产生了显著或极显著的交互效应,其作用方式因铝、氟处理浓度组合、酶及茶树品种的不同而不同。研究还发现,铝、氟对茶树根际土壤酶的交互效应与铝氟浓度的比值有密切关系,且不同的酶活性达最高时的铝氟比值基本相同,表明在茶树体内代谢中铝、氟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根际土壤酶活性在两个茶树品种间存在较大的基因型差异,尤其以酸性磷酸酶和抗坏血酸氧化酶最为显著,总体上白茶根际土壤酶对铝、氟及其交互作用较智仁早茶更敏感,两茶树品种之间土壤酶活性的差异与茶树根际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2.
晋西黄土区土壤水分时空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山西省吉县蔡家川小流域坡面25个样点土壤水分的测定(烘干法),采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晋西黄土区坡面土壤水分时空变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理论变异函数模型很好地反映了晋西黄土区坡面土壤水分的空间结构特性。不同坡向的土壤水分具有强烈和中等的空间自相关,这意味着土壤水分在坡面尺度上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这一点也可以从分维数的大小得到验证。通过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对土壤水分的分布进行分析,为研究晋西黄土区土壤水分时空分布规律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93.
土壤有机质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定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主要指标。水土流失对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实质在于土壤肥力的下降或损失。为了探讨土壤有机质与水土流失的定量关系,在王家沟流域10~12°坡耕地上进行了4 a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每年1 hm2施入有机肥料30 000~75 000 kg,可以减少径流量4.8~12.4个百分点,减少土壤侵蚀量31.5%~35.4%。  相似文献   
994.
太湖流域农业结构多目标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该文运用线性规划模型,以农业面源污染削减、粮食及副食品供应安全和农业经济发展为多重目标,设置了流域6大分区农、牧、渔共72个变量,进行了太湖流域农业结构的优化设计。研究结果得到了流域及其6大分区不同农田利用方式、畜禽和淡水养殖结构的优化方案,可以在保证流域粮食及副食品安全和目前产值水平的前提下,达到农业面源污染35.1%的削减率。根据优化设计结果,提出了保持水田面积、旱地栽培大幅压缩,蔬菜生产设施化、园地生产保持稳定、猪与家禽养殖明显压缩、淡水养殖“压中有保”的太湖流域农业结构调整方向,并对不同分区的调整重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95.
丘陵区土地整理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该文以莱芜市里辛土地整理项目为例,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丘陵区土地整理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整理对土壤物理性状影响极显著或显著;对土壤化学性状影响不显著;各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异系数,除土壤体积质量增加、土壤黏粒稍有增加外,其他均下降,整理后土壤理化性状更均匀。土壤理化性状变化原因主要是整理中注重物理措施、忽视土壤培肥,施工不规范及国家有关标准不具体等造成。今后应重视土壤培肥,规范施工,完善有关土地整理标准、明确各项土壤理化性状指标等,以确保土壤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996.
农村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种类较多,确定各类技术的适用范围及经济性,有利于在农村地区选择合适的技术,促进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在农村的开发利用。该文提出了户均用能成本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对农村户用沼气、养殖场沼气工程、固体成型燃料、秸秆沼气、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等技术进行了技术经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农村户用沼气技术的经济性最好,其次为固体成型燃料技术,而秸秆气化集中供气技术的经济性最差。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认为固体成型燃料技术将逐渐占主导地位,而秸秆沼气技术可以填补由于畜禽粪便短缺而带来的空白。  相似文献   
997.
分析气候变化对典型草原区干湿状况的影响,对于了解草原退化原因、恢复草原生态环境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根据FAO推荐的彭曼一孟蒂斯方程,利用典型草原区1961—2008年25个地面气象站资料,通过计算潜在蒸发量、地表干燥度指数和水分盈亏量,分析了典型草原区地表干湿状况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年代际变化趋势,并探讨了它们与气候要素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典型草原区牧草生长季干燥度指数均在2.0以上,水分亏缺量在400mm以上,属于地表干燥、水分亏缺状态。且整个牧草生长季4—9月,地表仍以干燥、水分亏缺为主。(2)典型草原区地表干湿状况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20世纪60、70年代水分亏缺多、干燥度大,属于气候相对干燥时期;80、90年代水分亏缺减少、干燥度降低;2001—2008年,水分亏缺量和干燥度指数逐渐增大,甚至达历史最大值,成为气候最为干燥时期,且变干倾向显著。(3)对典型草原区地表干湿状况影响最显著的因子为降水量和相对湿度(相关系数在0.8以上),其次为日照时数(相关系数在0.6以上),平均气温和平均风速对其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998.
榆林市风沙区水土保持植物配置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榆林市风沙区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合理配置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可有效降低风沙危害、减少入黄泥沙、改善生态环境。根据该区立地条件类型的划分,以小叶杨、沙柳、沙棘、柠条、爬地柏等乔灌木为主,提出4种水土保持植物配置模式:1)对于平缓沙丘及丘间低地,采用迎风坡前方下部种植灌木或每隔1个沙丘进行乔灌混交的种植模式;2)对盖沙土梁峁坡及沟坡,采用在沟坡配置灌木纯林,梁峁坡为乔灌混交的模式;3)沟谷地川滩地地势平坦,坡度较小,以农田防护林带建设为主;4)盐碱土河滩地主要选择耐盐渍的树种和草种,与河水主流方向成30°~45°交角栽植林带,采取行间混交或带状混交。这些水土保持植物配置模式可为同类地区的水土保持植被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99.
且末绿洲适宜规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区平原绿洲,应以水为中心确定绿洲规模,防止水资源不足情况下土地过度开发造成的荒漠化和沙漠化。应用基于生态水热平衡的适宜绿洲规模数学模型,对且末绿洲现状年的绿洲适宜发展规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且末绿洲稳定性指数为0.535 8,绿洲处于亚稳定状态,生态系统呈开始退化趋势,绿洲需要较高的投入才能保持稳定。(2)且末绿洲适宜规模为609.22~812.29km2,且末绿洲适宜耕地面积为92.66~123.55km2。通过资料可知,且末绿洲现有规模为992.16km2,超出适宜规模0.2~0.6倍;现有耕地面积为150.88km2,也超出了适宜耕地面积的0.2~0.6倍。从生态可持续角度出发,绿洲面积不宜再扩大。  相似文献   
1000.
薛利红  覃夏  李刚华  杨林章 《土壤》2010,42(5):815-821
以常规籼稻为供试材料,通过不同的基蘖肥用量处理研究了前中期氮(N)肥分配对直播早稻群体特征、N素吸收利用、产量形成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落谷量、总N量和穗肥N量下,基肥用量增加降低了出苗率和前期分蘖速度,最高分蘖数和有效穗数在N肥用量不足或过高时表现为随基肥用量的增加而降低,适宜施N量下则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基肥用量增加降低了水稻生育后期功能叶的叶片含N量和叶面积指数,从而降低了水稻成熟期的植株N积累量以及穗部的N分配系数,N农学效率和N回收效率明显降低,N素转运率与基肥用量则存在着二次曲线关系;增加基肥用量使产量降低,净收益下降。本实验条件下,施N量为180 kg/hm2,基肥-蘖肥-穗肥的比例为35-40-25时,直播早稻的产量和经济收益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