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69篇
  免费   1104篇
  国内免费   941篇
林业   699篇
农学   1005篇
基础科学   200篇
  449篇
综合类   4846篇
农作物   812篇
水产渔业   1191篇
畜牧兽医   4863篇
园艺   647篇
植物保护   1902篇
  2024年   76篇
  2023年   277篇
  2022年   458篇
  2021年   569篇
  2020年   571篇
  2019年   623篇
  2018年   428篇
  2017年   561篇
  2016年   589篇
  2015年   587篇
  2014年   787篇
  2013年   796篇
  2012年   960篇
  2011年   933篇
  2010年   802篇
  2009年   791篇
  2008年   718篇
  2007年   730篇
  2006年   701篇
  2005年   545篇
  2004年   500篇
  2003年   414篇
  2002年   331篇
  2001年   374篇
  2000年   383篇
  1999年   321篇
  1998年   219篇
  1997年   179篇
  1996年   171篇
  1995年   186篇
  1994年   150篇
  1993年   153篇
  1992年   163篇
  1991年   114篇
  1990年   85篇
  1989年   81篇
  1988年   46篇
  1987年   50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21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20篇
  1979年   20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8篇
  195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81.
引起糖甜菜细菌性叶斑病的萎蔫短小杆菌新致病变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5年在内蒙古临河市新发现了糖甜菜细菌性叶斑病,从病斑所分离的10个细菌菌株经柯赫氏法则验证,均确系该病的病原菌。采用形态观察、表型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测定、数值分析、血清学反应、细胞化学成分分析、DNA G+C mol%和DNA-DNA同源性测定进行了鉴定,并与植物病原棒形细菌15个标准菌株进行了比较。该病原菌为革兰氏阳性细菌,不规则短杆状,有一根鞭毛、亚极生或侧生,结合其生理生化特性、细胞化学成分和DNA G+C mol%和DNA-DNA同源性测定结果,认为应属于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的萎蔫短小杆菌(Cur. flaccumfaciens),数值分析也支持这一结论。此外,据血清学反应结果及其对短小杆菌属的其它植物寄主的致病情况,认为该病原菌应是萎蔫短小杆菌种下的一个新的致病变种,定名为Curtobacterium flaccumfaciens pv. beticola pv. nov. Chen et al.,2000(萎蔫短小杆菌糖甜菜致病变种)。  相似文献   
82.
香蕉束顶病毒(BBTV)侵染对寄主内源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试验用ELISA方法测定了香蕉感染束顶病毒(BBTV)后植株体内的3种内源激素,赤霉素(GA3)、玉米素类(iPAs)和脱落酸(ABA)的变化。结果表明,感株的GA3水平在侵染过程中虽有微弱增加,但含量和增长速度显著低于健株对照;iPAs在接种BBTV第14天后明显下降,并维持较低水平;ABA在BBTV侵染后被大量诱导增加并不断积累,在接种后第35天测定含量最高,为对照的3.34倍。试验还同时检测了BBTV在侵染过程中的运转。用间接ELISA测定的接种叶和顶叶的BBTV含量显示:接种21天后BBTV在接种叶和顶叶中还大量增殖,呈系统性分布。但寄主的症状在接种35天后才逐渐在顶叶表现。以上结果表明:香蕉束顶病的症状表现似乎主要与病株中的内源激素的失调有关,而与BBTV在体内的运转并不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83.
非自然越夏区小麦白粉病模拟鉴定病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于1990~1995年根据陕西省关中麦区小麦白粉病侵染循环特点,人工模拟自然发病条件,在非自然越夏区杨陵(省农科院试验地)成功地建立起白粉病菌可周年存活,且秋、春季均能充分诱发感染的混合菌系病圃,宜对小麦种质材料进行全生育期抗白粉病鉴定。利用该病圃已对陕西省1000余份小麦品种(系)及部分国内外抗源亲本材料做了抗病性鉴定和利用评价。  相似文献   
84.
丙硫磷控制稻瘟病的作用方式及应用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1993-1995年生物测定和田间多点试验示范发现;1.丙硫磷对稻瘟菌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有显著的抑制活性,EC50为103.3mh/L,500mg/L的抑菌率达96.2%;2.丙硫磷1000mg/L对水稻苗叶瘟和穗瘟的预防效果分别为79.4%和90.7%,治疗效果分别为39.3%和41.8%;3丙硫磷600-900g/hm^2防治双季稻和瓜后稻穗瘟病的田间小区效果分别为70.8%-80.2%和  相似文献   
85.
对虾的免疫机制及其疾病预防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虾的细胞免疫中血细胞是主要的作用因素,而体液免疫是血淋巴中的一些酶和调节因子,机体还可以被诱导产生特殊的免疫保护反应.应用免疫增强剂、疫苗和基因工程技术为预防对虾病害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本文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资料,就对虾的免疫机制和疾病预防策略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6.
湘黄鸡进行专业户(场)散养时,由于生产方式不同于舍饲群养,其生产环境、食物结构和易感病种类都必然发生变化。对此,笔者结合临床所遇病例进行了研究总结,对散养湘黄鸡的几种常发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防治特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87.
重组鸡IL-2增强鸡四联灭活苗免疫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使用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的重组鸡白细胞介素 2 (IL 2 )蛋白 ,经过初步的分离纯化 ,与鸡新城疫 禽流感 法氏囊 传染性支气管炎四联油乳剂灭活苗同时使用 ,检测其对疫苗的免疫增强效果。试验共分 5组 ,每组 1 0只鸡。其中对照组只注射四联油乳剂灭活苗 ;4个试验组 ,在注射疫苗的同时分别注射重组鸡IL 2蛋白 0 0 5mg、 0 0 1mg、 0 1 5mg、 0 2 0mg。试验组与对照组同时各注射新城疫等多联油苗 0 5mL。采用HA、HI试验测定鸡新城疫、禽流感抗体滴度。结果表明 :重组鸡IL 2对该四联油乳剂灭活苗有较强的免疫增强作用。以第 3、 4组的增强效果较为明显 ,其中对鸡新城疫病毒和禽流感抗原的抗体效价 ,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 2 42 8和 2 2 3 0个滴度。重组鸡IL 2在使用的过程中 ,没有发现任何毒副作用 ,证明是一种安全高效的免疫增强剂。  相似文献   
88.
三尖杉枝叶粉末防治花生根结线虫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盆栽及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了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枝叶干粉末对花生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每盆(2kg土)施用三尖杉枝叶干粉末10、15及20 g三种处理,与对照组相比,初侵染相应推迟4、6、10天,并能减少侵染量,降低根结增长率,显著减轻花生根结线虫病病情.大田小区试验结果与盆栽试验结果相似,每小区(5m2)沟施三尖杉枝叶干粉末120、80、50 g,处理后34及53天的2次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89%、82%及50%,施药对照10%益舒宝颗粒剂25g处理(相当于45kg/hm2)为74%.综合使用剂量及花生生长情况,建议沟施150kg/hm2三尖杉枝叶干粉为宜.  相似文献   
89.
生姜根结线虫病原鉴定及发生规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田间调查、接种试验、电镜与显微镜观察以及酯酶同工酶电泳等方法,对引发生姜癞皮病的病原及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引起生姜癞皮病的病原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该病在每年6月中旬开始发生,8、9月份危害严重.病原在生姜上一年可发生完整的4代,完成1代平均约需35天.病原主要在0~40cm的土层内分布和危害,但具体分布情况依寄主生长状况而稍有差异.南方根结线虫繁殖速率受初始接种密度的影响也很大,当初始接种密度较低时,线虫繁殖速率较高,初始接种密度增大,繁殖速率降低,其平衡密度为每100g干土746.20个卵.  相似文献   
90.
1999年7月云南省元谋县城郊玉米地发现一种玉米新病害,发病面积大约70hm2.其典型症状表现为植株矮化,节间缩短,叶片密集簇生,叶片上有黄绿相间的条斑.叶鞘上有坏死或腐烂病斑,幼穗腐烂,不实,严重者绝产,颗粒无收.从坏死或腐烂的叶鞘和果穗上可镜检到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纯化培养后,并按柯赫氏法则进行接种试验,病原鉴定为柔弱无枝孢Acladium tenellum(Berk.& Curt.)Subram.comb.nov..本文对病害症状、病原形态、发病情况等进行了详细研究,确定该病为玉米一种新病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